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6期 ID: 135865

[ 孙绍振 文选 ]   

关于树的诗文赏析(四)

◇ 孙绍振

  有一位教师在网上公布了他的教案: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这可能没有错,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把这篇作品称之为散文,是不是很准确值得推敲;第二,既然是散文,为什么又有“意境”,如果散文有“意境”,它和诗歌里的意境有什么不同;第三,“意蕴深远”,深在什么地方,远在什么地方,教案中并没有直接回答;第四,重点定为“象征手法”,而对象征并没有从概念上进行正面阐释,也没有在文本上作具体分析。所有这一切,都成了空话。除了反复让学生朗诵、品读、体悟以外,他所说的大都是和具体文本游离的。为了真正解决问题,细读文本、分析文本是最实在的。
  读《白杨礼赞》,首先不能把“礼赞”这个词放过,它的本意来自佛教,指的是佛、法、僧礼拜并颂经,也就是说,它本有某种宗教礼拜的意味。而到了茅盾的这篇作品中,还有没有宗教色彩呢?通篇没有一点宗教的意味。没有宗教意味,是不是误用了呢?是不是不通了呢?几十年来,没有一个读者感到有问题,相反觉得如果带着宗教的观念去理解,反倒不精彩了。这里什么东西比宗教意味更令人感到精彩呢?
  这个问题,可以作为本课的导入。
  另外一种导入的方法,则是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充满了诗意,我们读过许多歌颂树的诗歌,请回忆一下,最有诗意的是什么树?松树,表示坚定不移。柳树,表示春意洋溢。 还有桃树,但是,桃树是和它的花联系在一起的。如艾青的《春》,写的就是龙华的桃花。梅树,特别是它的花凌霜傲寒。不和花联系在一起的树,就很少有诗意。
  有一个教师的教案是这样导入的: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和一张妩媚的杨柳,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引发对树另一种美的感受。让学生体悟美的多种形式,从而激发他们产生从直观美感到语言表达的冲动。
  画面上,白杨是美的,但是要视觉的美转化为语言的美,却不是那么容易。在我们阅读的记忆里,有没有把白杨写得很诗意的呢?好像很少。为什么呢?
  这也是一个导入的问题。
  我们可以细读课文后来回答。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直接抒情,开门见山,为全文奠定了基调,也就是赞美,也就是歌颂。这说明,这是一篇颂歌式的散文,是不是诗化的散文,是不是散文诗呢?慢慢读下去再说。
  但是,光有这样一个赞颂的宣言,这样直接抒情,是没有感染力的。因为不管作者如何激动,读者还可能无动于衷。因为读者对白杨还没有感觉,他们可能没有见过白杨树,就是见过,也可能根本没有赞美的激动。文章接下来,就是要告诉读者,作者为什么有赞美的冲动。
  在白杨出现之前,先写背景。这个背景首先是地理环境的,黄土高原,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给人以“雄壮、伟大”的感觉。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写背景对于主要表现对象白杨是一种陪衬,可写得这样壮美,却带来难度:黄土高原已经很雄壮,很伟大了,白杨要怎么才能更美呢?这是个问题。有写作经验的读者,会觉得这很有风险。
  但是,这个风险马上被茅盾化解了:为什么呢?他笔锋一转,把雄壮变成了美的对立面——“单调”,壮美变成了不美,激动转化为“倦怠”。
  这个“倦怠”,就是白杨出现的第二种背景,不过不是地理环境的背景,而是心理的背景。有了这个心理背景,白杨出场,就打破了倦怠,引起强烈的兴奋的一个反衬,从下文可以看出,这种倦怠,就是为了让白杨出现时作者是“惊奇地叫了一声”。
  这是另外一种反衬,不是自然景物的反衬,而是心理的、情绪的反应。
  如果换一个人,也许没有感觉。当然,也许有人也觉得挺美的。但是,美在哪里,各人的感觉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茅盾的白杨美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如果没有特点,文章的质量就有限了。茅盾说,白杨远远看过去“傲然挺立,像哨兵似的”。这是不是很有特点呢?我们来分析一下。白杨树“挺立”,这算不得什么特点,至于“傲然”,就不是树的特点,而是人的精神特点,这可能有一点意思。如果在和平时代,引起惊奇的,很可能就不是哨兵式的姿态,但,那是在抗击日本侵略的国难时期,哨兵就有一定的合情理性了。
  接下去,茅盾更加强化了情感的力度,不是用感性的描绘,而是直接赞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宣称要赞美白杨,赞美它的“不平凡”,这是第二次了。如果是一般散文,不是重复了吗?然而并没有重复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这可能是一种复沓的结构方式,因为,这不是最后一次,这样写,后面每隔一段,都要重复一次这样的语句,到文章的末尾又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很明显,是一种复沓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是诗歌常用来表现情绪的回旋起伏的一种章法。从这里可以看出,文中很多诗意的抒情,既用了散文的句法,又用了诗的章法。所以笼统把它定性为一篇散文,是读得很粗心的表现。
  当茅盾第二次表示要赞美白杨时,比之读者,是提前激动,但是,那激动是有悬念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矛盾。这个悬念,是一种观念的悬念,说它平凡,这符合我们的感觉经验,那在西北黄土高原,白杨树是常见的树种,“极普通”的。然而,作者却提出了一个观念:不平凡。如果光是这样宣称一番,读者就很难认同。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写出不平凡来。
  茅盾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不平凡:第一个方面是它的外部形态:
  (1)树干:笔直的干。
  (2)枝桠:笔直的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3)叶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倒垂。
  都是白杨作为植物的形态,表面上是逼真的描绘,实际上是高度的提炼。茅盾显然是把白杨的姿态向一个特点(“参天耸立”)集中。这在理论上叫做突出“主要特征”,以主要特征同化次要特征。
  第二个方面则是精神的:
  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在风雪的压迫下
  对抗着西北风
  这种精神的特点,不是凭空的,而是从白杨的外部感性姿态,从形容外部姿态的语言中引申出来的:参天耸立、挺立,引申出向上,风雪引申出压迫,西北风引申出对抗、倔强、不折不挠。所有这一切,不仅仅是一般的情感,更是一种意志。从字面上,这种意志是与自然环境对抗,而前面的“哨兵”引发的联想,令人想到西北风、风雪,具有军事的、政治的性质,这就是一种理念了。
  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与比喻不同。如果是比喻,就是把白杨作为喻体,去比附另种东西。如白杨像闪光的宝剑,本体是白杨,喻体是宝剑。二者共存。而把白杨直接说成是哨兵,那就不能叫做比喻,而叫做暗喻。暗喻如果一般表现感情,那还只是暗喻,如果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念、思想,那就变成了象征。这一点到流沙河的《草木篇》,将有更为细致的说明。现在,我们且从比较简单的例证中获得一般的理解。如五星红旗象征新中国,星条旗象征美国,因为国家是一种理念,不是一般的感情,所以是象征,而不是抒情。在本文中,白杨树直接转化为一种政治和军事的理念,而不仅仅是感情,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白杨是一种理念的象征,本文即使有某些抒情的成分,也是从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