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8期 ID: 422692

  

《榆树下的欲望》的模糊语言语义分析

◇ 黄玉秀

  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情感悲剧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细腻丰富的语言将人物的情感展示得淋漓尽致。此外,这个剧本中的台词也对模糊语义进行运用,这些模糊词语和概念的应用,使得作品的文风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本文对戏剧《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模糊语言语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 模糊语言 语义
  引言
  在文学作品中, 模糊语义的应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国很多学者对于模糊语言都进行了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文学是通过审美的语言来表达的,是通过语言将人物形象、情感等体现出来的一种形态。只要人与人之间存在语言的交际,语言的模糊语义就一定存在。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对于人物的情感和情节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榆树下的欲望》这部戏剧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一大亮点。作为一部悲剧作品,人物之间的情感描述往往不会太过明晰,模糊语言可以将那种悲情的感觉烘托得更加彻底。
  一、《榆树下的欲望》简介
  《榆树下的欲望》这部作品与奥尼尔的很多其他作品一样,都是围绕家庭的矛盾展开叙述的,被称作“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卡伯特是个年过七十的固执老农。当年美国的西部淘金狂潮吸引了很多人前往,但是他却选择留在东部继续过农业生活。他和两任前妻生了三个儿子,但是对任何一个都不喜欢,而且对他们都十分苛刻。小儿子伊本特别恨父亲夺走了母亲的财产,为了让自己以后能够独霸遗产,于是诱使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偷盗了父亲一笔藏款后离家出走。后来卡伯特又从城里娶来一个叫艾比的年轻女人,就是为了让她给自己生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但是年轻的继母为了夺得卡伯特的家产,对伊本多方挑逗,后来伊本经不住诱惑,与她发生了关系。卡伯特年轻的妻子生完孩子之后,卡伯特十分开心,立即宣布婴儿是田庄未来的主人。伊本对继母的阴谋深感愤怒,但是继母艾比却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伊本,于是她将婴儿杀死,伊本报案后又被艾比感动。为了不让艾比一个人去承受痛苦,他决定与艾比一起奔赴刑场。最终卡伯特依旧没有继承人,只一个人守着农庄过活。
  奥尼尔历来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拜金主义都是极力抨击的。这部作品一如既往地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他用独特的表达手法将那种完全沉浸在利己主义中的冷漠的人际关系进行了控诉。比如卡伯特为了找到自己满意的继承人,于是不断地替换妻子;艾比为了财产故意勾引伊本;伊本也是因为财产而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十分怨恨……如此看来,剧中的所有人都有令人憎恨的丑恶嘴脸,但这却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在金钱驱使下,人们往往会忘记了初衷,变成狂魔。结局的时候,伊本和艾比选择一起奔赴刑场,说明了作者心中依旧还是相信这个社会中有真情存在。当然,奥尼尔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所以,即使作品中有真情温暖的一面,最终还是被社会的罪恶所淹没,黑暗的社会才是本质。作品中除了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批判以外,也对悲剧作了性心理的解释。作者认为伊本之所以会对自己父亲充满仇恨,会被艾比吸引,完全是因为他有着浓厚的“恋母情结”。
  剧作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就是运用了分隔演区的方法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刻画,比如在第二幕中,伊本和艾比处于只隔了一个木板的房间,两个人好像都能看到对方一样。当伊本伸出双臂的时候,艾比就从床上坐起来,表明了她对伊本是有所期待的。而当伊本在谴责自己不该对继母有非分之想的时候,猛地扑倒在床上,隔壁的艾比也随即轻轻地叹气,两个人的动作几乎实现同步,十分默契。作者将这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感应完美地呈现出来,依靠的就是语言这一要素。此外,作品的开始和结局部分是相呼应的,开始的时候卡伯特的农庄没有继承人。在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之后,即使卡伯特曾经有过几个女人,也有过几个孩子,但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守在农庄上,面临依旧没有继承人来接手农庄的结局,这也表明了他生活就是一场悲剧的道理。
  二、模糊语言分析
  模糊表达在语言表达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产生语言模糊的原因是由于思维变得模糊。语言模糊问题是当前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语言学领域内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多,同时还产生了一个专门的语言学科——模糊语言学。模糊语言学是运用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分析的一个过程。在模糊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模糊语言是一个重点,模糊语言并不是人物对话之间不清楚的体现,而是一种特定的语言形态,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效果。在这样的语言形态下,对于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文章的主旨能有更加深刻地体现。很多时候,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并不是完全使用清晰的语言,相反,会使用一些模糊的语言,使得语境更加丰富,语义效果更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模糊语言的处理是否到位,于整部作品的主旨体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榆树下的欲望》中模糊语言的语义
