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8期 ID: 422656

  

景物描写学习:语文教学不该忽视的一隅

◇ 赵宏梅

  摘要:语文教材中不乏描写自然之景的作品,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此类作品的学习缺乏敏感,体悟不到自然景物描写对自身情感的浸染与熏陶,某种程度上造成心灵情感世界的“沙漠化”。分析原因,传统创作思想造成文艺创作中人与自然的分离,功利的教学思想导致学生对自然景物描写的漠视。只有积极推进景物描写的学习,学生忽视景物描写的学习、心灵世界冷漠的状况才能得以改观。
  关键词:景物描写学习 功利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宗璞女士的美文《紫藤萝瀑布》在淡雅、灵动、真切的景物描写中寄予作者对生命顽强的赞颂,表达出作者热爱生命的深沉情思,是景物美与情思美的交融与统一。但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当有的老师开放性引导学生赏析《紫藤萝瀑布》,提出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和心得,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就这篇散文谈谈你的看法,可以是赏析,也可以是疑问”这一话题后,站起来进行赏析的学生都在谈论表明中心的语句——“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和“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学生畅谈从中受到的热爱生命的启发,期间也涉及到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但是,竟然没有学生具体赏析景物描写的语句。当教师引导“作者的感情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学生找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后,教师又进行引导,“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变化呢”,学生才答道:“因为作者看到了紫藤萝花”;教师又进行引导:“那是怎样的花呢”,这样,师生一起进入到对紫藤萝瀑布的描写中。因为授课教师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已经表明是想借用开放性问题了解学情,同时也为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应该说,经过教师的引导,虽然剩下的时间不多,但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了文中的景物描写。令笔者感到困惑的是,全班38位同学竟然无一人提出自己对景物描写的欣赏,而文中景物描写的层次感、生动性却又是妙不可言的。带着这种好奇,笔者将该班学生的习作拿来阅读,发现这些习作中往往是单纯记叙事件,其语言不是很生动,文中缺少必要的景物描写。这样看来,学生缺少关于景物描写的认知基础和学习习惯是课堂上无人鉴赏景物描写的原因之一了。那么,为什么学生会缺少这样的认知与习惯呢?教学中,特别是散文教学,我们该如何看待和进行有关的景物描写教学呢?
  二、景物描写学习的作用
  景物描写一般是指描写自然景物,也包括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天文、季节、地理、生物等事物都可以成为描写对象。学生学习景物描写对于丰富情感,培养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写作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一)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大自然是美的世界、情的世界与理性世界的统一。人类在积极探索自然规律,不断丰富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中,常常把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生生不息的自然里,出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艺术表现手法。人们将自己的情感、观念融会在一个个艺术境界中,借此实现对宇宙的探索、感悟和对自身的关照与反思,这样便有了一篇篇充满灵性的作品。在学习这样的作品中,学生可以不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增加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认识。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作者状形绘彩,生动地描写紫藤萝花开的繁盛与美好,再现其生机勃发的生命活力与力量,又从细处进行细致描摹,拟人化地写出每一朵花饱含的生命活力与情趣。只要学生留心观察与体验,通过诵读、品味定能感受到作者隐藏其间的对生命的赞扬。
  (二)增加积累,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方面。语文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对作品中语言文字的品读。描绘自然的文学作品最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语言灵动优美、描写逼真生动,这对于启迪学生细致观察,增加对自然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学生阅读作品是一个浸染、熏陶的过程,在经过接收—内化—输出的过程后,学生增加灵性,于是山川大河、花草树木在学生面前都有了生命,自然界中的一点红、一抹绿都足以引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的生命更加灿烂,才思更加敏捷。
  学习景物描写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教学中景物描写的学习却被学生忽视,这需要我们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便找到改进的方向与方法。
  三、景物描写学习被忽视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创作思想的影响
  中国社会曾经拥有“天人合一”的完美思想,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波折后,人类将自然工具化。特别是宋代以后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人们便渐少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源头活水中汲取灵感和意境,而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甚至沉浸于故纸堆,作品日渐事理化、世俗化。而现代艺术由于脱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人们在文艺作品中把目光过度地集中在人的自然本性和人事关系、人间争斗上,而忽视了自然景物对人的感情的慰藉和输导[1]。人与自然的分离,造成人的心灵、情感世界的“沙漠化”。
  (二)功利教学思想的影响
  如果说传统经学思想对学生忽视景物描写学习是一种整体的、间接的影响,那么教学中的功利思想则是对景物描写学习的直接扼杀。
  在意识到绵亘中国数千年的主导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在大众文化流行的年代面临着被摈弃的危机之时,语文教科书编写者试图借助描写多彩、真实的大自然的作品,为初中生群体开辟一个温馨而有效的途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生命质量,这种做法是很负责的。但遗憾的是,虽然教科书中反映热爱自然的作品近乎二分之一,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偏重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训练,导致其文化内涵并未得到有效的挖掘与宏扬。
  热爱自然的作品大多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教学中需要组织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涵咏、玩味,然而这种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传统却在“考试”这个仪式中变成规范的训练。学生没来得及体会“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灵性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的博大,教师就已经开始阐发“微言大义”。学生只好在教师的引导下匆匆游走,记住写作背景,记下个别词语的深刻含义,然后背诵甚至记住答题规律和应试技巧。大自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勃勃的生机,然而在知识主宰命运的学习背景下,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我的反思已然淡化,长久以往导致学生极度的情感空虚。   四、推进景物描写学习的教学方法
  别林斯基说过,年轻的时候应该追求“梦幻”的东西,不能过早地把人培养成太现实的人,要敢于做梦。初中生正处在“做梦”的年龄,“虚幻”的情感体验和浮想联翩应该是他们生活最美好的一部分。
  (一)有效引导,进入情境
  文学是人学,人则富有情感。语文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西方的文学家重风景写实不同的是,中国文学家重主观写意,通过对古道西风、夕阳西下、烟雨苍凉、青山碧云、鱼跃雀飞、风霜雨雪、艳花绿草等主题的吟咏,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自我的反思,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质。
  面对自然界的万物,面对文学作品中的精彩世界,不能“允许”学生无动于衷。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 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在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时,要把作者的情感、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甚至我们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景物结合起来进行赏析,要能知道情为何物,还要知道情缘何而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精髓。长久积累,学生才能成为性情中人,而不只是学习的工具,情感世界才不会“沙漠化”。
  (二)美读吟诵,增强语感
  倡导整体感知的美读吟诵是鉴赏优美诗文的最佳途径。整体感知的美读过程中,学生对文字的快速领悟,对自然形象的生动再现,对语调的准确把握,对情感的自由宣泄,无疑会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
  (三)迁移运用,精当练笔
  很多同学知道在记叙文或散文中加入大段的景物描写,会提升作文的质量,但有些描写脱离文章主题,显得很生硬。这就涉及景物描写精当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马克·吐温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在一段很长的景物描写中,用了一个好似小鸟名字的词,说它停在电线杆上,而实际上,这个词的本意是墨水壶。小说出版了好几年,但竟然没有一个人对这句根本不通的话提出质疑。马克·吐温说,这说明,大多数读者在遇到大段的景物描写时会跳过去。所以,千万不要随意塞进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景物描写,那样只会画蛇添足。语
  参考文献
  [1]王建疆.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意理化与诗境之生成流变[J]学术月刊,2009(11):88-97.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教学隐喻与教师教育”(编号:L12DYY011)和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增进教学言语公平研究”(编号:L13DYY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景物描写学习:语文教学不该忽视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