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赖斯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位对语言精通的学者,在语言史上首位将文学文本和语言性能进行整合研究的第一人。她重点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关于文本文学方面的知识。本文基于功能语言学理论根基对赖斯的文本语言观进行分类,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功能语言 文本表达 语言学 赖斯
引言
在赖斯的带领下,在1970年到1980年间,大量语言学家对文学文本性能领域进行了研究,最终学者达成共识,文学文本方面的研究必须以语言转换为核心,而语言转换是为了让文学文本发挥出它的价值。赖斯开启了文学文本领域中语言转换研究的先河,她在语言转换方面的研究对于文本文学领域发展来说有着惊人的推动力。在赖斯的研究成果问世之后,许多学者纷纷表示对于文学文本这个原本抽象的领域可以进行更为形象的理解了,而原本较为复杂的语言转换似乎也不是那么匪夷所思。
一、功能性学派的理论和研究基础
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初,赖斯就对功能性学派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她在著作中提出了功能语言学派的研究基础。赖斯开始构想一个完美的语言转换,这个语言转换过程绝不能脱离原作者的主体思想,也就是说,在进行语言转换之后,整体文本的文本构架、文本语言甚至连原作者的价值观都不能有大的变动。[1]在进行多次尝试后,赖斯发现她所设想的完美的语言转换是不可能被完成的。文学文本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在转换前后拥有自己的性能。而文学文本的性能已经超越了她之前认为的“完美的转换”。在八十年代赖斯和学者维米尔共同撰写的作品中她提到了一点,每一个文本都有许多性能,但往往只有一个性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进行文学文本转换的整个过程,这个最重要的文本性能绝不能被忽略。赖斯还提出她早年对于不同文学文本性能的划分方面的理论研究,她认为这对于语言转换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在文学文本转换的方式方法上有很大进步。
二、赖斯在文学文本性能的划分
早在赖斯研究文学文本十年前,德国的凯特就提出了有实际意义的文学文本类型。而尼达提出了与文学文本技巧方面的理论,罗尔弗则对各种不同文体的文本进行了研究。赖斯对于先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文本的研究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她借鉴了很多,同时,也反思了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她发现之前所有文学文本学者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就是他们把自己在各自研究类型中有关文学文本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其他研究类型中去,他们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全面的、适合所有的文本类型。这种研究手法以小比大,是不正确的。赖斯发现了这一点,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同文学文本有自己的特点,在进行语言转换过程中,要依据原文本的性能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以最合适的语言转换方来研究这个文学文本。通过这个发现,赖斯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文学文本种类的划分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会帮助学者进行语言转换方式方法的选取,还是进行文学文本深刻研究的基础。
除了赖斯,还有其他学者注意到了对文学文本划分的重要性。大部分学者将文学文本分成三个方向:科技研究方向、哲理方向、文体方向。赖斯觉得哲理方向的文本研究比较片面,并不是读懂这些哲理就可以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不管文学文本被划分到哪一方面,语言转换者必须了解它的本真,而不关乎文本是来自哪一个领域。除了上述提出的对于文学文本类型的划分,著名学者彼得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将文学文本如下划分:1.信息传递、品评、科学技术文本;2.团体和官方文体;3.文体作品。在第一类划分中,他提倡对于文本的本真理解是主要的。但是赖斯觉得这一点适用于所有文学文本,只有了解文学文本的本真,才能了解文本的性能特点,从而进行研究。相比于把团体和官方单独划分出来,赖斯更倾向于将这划分汇入第一类和第三类划分。也就是说,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是自由的,它不会被严格地被分到哪一类。例如,文字技巧方面的文本,它符合了第一类划分中与文本的信息传递相关,也符合了第三类划分中要有文体作品方面的气息。在第三类划分中,划分者彼得认为它包含了人们随口而出的语言、各种各样不同的文体作品;但是赖斯觉得,第一个分类中的信息传递也可以和第三类划分一概而论,所以他并不觉得这个划分是完美的。对赖斯而言,文体作品的类型数不胜数,小说、诗歌等都有自己的文体特点,不应该被划分到一类进行研究。
三、赖斯的功能文学种类解析
赖斯在进行专业研究的时候,一直致力于将功能文学进行明确的分类。赖斯决定以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勒曾经涉猎研究的结论出发,将文本在整个语言功能的作用突出,最后总结出三种功能类的文本,分别是“消息型”、“表现型”和“引导型”。
(一)消息型
