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文艺复兴杰出代表的莎士比亚至今仍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语体风格也完成了从最早的华丽庄重传统风格到以无韵诗为代表的自由风格再到极具个人特色的多变风格的转变。二十世纪中期,后现代主义逐渐蔓延,文学研究也开始处于后现代语境下,本文以莎士比亚经典之作《哈姆雷特》中采用的大量双关通俗语言、混杂的多风格句式等语体,来揭示其作品的后现代语境。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 《哈姆雷特》 语体研究
引言
在西方文学史和语言史上,莎士比亚具有不可磨灭的印记,其作品更被后世奉为永恒的经典。莎士比亚作为传统主义的继承者,兼收并蓄了许多现代元素。可以说他的作品兼并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学的许多有益手法,从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语体风格,通过富于变化、结构不规则、紧凑、明快的文风释放出作品独一无二的灵性,开创了一个新的戏剧时代。[1]
后现代主义作为最新风行世界的思想形态,其精神意识突出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后现代语境理论更对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谈英美文学必然后现代主义。《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经典之作,夹杂了大量双关通俗词汇、混杂的多变的句式风格,其杂糅了的各色句式和文体,或畅快淋漓的反讽词汇,或轻快自由的俚语,或雍容优雅的欧式古典长句、或明快不规则的长短句,构成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剧本的后现代语境和整个语体。[2]
一、后现代语境理论
(一)后现代语境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正式开始与现代分离,开始蓬勃发展,其多元性、差异性、自由性既是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也是对西方文明新出路的批评性思考。而在学术研究界,后现代语境更成为一种常用概念,它所代表的怀疑精神,通过对传统写作手法、历史定论的批评与否定,从而推翻了充满了英雄主义和伟大命题的历史论断,割裂华丽宏伟的叙事性写作手法,且不重视情节、作品甚至精神实质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反而着重在局部性的话语描述和文本操作性方面,成为一种更多元、自由的新的语言现实,并与传统批评理论格格不入,与现代主义泾渭分明。
(二)后现代语境的特点
个性化的意境:后现代主义文学怀疑和反对一切既定的理论,包括传统主义的传统和现代主义所建立的新传统。它们认为任何所谓的权威都不是绝对的,过去或现存的理论对于现在的指导意义其实不大,所以文学应该是在现有秩序的解构上个性化的意思,这种个性化的意思源于特定的语境。
通俗化的词汇:不同于传统文学、精英文学对崇高理想和英雄人物的崇拜,后现代文学不认为要对世界、人生价值、重大生命问题进行探讨,更趋向于大众文学界限,文体上出现不连贯性、矛盾性、任性等手段,具体表现在词汇上夹杂大量的双关、反讽、俚语、暗喻等词汇。
多元化的手法:后现代语境在话语描述和文本操作性上重视局部性的语言现实,并通过多元化的创作手法来达到这一目的,如结构不统一的长短句、多元化的写作文体、低俗与高雅文化的混杂。它不拘于任何创作手法,只要符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意义特征,都能被使用。
二、大量双关通俗词汇的使用
后现代反讽是后现代主义本质特质之一。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段,也非反讽式人生态度,它更倾向于是一种具有微宏观的双重语境。[3]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使用了大量且形式各异却寓意深刻的讽刺语,表达了他对这个丑恶世界的冷嘲热讽,将故意不相关的事情、事物联系起来,产生诙谐的戏谑性语言,将俗俚语、双关语等修辞手段运用起来产生荒诞不经的嘲弄性词汇,更有特意夸大、过分渲染达到夸张反讽的疯言疯语。
如在第二幕第二场,波乐纽斯说了一句把女儿放出来的话,对放出去这个词的含义就引发了哈姆雷特的“疯言疯语”。在此幕中还有一些哈姆雷特反话正说的话,都是为了揭露并讥讽波乐纽斯是个言行不一的伪君子。
《哈姆雷特》的许多反讽性语言除了有易理解性,还使得整个剧情走向充满荒唐感,这正是后现代语境特点之一。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反对英雄偶像式的崇拜,反而对通俗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题材上也更偏爱一些卑琐、低级的小人物,从而达到表现人性中卑琐面的目的。后现代语境通过使用粗鄙性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沟通了精英文化和低俗文化。《哈姆雷特》剧中更是通过大量使用粗话语言,将现实生活平民气息的口语化、通俗化语言带进了代表高雅文化的剧院,混杂于高雅与低俗文化之中的《哈姆雷特》剧本,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如哈姆雷特在第二幕第二场中调侃命运女神。《哈姆雷特》剧中既有优雅的语言,也有许多低俗词来嘲笑他人,这种混合使用的方式正是鲜明的后现代语境特点。
三、多风格的语言特征
(一)长句和短句
对于后现代语境而言,没有统一的结构规格正是其个性化的写作手段特征之一。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剧中有许多高雅华丽的欧式古典长句,且利用许多修辞手法达到句子优美纯真、语境真实美好的效果。如在描述女主角奥菲利娅自杀身亡时就用“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他的花冠挂在上面……衣服四散开来……又好像她本身就是生长在水中的一般”来形容这个场景。作家用拟人和移情的手法,将奥菲利娅生命逝去的惋惜与对被捉弄着的命运的感叹,凝结在呜咽的溪水的忧郁、心怀恶意的树枝与憎恶上,而用美人鱼来比喻女主角奥菲利娅身姿的灵动与心灵的美好,而最后一句“她本身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更是熏染和烘托了这个美丽且残忍的死亡场景。
