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8期 ID: 422684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英语教学设计

◇ 王秀芳

  摘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部小说的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塑造了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爱米丽在与现实社会进行斗争的故事。本文以《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为例,对英语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加强对英美文学教育的认知。
  关键词:《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英语教学 教学设计
  引言
  英美文学作品是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英语专业文学课程认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些文学作品作为教材,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很多教师都会选择一些知名的作品进行教学。这些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不仅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上,更体现在作品的语言风格、艺术创造等方面上,从一部作品可以窥探出作者的创作习惯,也能揣摩出一个时代的特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就是一部很好的教材,这篇短篇小说的作者是美国文坛上的代表人物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哥特小说的语言风格,有意将故事情节夸张化处理,充斥着暴力、罪恶,主要是为了对现实社会以及政治的邪恶面进行揭露,这是对一个时代的写照,因此具有很好的历史教育意义。
  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教学背景设计
  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包括对其主旨进行讲解,也包括对语言内容、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白究竟要对哪些内容进行重点教育,对哪些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即可,以此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这篇小说围绕着爱米丽这个性情孤僻而且高傲的南方贵族世家小姐展开,她出生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尽管如此,爱米丽的父亲依旧没有放弃世俗的门第观念,因此对女儿的追求者一一反对。后来父亲去世,爱米丽一直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直到三天之后,她才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当她邂逅来自北方的修路工人荷默·伯隆时,两个人的关系日益亲密,但是伯隆却无心与她结婚,爱米丽的家人们也在极力阻止她下嫁给这个身份低微的北方人。于是爱米丽毒死了伯隆,她用自己的方式留住了这个恋人,将他藏在自己的阁楼上,从此她本人也深居简出,与伯隆的尸体一起生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展现了威廉·福克纳的写作风格。在小说的取材以及写作技巧上,他运用了大量的隐退和时空交错的方式,吸引着读者,尤其是对爱米丽的悲惨生活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她落魄的生活中存在了一丝丝隐忍的悲哀。作者使用丰富的哥特手法,使得文字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将人物在激情和欲望的驱使下充满的矛盾和痛苦展现出来,小说的主旨即使放到现在,也依旧具有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是一门必修课程,其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能增加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说来,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个作家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文学作品,更在于他的经历以及创作成就。就《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作者而言,他创作风格的转折就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部分。在二十世纪,美国的哥特式小说的繁荣程度要高于英国,尤其是美国南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哥特式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美国南方作家中,福克纳对哥特式创作手法的应用称得上典范,《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就是他的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在讲解这部作品时,学生可以对福克纳有一个立体的印象。第二,要让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有一个认知。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这部作品中,主旨是十分深刻的,表明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南方人民对北方人以及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反抗。第三,教师通过对作品的语言特色、作者的写作风格的介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词汇运用特色,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创作的规律。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全方位解读,但是近年来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现状比较严峻,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对此,作为教师,要积极改变这种状态,利用各种英美文学作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精髓的理解与感知。
  三、《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英语教学设计
  (一)对主题思想的讲解
  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主旨是一个重点。只有掌握了主旨,才能对整部小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才能实现英语文学教学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主要角色,但是教师也应当明白,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引导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继而再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补充,从而使所有同学都能够对自己的认识进行完善和丰富。在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作者通过人的自然死亡,象征了落后的社会制度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的这一自然规律;来自于北方的伯隆被南方的爱米丽杀死,象征了美国南北方的冲突以及斗争。伯隆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资产阶级,而爱米丽还依旧生活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自幼受到南方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视清高,思想保守。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矛盾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亡,反而一直存在,并且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作品有很多,但这部作品的作者却采用了一种很巧妙的比喻和象征,将这种民族矛盾形象化。
  (二)作品的创作风格解读
  作品的创作风格也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在对创作风格进行分析和解读的同时,读者可以对同时期的其他作品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创作风格是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部小说中,除了体现出很明显的哥特式小说风格,也体现出意识流创作的印迹,将爱米丽的矛盾个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福克纳是一个意识流大师,这篇小说体现了福克纳的意识流写作手法。他对爱米丽的心理状态的把握十分到位,爱米丽的心理与常人不同,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但是作者又将她描绘成了一个正常的人。她会与伯隆恋爱,而且还给居民讲授瓷器画,这种矛盾的人格特征在爱米丽的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这种矛盾也烘托出爱米丽的悲剧人生。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描绘,给人带来了一种伤感与失落的感觉,象征了快速发展的美国,南方种植经济制度下的旧时代文明已经走到了最后的阶段,即将被新文明取代。人们对爱米丽一直保持一种爱恨交织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是当时美国南方社会中人们矛盾生活的体现:一方面他们想要摆脱落后的旧文明体制但是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禁锢了; 另一方面人们对新事物又是追求和向往的。这种新旧交替的矛盾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改变的。另外,在创作的时候,小说中的倒叙手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创作艺术。《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完全没有按照客观的时间顺序来描写,反而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视角和顺序,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分割成很多独立但是也存在一定联系的片段,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叙述。故事开始的时候写爱米丽去世,全镇的人都来为她送葬,很多男子出于敬慕来见她最后一面,因为爱米丽是该镇的一个纪念碑,她的去世代表着一个纪念碑的倒下。小说开篇就将爱米丽去世的消息抛了出来,给人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读者会好奇为什么她是一个纪念碑,为什么她的去世会让全镇人都为之送葬,因此会有继续往下读的欲望,然后作者才将爱米丽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三)小说的语言特色解读
  语言特色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思维以及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从中能够对作者的语言风格轮廓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的用词很准确,尤其是在对周围环境进行描写时,所用的词汇很能表现出环境的特征。虽然作者在用词的时候使用的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的词汇,词义也不复杂,但是在搭配上可以看出他对语言的应用功力十分深厚,当作者把这些词语搭配起来的时候,再复杂的背景都可以变得比较灵活。除了词语的运用比较准确之外,本篇小说的句式也比较灵活。《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句子结构复杂多变,短句和长句交错出现,复合句和并列句同时存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句式结构适合情景的描写需求,也将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和情感展示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材,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英美文学作品,对作品的主题、创作风格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对英美文学作品以及作者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是却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部作品是美国南部代表作家福克纳的一部代表作品,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这篇小说作为范例,可以反映出福克纳文学创作的特点、深刻的主旨以及他的语言风格特征,也能加深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和掌握。语
  参考文献
  [1]黄雪娥.爱米丽的“人际关系”及其悲剧命运——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探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J].外语教学,2003(05).
  [2]李宁,高文晏.“我们”的爱米丽,我们的爱米丽——《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叙述者、作者和读者分析[J].长城,2012(04).
  [3]余小倩.用死亡救赎过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艺术[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4]陈伟平.爱米丽的爱情悲剧辨析——论福克纳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5]郑蓉颖.玫瑰的悲剧——从弗洛伊德的理论看爱米丽的人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2).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英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