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色笔记》是著名作家多丽斯·莱辛的代表作,作品以空间的网状结构叙事手法为基础,采用多维非线性的情节安排,在形式上突破了常规结构。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为读者构成了想象的空间,莱辛在广阔的创作空间中形成了独特的叙述策略。
关键词:《金色笔记》 叙事空间 叙事语言
引言
作家多丽斯·莱辛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金色笔记》是莱辛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凭着这部小说莱辛摘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金色笔记》主要是由《自由女性》的故事和五本笔记共同构成,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女性群体的生存状况,在发行后引起了社会对女性的重视。[1]《金色笔记》中没有明显的章节划分,犹如未经艺术加工的文字材料,但品读之后就会发现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这部小说的叙事框架复杂,正如作者强调的:“《金色笔记》是一部结构高度严谨、布局新颖的小说。”作家莱辛抛开了现实主义文学写作技巧,在篇章布局上作了大胆尝试,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一、《金色笔记》的叙事结构概说
文学叙述的目的在于和读者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设置了独特的故事情节,使得读者能够犹如身临其境,增加读者对下文的期待。一部优秀的小说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促使读者形成主动阅读的理念,《金色笔记》就是这样一部能够改变读者阅读习惯的优秀小说。小说主要运用了多视角的叙事手法,主要讲述了以女性为人物主体的主题。在小说中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与写作语言技巧。[2]这部小说中,人物叙事的视角对传统文学进行了创新,不局限于平铺直叙的叙述模式,而是创新地将主人公的生活方式打散重组地进行叙述,能够将主人公安娜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活动联系得更密切,语言表达得更加灵活和生动。在作品当中重点描述了“四本笔记”,在整部小说中运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主人公的生活点滴,将作者的创作视角隐藏,带给读者强烈的人物代入感与事件即视感。[3]在黑色笔记中,作者设置了许多生活场景。主人公通过记录往事的形式将过去发生的事件与人物心理叙述出来。所以小说中会常常出现“曾经”等时间用语指出了该事件是以回忆视角描述的。作家福楼拜认为:“小说家必须像上帝一样”。在红色笔记中,作者改变了叙事方式,将所有的视角都集中在描述安娜个人的形象上,利用主人公安娜的视角叙述着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主人公利用事件发生时的视角进行描述的。黄色笔记中,叙事的视角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作者将视角放在了艾拉这个人物身上。由此可见,《金色笔记》的主人公不仅仅是小说当中的虚构人物,也是一个隐含作者,引领了小说的情节发展。所以小说的叙事方式特殊,将叙述者与主人公融为一体,从而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叙事视角更加客观真实。作者通过外叙述层和主叙述层交叉,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和第一人称经验视角构建了主人公安娜的生活经历。
除了叙事视角的创新,在《金色笔记》这部小说中,作者莱辛大胆地运用了“拼贴文体”的语言方式,这是传统小说中所未有过的创新,这些在主人公安娜的蓝色笔记里以剪报的形式大量出现。拼贴文体看似是松散的结构,实则与整部小说是有机的一体,当读者读后会豁然开朗。小说中看似混杂的语言却是将当时的真实社会形态一一展现,更为深刻的意义是作者莱辛运用混乱的语言形式将人们对于美好的幻想无情地粉碎,并且使得读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进行深刻的反思。《金色笔记》中刻画的主人公安娜拥有着显著的聪明才智,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根本无法得到公众的认可。安娜始终处于杂乱的生活状态之中,作品之中混杂无章的语言本身也是对安娜真实生活状态的反映。
二、《金色笔记》网状结构下的开放式叙事空间
文学理论中的空间形式概念最早是由作家弗兰克在《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一书中提出的。弗兰克认为现代小说具有打破时间与因果顺序的空间特征,通过“并置”打破叙事时间顺序,进而取代时间顺序性的艺术技巧。弗兰克关于叙事空间的概念引起文学界对文学作品中空间理论的重点研究,此后巴赫金又基于相对论提出“时空体”的文学理论。随着叙事空间理论的发展,文学评论家又提出了“生活空间”、“故事空间”等文学理论,并总结出叙事中空间再现的层次观念。[4]这被广大文学研究者认定为是创作模式创新并将之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从小说的形式到内容的构想上,作家莱辛大胆创新,为文坛带来了一股新意。在《金色笔记》中,莱辛凭借其独特的叙事空间构思给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犹如万花筒的小说情节。伴随着传统文学形式与创新的交织,这种碰撞产生了新的网状小说结构。对空间叙事理论的深刻研究,更能解析作家莱辛在《金色笔记》中的深意。