除了优美的长句,剧中还有很多明快、紧凑的短句,这些句子的存在不仅给剧本增加了张力和节奏,更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上有着独特的作用。
如男主角在知道他的父王过世后,母后立马就嫁给了杀人凶手叔父后,有一段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哼!哼!……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可是……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在这里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主角对自己母亲的行为的愤怒和不满,同时在短句的节奏中更能让观众或读者在行为和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共鸣。
(二)诗与散文
在后现代语境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写作风格的多元化,不拘于同一种写作体裁。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作家特别会选择不同的场合,以及剧中主角各自不同的外在、性格和内心感情,灵活运用了诗体和散文。一般而言,诗体多出现在正式场合。
诗体具有整齐匀称、节律鲜明的特点,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莎士比亚为了表达主角强烈情感波动,尤其哈姆雷特内心独白时,特别喜欢采用无韵诗或自由诗。[4]在《哈姆雷特》中有关男主角的内心独白就有8段,莎士比亚在其独白时就采用无韵诗或自由诗的形式,使句子富有极强渲染感、更直接地展现了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观众更直接具体地走进了男主角的内在世界。从他的内心独白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他对人生问题的疑惑,如剧中就有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种直面生死的问题。哈姆雷特人生的根本意义是探求人性的真正意义,复仇其实只是外壳。同样对于其他人物,作家用诗体的形式来表现其内心世界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5]剧中女主角奥菲利娅在发疯后,唱了一首美丽的歌谣,事实上这段歌谣也可以当作是一段自白,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4]这段独白既有节奏上的美感,更有情感上的流畅表达,更表达了女主角奥菲丽娅这个纯洁、水晶般剔透的漂亮女孩,这一生都因为爱情而遭受的压抑并为此苦苦挣扎,同时又遭遇到不幸而悲惨的人生境遇。
散文的特点在于对节律没有特殊要求,而且还能随意跨行,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相对诗体而言更适合社会地位比较低的阶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仅三分之一的文体是采用散文的形式。剧中对社会底层的人描写,在很多方面就采用散文的对白形式来表达世事。如在剧中第五幕第一场,波罗纽斯为了证明自己发现了男主角发疯的根源,就问哈姆雷特读的是什么,哈姆雷特就借用书本内容,采用散文风格,对其进行了痛快、到位、爱憎分明的讽刺。在第五幕第二场奥菲利娅之死部分中,就有两个路过的小丑就下葬形式问题通过散文的形式进行了激烈争论,来表现对奥菲利娅、更对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不幸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怒和抨击。
(三)偶韵体和打油诗
偶韵体是西方诗歌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主要有两行押一韵或两行换一韵的特点,因此又叫随韵体或双行一韵体,以追求意象的动态美和意境美的偶韵体在后期发展中更多地适用于讽刺诗中。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剧中,偶韵体常见于每场结尾部分、不同场景的格言或者警句中,或特意强调某些诗行便于让观众记住的情况中。如在第一幕最后一场结尾部分,得知哈父遇害的真正原因和凶手后,哈姆雷特与友人告别时,立下为父报仇的誓言,并说道:“时代已经脱节,噢,糟糕透顶,竟让我负起这拨乱反正的使命!”这句话中的偶韵体就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第一幕的主题进行了高度概括,并铺垫了后面的剧情。[5]其中“时代已经脱节”暗指哈姆雷特仁慈完美的父亲被那品格低劣叔父所害,而自己的母亲却没有为自己父亲的逝去而哀悼。而“这拨乱反正的使命”不仅仅代表着哈姆雷特要复仇,将迫害自己父亲的叔父杀死,更重要的是要去除这个世界的不公,使这个世界的真相、真理重归人间。打油诗运用通俗、诙谐、幽默的语言,既能表现讥讽的寓意,又能充分地表达对象的个人特征。语
参考文献
[1]牛洁.莎剧《哈姆雷特》的语体风格剖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2]王舒婧.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作品文化批评[J].语文建设,2013(35).
[3]张军,吴建兰.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哈姆雷特》研究[J].外语教学,2010(1).
[4]臧嫦艳.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哈姆雷特》中的话语[J].群文天地,2013(2).
[5]艾萍娥.《哈姆雷特》中主人公语言的语用模糊现象[J].语文建设,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