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著作《飘》自出版之日起,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好评。书中塑造的三个女性形象斯嘉丽、媚兰、爱伦成为不同女性性格的典型代表。斯嘉丽、媚兰的独立坚强形象与爱伦忍让、贤淑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斯嘉丽坚毅的性格正预示着男权中心的弱化,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本文对《飘》中斯嘉丽、媚兰、爱伦三个女性的形象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挖掘出作品更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飘》 女性形象 独立意识 传统 启示
引言
《飘》以女主人公斯嘉丽的人生经历在战争前后的变化为线索,反映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形态。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斯嘉丽、媚兰和爱伦三个女性形象,作者通过对其心理和性格的刻画展现出不同女性的独特魅力。玛格丽特·米切尔将自己对女性生存方式的关怀和女性独立自主精神的赞美都寄托在这三个女性角色当中。
一、斯嘉丽的女性形象
作者将斯嘉丽的角色置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黑暗奴隶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萌发的社会背景之下。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导致的社会动荡不安是斯嘉丽性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战争前期,斯嘉丽是典型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代表;而到了战争后期,斯嘉丽则蜕变成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资产阶级女性形象。
(一)战争前期的女性形象
斯嘉丽出生于一个依靠奴隶劳作获取经济来源的种植园奴隶主家庭,自小便是锦衣玉食,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遵循着传统的奴隶主封建礼教习俗。其父母最大的心愿便是将斯嘉丽塑造成一个大家闺秀,以便将来通过联姻的方式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然而事与愿违,斯嘉丽并不认同父母的教育观,处处与他们作对。她推崇男女地位平等,男人可以做的事情,女人同样有权利为之,决不应屈尊于男性权威之下。为此,斯嘉丽学着男生粗声粗气地讲话,行为举止随心所欲、颇为粗鲁,她与男孩子一起爬到高树上厮闹玩耍,甚至冲破世俗观念,勇敢大胆地向男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这些自然流露的本性,足以展现出斯嘉丽身上新兴的资产阶级独立自由理想的端倪。
(二)战争后期的女性形象
随着南北战争的战火蔓延到斯嘉丽的家乡,斯嘉丽的安逸生活被打破。战争使斯嘉丽的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田园荒芜、奴隶出走,母亲病死,父亲得了失心疯,妹妹们得了疾病,新婚的丈夫也死于战争中。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斯嘉丽的女性独立意志完完全全地爆发出来。她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她必须成为庄园主人,撑起家族生存的全部希望。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严酷挑战,庄园成为她为之坚守和拼搏的唯一精神支柱。尽管已经身怀六甲,为了工厂的生意,斯嘉丽依然不辞劳苦四处奔波;为了避免塔拉庄园陷入他人之手,斯嘉丽甚至牺牲自己的婚姻幸福嫁给了镇上的大富豪。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她依然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深刻地反映出斯嘉丽强烈的独立意识。正是凭借这种坚强的信念,斯嘉丽才能够坚守自己的本心,不受施舍地、顽强地、孤独地适应新世界的变化。
二、媚兰的女性形象
媚兰在《飘》中被塑造成为一个长相平凡、却拥有美好心灵的传统女性形象。斯嘉丽曾经这样描述媚兰:“一个耗子似的小个儿,一张严肃而平淡得几乎有点儿丑的鸡心型脸。”媚兰之所以能够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她能够真诚友善地对待周围的朋友,同时具有宽容善良的品质。她时刻为他人着想,犹如美丽纯洁的天使,其女性形象完美地契合了当时男权社会所宣扬的理想标准。
(一)媚兰的宽容形象
斯嘉丽对媚兰颇为照顾,媚兰对此常怀感激之情。尽管斯嘉丽的形象在外界糟糕至极,媚兰依旧坚信斯嘉丽是善良的,即使斯嘉丽迷恋着自己的丈夫卫希礼,媚兰依然相信斯嘉丽。无论斯嘉丽做出何种出格的事情,媚兰始终都会原谅她,并替她在别人面前开脱。当斯嘉丽和卫希礼的暧昧举动在外界传得沸沸扬扬之际,媚兰即使已经知道他们的关系,却依然相信卫希礼忠于家庭。正如斯嘉丽所说的“那些不能照看自己的人,总有人会来照看他的”,在媚兰的心中,自己就是斯嘉丽和卫希礼的“照看者”。媚兰拥有天使般温柔和包容的天性,她不但装作毫不知情,还使出浑身解数让所有人相信他们二人的清白,坚定地站在他们的前面,声称要和“所有破坏丈夫和斯嘉丽声誉的人绝交”。也正是因为媚兰的宽容和努力,最终为他们挽回了声誉。
(二)媚兰的勇敢形象
与士兵战死沙场的英勇气概相比,媚兰的勇敢则更多体现出一种柔韧而顽强抵抗的精神。当有北佬逃兵来到庄园想偷窃时,刚生完孩子不久的媚兰勇敢地举起军刀下楼与敌人搏斗。当面对血肉模糊的敌人时,斯嘉丽处在巨大的惊慌和恐惧之中,媚兰却冷静地告诉其他人“是枪走火,大家不要害怕”。这种冷静与沉着,来源于她内心的勇敢和坚韧。
(三)媚兰的善良形象
媚兰善良、宽容的品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一切行为都是由其善良品格所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斯嘉丽舍弃逃离危险的机会拯救了她,因此,媚兰与斯嘉丽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从此以后,媚兰一直充当着斯嘉丽保护神的角色,时刻保护、照顾着斯嘉丽。在斯嘉丽盖好新房后,满怀信心开第一场舞会时,朋友们极其不乐意捧场,是媚兰苦口婆心的劝导,才让舞会得以顺利进行。
三、爱伦的女性形象
