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作家,世人对她的了解更多的源自于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对她的文学生命的肯定。生态是贯穿莱辛作品的一条主线,在其小说作品中,其关于生态理论的哲理性寓意非常厚重。本文选取了多丽丝·莱辛几篇作品着重阐述了生态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莱辛作品 文学赏析 生态主义
引言
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花落时年88岁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手中,这个世界级的奖项授予莱辛也许是偶然中的必然。这对于莱辛来说的确是名至实归。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她大部分作品的内容都关注生态主义和女权主义思想,她的诸多小说作品没有过多的夸饰性的语言,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对人类生存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哲学深思。
莱辛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其创作的视角没有停留在家长里短的情感叙述故事中,而是用带有哲学思辨的思维在描述一个又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主题,它们表现出作家对未来的忧虑。经历过工业化的社会进程,莱辛清醒地觉察到人类对于地球生态的利益摄取和破坏已达到疯狂的地步,并且在对于未来的世界描绘中展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对于越来越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莱辛都注入了一如既往的关注,并以小说的形式予以记录下来。[1]“生态”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介的宣传中,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全球范围内以“生态”作为作品切入点的作家寥若晨星,莱辛在其文学创作中不自觉地融入了生态主义意识。
一、莱辛小说中的生态主义理论概述
多丽丝·莱辛是现代英国著名的高产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更多的是关于人与自然相融的生态主义思索。莱辛不仅在长篇小说上扬名海外,其在短篇小说方面也颇有建树。在莱辛一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金色笔记》《野草在唱歌》《草原日出》等作品都充满了对自然生态主义理论的叙述。
多丽丝·莱辛在创作中更多关注的是自然界与人类生存。与马尔克斯的科幻现实主义作品相比,多丽丝·莱辛则没有太多华丽的词汇,仅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一些哲理性的故事。在莱辛创作的十多本短篇小说集中,生态主义叙述作品占有很大的篇幅,如1992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伦敦素描》,在作品中详细叙述了伦敦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经历了工业革命后的生产、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完美的素描,表达了她对伦敦生态环境的关心与担忧,尤其是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的同情。而在小说《麻雀》作品的创作中,莱辛则是通过生活在底层的女性视角来讲述当前社会的不公正待遇,揭露了人类精神生态的危机,构成了与生态批评相关的理论基础,并号召人们用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给予自然生态一个相对纯净的空间。
莱辛的作品除了表达自然生态危机的关注,对于人类精神生态危机也表达出了个人的关切。在其作品《19号房》《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中描述自然生态危机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精神生态危机进行了必要的阐述,这些作品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讲述女性在当前社会中的不公正待遇。莱辛作为一名女性作者,其目光自然更多地集中于对父权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女性权益的声援。[2]如莱辛在《金色笔记》作品中特别强调,整个人类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两部分组成,只有男女真正实现平等,人类社会的生态危机才会自然消失。而当前过激的思想中将女性视为附属品存在,即由男性来统治女性这样的局面,这是人类精神生态危机从萌芽到生成的根源。
二、莱辛生态主义文学思想本质
莱辛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所阐述的生态主义危机理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自然界的生态危机意识和人类精神生态危机意识。而影响到生态主义危机理论的则是人与自然和谐与对立的关系。在人类精神生态危机意识方面,茉辛主要描写的是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女性生存环境,它们更加突出莱辛在作品中融入的人文主义关怀。如在她的作品《裂缝》中,莱辛通过创造裂缝人即女人作为人类的祖先,而非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莱辛以有别于一般的神话故事着重阐述其生态女权主义的思想。[3]莱辛的生态女权主义理论源自于原始母系氏族的传统主义观念,该种观念中,一切以女性作为控制中心,女性占据着身份和财富的支配地位。
莱辛的主体思想就是要打破当代男权统治女性的传统思维观念。如同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不全是由人类来支配,许多的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如沙尘暴等,是目前人类所无法驾驭的,更谈不上控制与主导。在作品《裂缝》中,莱辛并非要过于计较男女之间的平等和支配地位的问题,她最核心部分就是想到表达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相处。然而事与愿违,许多不公正的遭遇让莱辛在作品创作中更倾向于务实地描述,真实地反映出原生态的社会现象。莱辛借鉴前人的哲学思维,并融入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人类的生态主义生态思想以及价值观等是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逐渐形成的固定模式。如莱辛在小说《麻雀》作品中,用深刻的语言批判了小说主人公阿尔弗雷德,以及与一位传统的日本母亲间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