作家莱辛认为仅仅根据传统的文学传统结构进行小说书写是远远不够的。小说《金色笔记》在内容与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描写,创造性地融入了空间叙事手法并穿插了人物心理分析片段,完整呈现了整个人与事物的发展。小说被莱辛分解为五部分,由传统的短篇《自由女性》章节开始,这部分讲述的故事时间是从1957年的夏天开始,在中间依次穿插了“黑、红、黄、蓝”四种笔记,不同的颜色与视角代表了主人公安娜不同角度的自我。[5]其中《红色笔记》开始于一九五零年一月三日;《黑色笔记》时间相对比较零散,分散于坐标轴上的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而《黄色笔记》则没有具体日期标注;《蓝色笔记》开始于一九五零年一月七日。随后出现的《金色笔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以上“黑、红、黄、蓝”四种笔记的全面总结,最终以精神升华的《自由女性》作为整部小说的结尾。在《金色笔记》中,莱辛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割为若干时间碎片,零散地分布于整部小说之中,只有当我们读完《金色笔记》才能领悟结尾的《自由女性》是主人公安娜经历崩溃整合后书写的最终作品。
《金色笔记》的空间叙事呈现有以下特点:
第一,时空的交叉与并置。时空是时间与空间的合体,莱辛创造的小说空间中存在着时间的流动。通过对形式布局的观察,黑、红、黄、蓝四色笔记以及自由女性的五个空间交叉在一起。在自由女性这个部分之后交织出现四色笔记的内容,使读者的思绪不断在小说空间中跳跃,使读者不仅忽略了时间,还打断了每个文本的叙事层次。整个小说中事件的发展与空间是同时性的,不存在时间意义上的先后。
第二,圆形空间的循环。《金色笔记》的构成是自由女性,由黑、红、黄、蓝笔记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结构。结合文章内容来看,内置金色笔记的一句话恰好就是自由女性开篇的第一句,读到最后读者才发现自由女性其实是安娜突破自我之后创作出来的,而几本笔记则是素材积累,既是结局又是开始。整个小说凸显出一个封闭的圆形空间。
第三,在文本空间内部又形成多个空间,但空间之间的发展是不连贯或没有直接联系的花瓣式空间结构。四色笔记采用了拼贴、回忆、评论等丰富的形式,这些记录时而横空出现,又突然戛然而止,看似没有因果联系,但就是这些微小的空间推动了整部小说的进程。[6]
第四,零聚焦的叙事模式。《金色笔记》中叙事主体为第一人称,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对安娜的日常生活进行描述。叙述者从自己的角度将所有相关联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描写,使得读者主动参与到小说的发展情节之中。多个空间层次中,主人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甚至在《黄色笔记》中扮演了影子。换言之,就是叙述者能够利用第一人称对主人公生活的一点一滴进行细致的描写,我们可以称这种叙事方式为零聚焦型叙事视角。
综上,《金色笔记》这部小说的空间结构较为复杂,网状的空间结构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较为一致。这部作品中,作者莱辛彻底抛开了传统小说中对于故事叙述模式的要求,通过作品本身构建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杂乱有序的网状空间叙事结构。对于故事情节的要求不仅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还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利用多个视角的转换将《金色笔记》小说中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描述得非常清楚,尤其注重叙述过程中对话类语言的运用。
此外,作者莱辛对不同时间段给予了不同的关注。例如小说用短短两页就概括了1951到1954年整个社会环境,却用了近20页的篇幅纪录了安娜在1954年9月15日一天内的所思所想和经历的每一件事。这种叙事手法模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界限,否定了常规观念中线性时间的理念。通过碎片化的时间设置,作者突出了安娜在生活中的现实与梦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展示了安娜思绪自然流淌的动态,以及对内心世界负责的真实需求,使读者对主人公安娜生活的一切感同身受。
结语
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以安娜为缩影,生动刻画了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为我们呈现了当代女性为了自由与希望不懈追求自我精神层面的理想不懈追求与完善。在叙事结构上,《金色笔记》采用的复式多重结构是对传统小说单一结构的突破,颠覆了传统小说平铺直叙的时间顺序模式,各种片断事件在人物关系与情节形式上变化多端,为小说体裁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莱辛采用的复合视角与开放式叙述结构为我们的阅读感受带来了一种不稳定和未知的新体验,其中五本笔记之间构成的互文篇章结构与对话特征是对传统小说的创新与颠覆。作家莱辛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小说写作形式,经过独特布局创新了宏大叙事结构,为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语
参考文献
[1]冯建瑞.论《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的探索之路[J].语文建设,2015(2).
[2]莱辛著.金色笔记[M].陈才宇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P22-23.
[3]秦雪飞.女性视角下对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解读[J].语文建设,2013(17).
[4]樊晓君.金色笔记空间叙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5]徐晶.解读莱辛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以《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为例[J].语文建设,2014(32).
[6]邹莉.解读《金色笔记》的独特叙事策略[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