《飘》中塑造的爱伦,是一个忍让、贤淑的“圣母”形象。爱伦的家庭身世决定了她所受到的是正统教育。虽然爱伦深爱着她的堂哥,但是父亲让她跟奥哈拉先生结婚。传统价值观迫使爱伦顺从了父亲的要求,最终,爱伦来到了塔拉并将毕生献给了此地。爱伦是一位贤淑的良母,即便她从来都没有爱过奥哈拉先生,即便她在临死之前对堂哥依然念念不忘,但在结婚后,爱伦却能时刻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努力维护丈夫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尽职地教导孩子。爱伦是一个理想化的家庭母亲形象,作者借此生动地表现出母亲在美国人生活中所扮演的极其重要和特殊的角色。
四、《飘》中女性形象观的启示
(一)斯嘉丽独立的女性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斯嘉丽的一生是一部苦难史。她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天真富家少女,历经战争洗礼后蜕变成为一个擅于生意之道的精明商人。实际上,在斯嘉丽后期的经商经历中,可以窥见美国南方新兴资产阶级起步阶段的社会形态及其生存的艰难境遇。斯嘉丽自身激流勇进的生存意识将永远成为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女性生存的精神楷模。纵观斯嘉丽的一生,她守候的除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还有植根于自己生命深处的塔拉农庄。即使她与白瑞德再婚动机不纯以及种种有违妇道的表现,但这都无法抹杀斯嘉丽自身独特的女性魅力。斯嘉丽形象突破了传统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格局,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男女平等对话关系。她的人生经历告示所有女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必须靠自身努力才能赢得一定的话语权与社会地位。斯嘉丽身怀六甲仍不顾世人的鄙夷与菲薄,奔波于家庭与事业途中。一个女性为达成自己内心的目标而忍辱负重,不顾各种流言蜚语,这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在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上,“希望”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斯嘉丽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推崇和尊敬。斯嘉丽原本富裕的家庭生活随着战火硝烟而弥散:故土变为焦土,奴仆逃散,亲人伤离,从此将要面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境遇。斯嘉丽的自我觉醒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她必须改变原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方式,必须依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来化解重重困难与危机。她在面对人生急剧变化时能够保持独特的理性思考,在面对旧社会秩序的消逝和新社会秩序的建立时能进行冷静的思考。面对社会急剧变迁,斯嘉丽并没有采取反社会的做法,而是积极适应社会变化,这也是斯嘉丽“物竞天择”生存哲学的真实写照。斯嘉丽抛开富家小姐的思想束缚,对自身原本的奴隶主身份进行重构,并走向了另一种原本对立的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面对旧社会的瓦解和身份意识形态的转换时,斯嘉丽顾不上对旧身份瓦解的悲悯,毅然转身做起了自己的生意,甚至比男人经营得更出色。这充分体现了斯嘉丽积极、乐观、独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她完全以一个经济独立体的身份存活在家庭和社会中,并维系了整个家族在政权更迭下生存的根本。
(二)媚兰和爱伦的传统女性美德
玛格丽特在创作媚兰这个形象时,是将其作为一个传统女性符号角色进行刻画的。媚兰从小就被父母以传统礼教规范进行培养,因此,她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相夫教子。于是,媚兰为帮助夫家延续香火,不顾自己的身体素质而坚持为丈夫怀上孩子,最终死于难产。可见,媚兰的宿命是为封建传统制度而生,又为其而逝。尽管媚兰这个角色的结局是不幸的,但却能给读者心灵以极大的震撼。媚兰将自己的生命托付于丈夫,托付于整个家庭。作者将媚兰和斯嘉丽的形象做了鲜明的对比,尽管玛格丽特在潜意识中还是对斯嘉丽有浓墨重彩的赞赏倾向,安排了以传统女性为代表的媚兰和爱伦都相继死亡的结局,但毋容置疑的是后者在处理婚姻问题上比斯嘉丽更胜一筹。斯嘉丽经历过三次婚姻,而媚兰和爱伦自始至终仅经历过一段婚姻,在婚姻幸福指数上斯嘉丽与她们相差甚远。由此可见,传统的理想女性观中贤淑、顾家、温柔体贴等品质在维持婚姻家庭生活这个维度上还是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媚兰对待周围的人,无论是贫民还是奴隶都保持着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其行为举止颇有大家闺秀的姿态,这是她深受大家喜爱的缘由。爱伦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家庭中最为关键的后勤管理者,她掌管着塔拉农庄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丈夫经营好家庭,是丈夫无可取代的生活帮手,大到处理农庄事务和管理奴仆,小到管理女儿们的教育和家庭饮食,在她的打理下都变得有条不紊。所以,传统女性的某些行为虽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但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现代女性必须保持理性的批判,辩证地吸收两者的长处,这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语
参考文献
[1]谢景芝.《飘》中郝思嘉形象魅力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2005(2).
[2]高学群.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人物形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
[3]李美珍.《飘》中郝思嘉和韩媚兰形象浅论[J].文学教育,2012(4).
[4]张楠.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形象对21世纪女性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6).
[5]姚楚琪.比较《飘》中斯嘉丽与媚兰人生智慧的异同[J].作家杂志,2013(7).
[6]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戴侃,李野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