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逐渐转向了能力教育。在这一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以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本文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富有实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为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学法 模式 语文课程
引言
语文课程的形态是多元化的,并且拥有无限多的课程资源,这就决定了这个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领域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语文课程在解决基础能力、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还担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学素养的责任,这对高职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目标要求,高职语文课程要与时俱进,使学生能够成为素质综合发展的社会人才。一方面要突出语文的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目标;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在课程中贯彻知识与实践的结合。[1]基于多年教学经验探索,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要拥有实用、多元的教学内容,应采用多种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以致用。多种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更多的模式还在积极探索中。与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取得的实际教学成果也是比较明显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以上模式交叉组合在一起开展,并根据自身班级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学模式予以创新。
一、分层式教学模式分析
所谓分层式教学,指的就是在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作为实际前提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班级组织的变化,对于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创造出一个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环境。分层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其实教学内容也是不同的,因为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分层式教学模式这一概念的引入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有相当多的院校都开始将分层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了语文课堂,开始了分层式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为建立起真正适应我国院校的有中国特色的分层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高校招生政策大幅度调整,很多高校都开始了扩招,职业院校的学生比例也随之急剧增大,新入学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相差较大。如果高职院校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从而使得有些学生无法很快地接受新知识,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因材施教能够很好地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从而为学生自己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分层教学是高职院校最为合适的选择。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语文分层教学其实是有很多种模式的。对于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所指定的学习目标和培养目标也有很大的差异。[3]因此,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希望对相同专业领域内的学生也要开始进行分层教学,安排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下所述:新生入学开始,院系对其进行语文水平检测,通过检测大致对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其他能力水平作出初步了解,然后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学生对此也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语文基础水平作出选择。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三个层次的班级:A班、B班和C班。同时可以实行弹性机制,此时的分层不是固定的,院系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或者是两个月或者是每学期依据学生自身的提高水平作出新一轮的调整。例如,对于A班的学生,将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比如在课堂之前安排学生演讲、与教学相关的小讨论和部分文体的写作等内容,在课堂之中穿插小测试;对于B班,可以将语文教学的重点稍作修改,例如语文阅读教学不再占用整个课时,可以是一半的时间,而另一半课时可以成为学生的舞台,用来作即兴演讲、小型辩论会和能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等内容;对于C班,语文阅读教学所占用的课时可以进一步缩短,其他剩余的时间仍然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导,可以进行主题演讲比赛、学生热点问题主题讨论会等内容。这是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小班化教学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之中有相当多的院校开设的语文课程都是《大学语文》,而且也都是采用常规的大班教学模式。所谓的大班模式,指的就是多个班级或者是多个专业之间的学生共同上大课,这种大班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相当常见,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教学资源紧缺、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4]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常规的大班教学模式之下师生之间很难做到交流沟通,不利于教师课堂活动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课堂效果其实是不理想的,这一点相信所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都会有所体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往往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以,假如高职院校的条件允许,最好将大班调整到小班模式,最好的情况就是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而且课堂人数要尽量少,四十人左右最佳。这种小班的教学模式对于课堂之中的教学组织管理大有帮助,给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提供了良好的互动环境。同种专业的学生共同上课,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找到符合专业属性以及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重点,在专业知识学习同职业能力培养之间找到很好的突破口,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
语文教学不能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要灵活地同专业教学相融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人生观提供良好的指导,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分析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逐字逐句地讲解模式进行授课。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特别地沉闷,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沟通和互动环节,往往都是教师单方面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效果极差,教学目标很难实现。课堂之上,教师是主体地位的存在,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存在,这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使得学生不能养成学习的热情,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无法和教师课堂授课相呼应。目前,在国外教育界广泛开始了对于“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开放式课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课堂教学模式不再封闭,不再局限于课堂、学校,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语文知识博大精深,高校安排的课堂时间却是有限的,凭借这短短的课堂时间很难将学生遇到的问题全部解决。因此,教师的教学必须要突破学时和课时的限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可以将本地具有强烈文化气息的场所,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地方变为学生的课堂,将语文的教学在更广的宽度上延伸,挣脱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在更加宽广的范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