  (一)在故事情节方面的应用
  在模糊语言的世界里,无论是人的思维还是语言表达,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语义进入我国之后,在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不可能对各种事情进行精确的表达,往往会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模糊的语言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文学创作等。《榆树下的欲望》中,情景的描述、各种细节的描写等,都运用了模糊词语。通过模糊语言的语义来表达深层的含义。比如,第一幕的第一场中有这样的描述:“一八五零年初夏的一个傍晚……屋顶上面的天空呈深红色,榆树绿荫正浓……”这句话中,一共有四个模糊的词语,第一个是初夏,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时间。第二个是傍晚,这个概念与夜晚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在我们的理解中,傍晚一般是五点至七点之间的时间。但是从这两个模糊的词语中,我们才可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夏天象征了万物生长的美好时期,而傍晚则象征了结束,这种具有对比意义的词汇组合在一起,词汇之间的矛盾性也象征了人物之间的矛盾。此外“深红色”和“绿荫正浓”这两个词汇也属于模糊词语,它们并没有说明具体的颜色,而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利用这种模糊性,作者表达出男女主人公的悲观失望的情绪。再比如当艾比第一次见到伊本的时候,也使用了模糊语言表达。艾比对伊本诉说自己的不幸的时候,使用了三个模糊词汇:很小、很苦、早早,“小”和“苦”本身就是一种模糊词汇,并没有准确的定义来说明小和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作者还加上了“很”这个程度副词,将这种模糊性加强了。“很”这个模糊限量词的出现,使得艾比的身世显得更加可怜,将其童年生活的不幸完全体现出来。再比如当艾比被伊本的强壮的身体所吸引的时候,她就在言语上对其进行勾引,她说道:“……这就是大自然……使你越长越高大……像那两棵榆树一样。”作者使用了具有夸张性的模糊语言,将艾比对伊本的欣赏表现出来。如果使用精确的词语,比如具体长高了多少厘米,这种表述就会少了一种美感,不能体现出艾比语言中的暧昧。   (二)在情感方面的应用
  人的情感本来就是一种很难琢磨的东西,所以在对情感进行描述时,很难使用准确的语言。使用模糊语言,反而具有更好的表达效果。在这部作品中,模糊语言对人物的情感的体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该剧本第一幕第一场中,伊本一出场的时候就对当时的日落进行赞叹,他说道:“天啊!多美啊!”这是一句比较经典的模糊表达,其中的美的概念就十分模糊。对于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胖是一种美,有的人认为瘦才是美,因此当前的语言学中并没有对“美”这个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所以伊本一开始说的日落的美,其实也是一种模糊的表达。在整个剧本中,一共有十一个地方出现了“美”这个概念,这与人们并不幸福的现实生活形成了一种对比,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希望。再比如,当卡伯特与艾比出场的时候,卡伯特说道:“……春天来了,可我却变老了……”在这部作品中,卡伯特对自己年纪的感叹并不多,他说自己“像只熟透的果子快从树枝上掉下来了”,他想说明的“老”其实也是一种模糊的表达,因为在我们的定义中,对于老这个概念也没有明确的定义,“老”和“年轻”的界限并没有明确在年龄上。因此卡伯特说自己老了,其实是想要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一种感慨。在卡伯特与艾比的交谈中,卡伯特说道:“……我老是觉得又冷又孤单,即使外面热得要命,里面还是冷……”这里的冷和热是反义词,也是一组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词汇,应用在人物的语言中,其实想要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模糊语言是语言交流、文学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人物的情感进行刻画时,必须要用到模糊语言,才能与情感的抽象性相符。《榆树下的欲望》这部作品,作者就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词语,在模糊表达下,使得语义更加深刻,体现出作品的主旨。语
  参考文献
  [1]刘晓平.女性的悲歌——《美狄亚》、《榆树下的欲望》和《宠儿》中母亲杀婴现象分析[J].考试周刊,2011(72).
  [2]刘晓娟,王红梅.论模糊语用策略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07(17).
  [3]陈雪雪,王凤琴.从容器图式角度浅析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想象[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
  [4]吴克炎.“联想链”与英汉相关文化词的互译[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5]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6]武玉洁.从翻译的角度看语言的模糊性[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榆树下的欲望》的模糊语言语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