这类文本是和现代化发展最契合的一种。此种文本注重的是语言对于相关信号的传达,将特定的信息内容传送给特定的人。这里所指的信息包罗万象,有传媒新闻传递的时事新闻,也有书店里的书籍传递的人生哲学,还包括各个专业的技术领域所作出的专业论文,这些内容都是消息型文本的组成部分。对消息型文本来说,旨在表达某个特定的内容,不同的类型想要表达的特定内容不同,其情感也不同。就像各类专业性教材,所要传达的是相关的知识内容,目的是让它的读者学习到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电视广播等电子的消息文本,就是为了让看到它的人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娱乐和调节。这些都是消息型文本的传达内容。
(二)表现型
表现型的文本与前述的消息型文本最大的不同就是消息型文本注重表达内容的实效性,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将所要表达的内容传送出去就可以。而表现型文本则更注重传达相关信息的方式,更加形式化。因此就可以理解表现型文本都是更加注意语言文字的美感,即使是抒发内心的情感也是要停留在美学层面的,所以表现型文本更加注意表达的语句是否具有美感与诗意,整个文本的结构是否具有艺术性。信息型文本的意义在于所要传达的内容,而表现型文本的意义则是作者选择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美感和艺术性,作者根据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同选择不同的合适的文体类型。也正是因为表现型文本的特殊,在进行此类文本转换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不能因为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就影响原文的美感,一旦影响了其美感就失去了原表现型文本的意义了。不仅如此,不同类型的表现型文本也有着自己特有的地方。表现型文本包括小说、诗歌等大家都很熟悉的文本类型,不管是浪漫主义的散文,还是各个流派的诗歌,都是以具有极强艺术特性和想象力点的形式进行表达。散文之所以被称为散文,是因为这个文本的结构形式和语言语句符合散文的标准,而能成为真正诗歌的文本则是由于其语言格式都是符合诗歌的要求的。至于二者表达的内容,不一定要像消息型文本那样具体,它可以很抽象,甚至可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内容。
(三)引导型
引导型文本和前两种类型文本相比,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它的目的性更强,每一个不同的引导型文本都有其创作的具体目的。引导型文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文本的读者进行一些特定的运动,想要让读者信服于整个文章所要呼吁的内容。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渲染呼吁效果,引导型文本通常采用对话的形式,这样可以保证作者能更好地与读者进行交流。和前两种文本类型相比,引导型文本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文本的读者为中心,围绕着他们进行文本创作。广告以及宣传文本等都属于引导型文本,这些都是为了让文本受众受到一定的明示、暗示,从而去采取文本作者所希望的特定性活动。
(四)超文本型
这种类型的文本是语言和非语言的途径相辅相成才可以进行的。包括广播电台和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等,都是语言和非语言的重合。这第四种文本类型和前三种类型不是完全平行并列的,有重合的部分。不论是像戏剧表演那些视觉形式的文本,还是广播电台等听觉形式的文本,都是这类文本的典型。不同类型文本的转换以及具体传送特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研究这种类型的文本时,赖斯更加注重对不同形式的超文本类型进行转换。他研究之后认为,在转换不同的超文本类型的时候应该注意传送效果的完整性。这也是他在开创这第四种文本类型时所作的完善。
结语
赖斯对文学文本类型的划分是文学文本研究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赖斯始终认为,文学文本和语言转换后的作品所具有的性能特点是不能被转换的。当原作者的文学文本和语言转换者转换后的文学作品性能特点一致时,才符合对文学文本类型的划分,语言转换者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转换。赖斯的学生诺德经过实践,推倒了这一观点,经过自己的研究,他创立了自己关于文学文本转换方面的理论。他认为在进行文学文本转换之前,必须思考明确为什么进行文本转换并提出自己想要达到的转换效果,对于转换效果的期待对于文学转换的整个过程十分重要。诺德对于文学文本的性能特点、文本转换后作品的性能特点、为什么进行文本转换以及文本转换对于作品的意义进行了多方面研究,这使得他的老师赖斯的功能性学派理论得到了完整的补充。之后还有其他学者对赖斯进行的文学文本类型的划分表示否定,他们认为不可能对文本进行分割。对于这些疑问,诺德对文本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她的分析过程包括六大层面三大类别,从大的方面到微小的方面,面面俱到。整个分类过程可以说是青出于蓝,更加细致、更加合乎常理。诺德在赖斯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扬长避短,她完成了赖斯未完成的梦想。
赖斯作为史上第一位对文学文本的性能类型进行划分的学者,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为功能学派的研究做了最完美的铺垫。因此,赖斯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功能学派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存在。语
参考文献
[1]张芬香.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与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4(29).
[2]刘彬.论模糊语的言语交际与语用功能探索[J].语文建设,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