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8期 ID: 422672

  

外国文学奈保尔《大河湾》中的意象阐释

◇ 东思伟

  摘要:奈保尔作为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巅峰代表作《大河湾》所书写的内容庞杂而犀利,小说选取非洲原始丛林为创作叙事背景,深刻地表现了自然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奈保尔运用三个内涵丰富的自然意象贯穿整部小说,通过“丛林”、“大河湾”、“水葫芦”的意象映射出作家对自然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彰显其深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奈保尔 自然意象 生态文学
  引言
  文化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民族发展的过程当中,本民族文化和外界的文化交流也是促进民族文化更新的重要途径,维·苏·奈保尔对这点保持肯定的态度。维·苏·奈保尔的这种融合化思想在其他作家看来是被边缘化的,它的著作中大多都保持着这样的观点。在他的早期作品《模仿者》中,奈保尔用民族融合的思想详细地叙述了生存在岛国上居民的生活过程。而他在后期书写《大河湾》的时候,他转变了他的视角,将主要的关注点变成了原始非洲地区,用历史文学的思想观察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丛林——幽深的尽头
  著作《大河湾》的思想是十分独特的。奈保尔把在特立尼达的生活经历用一种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书写,并且用全方位的视角对“大河湾”意向进行完整的解读。“大河湾”所代表的意义非常特殊,人类文明已经有了几万年的历史,而人类文明演变进程的具体化体现在《大河湾》这部作品中则是以“大河湾”这个具体的事物来指代的。实际上“大河湾”这一意象十分贴切,河和人类的历史是有相似之处的,而历史的扭转和文化的改变则是与河流的蜿蜒曲折的改变相点印合。在《大河湾》这部小说中,奈保尔精心设计了“大河湾”的环境氛围。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之下,奈保尔将一个由绿色充斥的小镇摆在了读者面前,而这个小镇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兴旺,成为了非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但是还是受到了战火的波及,最终难以逃离被毁灭的命运。
  在《大河湾》这部作品当中,奈保尔对丛林的描写很多。丛林在这里不仅仅指的是植物的集合体,而是一种超越自然的人类精神世界的体现。丛林是孕育人类的地方,人类是从丛林中走出来的,因此人类对丛林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崇拜感,而对非洲人民来说丛林更是赖以生存的根基。而丛林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阻挡其他民族文化进入非洲的一个因素。因此,当奈保尔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就想到了非洲即将面临的困境。所以,他将非洲的丛林化作为一种文学的意象,将丛林暗含为一种人类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在《大河湾》中,主人公将自己的思想寄托于丛林,而这种对丛林的向往驱使着他向丛林深处探索,也就是向非洲人的思想意识的深层进发。但是当他真正地领悟到非洲人的思想内涵的时候,他却发现丛林深处依旧是一望无际的丛林,这种环境是无法因为社会的变革而改变的。由此可见,奈保尔将丛林意象等同于社会的落后。
  奈保尔的文学作品中大多都含有对人的生命本质的探索,在《大河湾》这部作品中更是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主人公萨姆就是不断追求和探索人类思想本质的人,他和奈保尔的思想愿望是一致的。而奈保尔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是想以现代人的角度来观察非洲丛林,探讨丛林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1]故事一开始,我们的视角就被锁定在了广袤的非洲土地上。当萨姆面对一片丛林的时候,他不断地纠结是否要从这片丛林中穿过,因为穿过丛林是需要浪费很多金钱和时间的。由此可见,陈旧的思想和陈旧的社会运作模式极大地阻碍了文明的发展速度。当一个破败不堪的小镇重现生机的时候,人们就会被现代文明影响,从而从闭塞的丛林中走到世界的舞台上。但是当他们又回到原来的“家”的时候,他们却表现出了对这种先进的现代文明的憎恶,这种矛盾的思想也就造成了丛林一直保持最初的样子。
  大河湾的存在不仅仅是原始丛林的缩影,更是整个历史文化进程的缩影,而“丛林”的存在则是人类思想变化的总体形势,奈保尔将这样一种思想植入了非洲的丛林之中,将文化现象置于封闭守旧的思维模式中。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我们可以得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文化现象和物种生命都值得人类尊重与关注的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奈保尔的笔触来探索非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思想演变。[2]
  二、大河湾——千回百转的历史文明进程
  人类和大河湾在这部作品当中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大河奔流而过,源源不断。大河能够超越时间生生不息,但是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过人在依附于大河湾而生长的时候却能够体现出更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作用也得到了奈保尔的肯定。现实世界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的思想也必须遵循着这些改变的规律而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此外,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难免会因为某些利益关系而受到影响,这种影响虽然在个体上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群体的利益驱使是无法被改变的。人类是物质的产物,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要受到物质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人类对命运的态度。有些人认为天命是不可以改变的,人类只有遵从天命的指示才可以有好的结果,不过在作家奈保尔看来这种思想是陈旧的,如果一直这样保持下去,人类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的文明甚至会因此发生退化。在小说中大河湾所代表的精神世界能够兼并万物,同时也源远流长,这也隐含着世界的变化趋势。
  《大河湾》创作背景设置在大河湾沿途的一处偏僻小镇。这里河湾中的水曲折蜿蜒,虽然在这个地方河水会发生流向的改变,但是最终的结果依旧是向前发展的。奈保尔在这个写作背景里暗含了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真理:每一个阶段的特点都不会停留在原地,如果想要停止在一个点上,那么就会被其他的文明或者是事物超越,也就会造成退步的现象。如果能够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自我,那么人类最终会站在更高的地方,奈保尔也是以这种类比的方式进行了对非洲未来发展形势的探索。
  在小说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人利用不同的工具渡河,而这些渡河的交通工具同样体现了现代文明和古老文化的矛盾冲突。首先“独木舟”是“丛林”特有之物,它是一种落后思想的体现。利用独木舟来渡河其实是十分危险的,但是要进入小镇就必须要利用独木舟向前行进,每当独木舟搭载着汽船在大河湾中行驶一个来回的时候,危险性都会增加一分。人们不得不冒着舟毁人亡的危险继续进行着这样的往返,这种举动是人们冒险精神的外在体现。这也说明了世界的残酷性。在面对险恶自然环境的同时,人们仍然能够保持一颗充满希望的进取心。因此,在欧洲文明扩展到这个原始自然的村落时,他们这里的独木舟纷纷被安上了发动机,人们渡河的危险性就有效地减少了,这暗示了陈旧设备与先进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外国文学奈保尔《大河湾》中的意象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