莱辛在另外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作品中,讲述的是非洲的一段故事。这部作品作为莱辛的成名作,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在这部作品中,莱辛在亲自考察了非洲真实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同时在小说结尾部分还提出了对未来一些个人的预测成分。在《野草在歌唱》这部作品中,莱辛将目光投向了非洲。莱辛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来突出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在作品中,莱辛首先展示了非洲大陆的自然环境,近似于以散文的形式描写其地理上的特殊性,然而,作者更多写到的是在这片原本纯洁善良的土地上人类心理上的生态危机,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方面作了批判。
而在另一部《草原日出》文学作品中,莱辛讲述一个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在一次狩猎过程中,他亲自开枪击伤了一头雄鹿。当他寻找到鹿的时候,却发现它被一群大蚂蚁包围,经过短短的十几分钟,雄鹿就成为一堆白骨。莱辛在创作《草原日出》时,采用了隐喻的方式对草原、少年以及自然界动物进行描写,着重点在于突出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对少年试图以个人能力来征服自然的欲望描写,反衬了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征服和控制欲望。
三、人类生态主题的文学表现方式
莱辛的小说内容讲述自然生态危机的同时,对于人类精神生态危机也表达了深深的关切。在其作品中大篇幅是描写关于人的心理状态方面的内容,通过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态危机来反衬整个社会盛行的以父权主义为中心的社会生态主义危机。[4]莱辛在作品《19号房》中,当代知性女子苏珊在家庭、婚姻、工作生活中面对父权生态主义的压力,逐渐形成了心理上的失落,从而造成了自身严重的精神生态危机。《19号房》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悲剧女性的形象,而造成女主人公苏珊悲剧的最终原因却是多方面的,如在工作中女性的工作权力往往遭到更重的剥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生活中,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在家族中,父权主义凌驾于亲情和爱情之上。以上种种遭遇对于向往自由生活的苏珊来说,无异于一个枷锁将自己牢牢禁锢。[5]
作为莱辛文学生涯的代表作品,同时作为她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金色笔记》主要是以描述人类精神生态危机作为主题思想,与作品《19号房》有着相类似的故事情节。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安娜在厌倦了繁琐和枯燥的婚姻生活后,毅然决定要恢复自己个性化的自由生活,做一个自由职业女性。当安娜结束了婚姻的束缚,并且有着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着稳定的收入,在职业等方面不再受来自家庭的牵制,并且在伴侣的选择上也体现出一定的自由度。莱辛将安娜塑造成为一个商业化时代里崇尚自由高于一切的“新女性”形象。但是莱辛并未就此收手,她所想要表达的远非于此。安娜看似摆脱一定的束缚,但是她想要的真正的自由在父权中心主义时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莱辛在思考过后给安娜营造的并非是幸福美好的未来,而是更深刻地反思精神生态危机。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作家,莱辛在《金色笔记》中想要表达的男女自由平等的理想,在当时社会中是前卫的,也是很难实现的。莱辛想要表达的真正的男女平等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金色笔记》作品正是出于这种危机意识而创作出的具有一定思想高度的文学作品。
结语
莱辛在其小说中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关于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本身的生态危机意识。在《草原日出》作品中,莱辛采用了隐喻的方式对草原、少年以及自然界动物的描写,着重点在于突出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尤其是作品中对于少年的描写,以少年试图以个人能力来征服自然的欲望来反衬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征服和控制欲望。莱辛在《19号房》和《金色笔记》两部作品中,以描述人类精神生态危机作为主题思想,重点在于表达在传统的父权中心主义中的女权意识,在商业化时代里塑造出一个崇尚自由高于一切的“新女性”形象。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高产的女性作家,纵观她一生的创作,其作品大多是表达生态主义的观点,包括对自然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生态危机的关切,它们体现出多丽丝·莱对关于生态危机意识的人文关怀。因此,她创作出很多具有一定思想高度的文学作品。语
参考文献
[1]周婷.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D].浙江工商大学,2014.
[2]何丽姣.“融入野地”的绿色遥思[D].西南交通大学,2014.
[3]秦雪飞.女性视角下对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解读[J].语文建设,2013(17).
[4]张淑侠.艾莉丝·沃克诗歌生态转向研究[D].厦门大学,2014.
[5]程航.解析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长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