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8期 ID: 422702

  

论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语言修辞

◇ 付晓丽

  
  摘要: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迁所著《报任安书》一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极为出色,值得后人对其认真分析和总结,其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代表当时文学修辞的最高水平,为后人研习汉语言修辞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
  关键词:司马迁 修辞手法 排偶 文学价值
  引言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著作之一,作者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学作品。后人有赞:“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本文对著作中的各种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归纳,以使今人能够从更深层次探究司马迁的修辞观和文学观。深入研究《报任安书》一文,对文学修辞的研究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1]甚至文学史上将这个作品评价为体现了汉代散文最高境界的作品,此文采用的积极修辞的写作手法,被后人凝练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方式。可见这个文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报任安书》积极修辞实践概览
  《报任安书》能够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当中,这是由于此文的思想较为深刻能够令人深省,且带入感强。这些都离不开《报任安书》的丰富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报任安书》一文中,作者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可以说是修辞手法贯穿了全文。文章中较多运用的修辞手法包括了拟人、排比、夸张等10多种。虽然修辞手法较多,但是文章语句运用恰当、简洁,容易获得大量的信息。
  (一)婉曲
  婉曲是古代人常用于人际交往的修辞手法。中华古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人际交往中多有体现,对交往的另一方总是不吝啬恭维赞扬的说辞,对自己则尽量谦虚。这种做法并不是简单的客套,而是出于交往的真诚,可以说,《报任安书》一文对于婉曲的运用称得上是典范之作。[2]《报任安书》能够将婉曲这种高级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在整个文章当中能够提炼出该种修辞的经典语句就能达到50多句。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描述双方之间不幸事件的婉约话题。全文中运用到婉曲达到50多次,以下列举两例。
  (1)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恐卒然不可为讳。
  这句当中提到的“不可为讳”相当婉转,因为当时任安已经被判腰斩,而且即将要行刑,这里的“不可为讳”实际上就是说不可避免死亡的意思。司马迁是任安的知心好友,所以在谈到这件事上虽然难以开口,但是有必要将信息告诉对方,所以在这处应当运用婉曲的表现手法。“不可为讳”将作者不愿意说、但是又相当无奈、相当惋惜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任安的罪责实际上并不大,但是却被判腰斩,可以想见任安本人内心的痛苦和愤怒。作为朋友,司马迁对此是无奈的。他无力挽回,不能使朋友幸免这一酷刑,因此,在提到死亡时其难以启齿的程度也是可以想见的。
  (2)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这两句理解为“我这个人的才能不够,所取得的成功都是依靠祖辈传承的,这才当上了京官,……我有幸能够在大夫之间游走,能够发表一些并不恰当的言论,这是极为幸运的事情。”司马迁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其父司马谈也以博学闻名,其代表作为《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幼年家庭的学习氛围较为浓厚,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2]经过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指点之后,他对《春秋》有了很深的了解。后来司马迁跟随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了《尚书》,使他有了更高的文学造诣。学有所成之后司马迁在全国范围多次周游,其足迹踏遍了整个华夏大地,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真正做到的人数并不多,而司马迁恰恰是其中一个。但是他在交际过程中,往往非常自谦,这并不是出于虚伪,而是发自于其内心的真实情感,完全合乎当时的交际习惯。司马迁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后来又跟随汉武帝游历了中国,可谓是见多识广。古代人由于交通工具的缺乏,行万里路对于古人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真正能够达到这项目标的少之又少,而司马迁算得上是其中一个。但是司马迁不以见多识广为骄傲,仍然谦虚受教,展现出了他的胸襟宽广的一面。这种谦虚是从内心深处散发而来的,当时社会对谦虚看得十分重要。受宫刑后司马迁虽迁为中书令,但这个一般由宦官担任的官职,更容易唤起他被损害、被侮辱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刺痛了他的自尊,让他不能不正视自己的遭遇,不得不通过不断的创作填补内心的缺失。
  (二)引用
  引用的另一个叫法是用典。古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为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引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该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提高文学水平,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展现在以下例子当中。
  (3)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耻之。
  司马迁对于自己的困境感到十分无奈,所以在描述自己悲剧遭遇的段落中,连续采用了三个例子,表达出了他目前虽身陷囹圄,但身残志坚的精神。[3]这种精神是支撑他不断创作的力量源泉,无论遭受何种嘲笑,他都能够从容面对。“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及“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的残酷现实,也能够表达出司马迁已经对当时社会种种弊端的厌恶与无奈之情。句中所说“同子”实际上是汉文帝的太监赵谈,恰和司马迁的父亲是同名。在此处,为避嫌而有如此之说,虽然语气婉转,却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
  (三)排偶
  在《报任安书》一文中运用得极为突出的修辞手法就是排偶。例句分析如下:
  (4)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此处司马迁将当时社会所有的奇耻大辱都一一列出,由轻及重,达到极致。读者每读一句,就会受到一次心灵上的震撼以及情感上的创伤,这种创伤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4]这句话一蹴而成,非常连贯。正因为如此,读者才能从中深深体会到司马迁如山洪暴发般强烈感情的宣泄。这些奇耻大辱在作者的心中重复地翻滚而汹涌,而他将自己所受到的侮辱定位在了最下等,可见他需要极大的勇气来正视这一问题,而他又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将此呈现给世人!排偶手法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的气势更加磅礴,感染力和震撼力更加强烈。   (四)比喻
  比喻是一种较为普遍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到了汉代已经能够广泛地被文人运用。我们所熟知的儒家经典《孟子》对比喻手法的运用就相当成功。据粗略统计,著作中使用比喻之处就多达一百多处,这给后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5]司马迁出身于史家,从小受到了儒家的熏陶,所以能够灵活地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了非常经典的比喻段落,展现出了比喻手法的深刻内涵。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该处使用比喻手法才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令人深省。正是他将比喻运用得出神入化,才能使这句名言流传至今,被无数的文人感叹与引用。
  (6)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司马迁在此运用比喻修辞,将人与百兽之王猛虎作类比是极为恰当的。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在身陷牢笼之时也会慢慢丧失威严,甚至摇尾乞食,何况人呢?司马迁通过不断的努力,突破重重难关,冒着被世人嘲笑的风险,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史记》。[6]他为了身上的重任不得不忍辱负重、苟活于世。他这种无法宣泄的悲哀只能对朋友稍微倾诉。
  二、《报任安书》的文学修辞价值研究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并没有战火纷争,正处于天下太平繁荣,文化上也开始复兴的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就能够体现出儒学文化的魅力所在,而推崇这一学说的伯乐就是著名的汉武帝。[7]从语言的发展情况看,当时的语言运用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报任安书》恰是其中高水平著作中的代表,全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极为出色,值得后人对其认真分析和总结,其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代表当时文学修辞的最高水平,给后人研习汉语言修辞提供了值得精研的范本佳作。
  《报任安书》的文学修辞价值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第一,给后人对于汉语言文学修辞的研究提供了数量庞大的精彩修辞实例。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运用的修辞手法多达十几种,毫无疑问,这对古代汉语研究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其他著作所不能达到的。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我们能更好地把握汉朝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对于研习文学修辞,搞清修辞理论的发展有更为深刻的意义。[8]
  第二,为整个修辞手法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文学资料。目前文学界仍然对汉代修辞手法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看法。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修辞观念和修辞风格。充分研究这些宝贵资料,将之与不同朝代的修辞材料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修辞手法的发展史。汉代有许多学者作家都表达过自己的修辞思想,如贾谊、董仲舒、刘向、王符、扬雄、班固、王充等等,司马迁也是其中一员。[9]司马迁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已经能够表明汉代有着优秀的修辞观念,这些观念就体现在《报任安书》中。将这篇作品与其他汉代作品进行关联处理,再和其他朝代的修辞学材料一同进行比较,就能够得到较为客观的结论,这就是《报任安书》对修辞学研究的价值所在。语
  参考文献
  [1]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主编. 昭明文选译注(第五册)[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2]郭锡良,唐作藩等主编. 古代汉语(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3]倪怀庆.“隧”字补注[J].语文建设,2006(5).
  [4]王友怀,魏全瑞主编. 昭明文选注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5]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语文(第三册)[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6]袁梅,刘焱,李永祥,徐北文注译.古文观止今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3.
  [7]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
  [8]朱芳毅.汉语大辞典中“颖”的释义问题[J].语文建设,2012(12).
  [9]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论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语言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