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叶集》诗词总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作为一部“真诚”的现实主义经典诗词佳作,《万叶集》中的诗词创作与我国古典诗词对外传播有着密切关联。本文主要探讨《万叶集》的诗型与诗词结构的表现形式,为同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古典诗词 《万叶集》 唐诗宋词 七言绝句
引言
日本文学《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词总集,得名与中国古典文学密切相关,文人从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佳作作品中吸取了诸多有益的创作精华。把“万叶”作为总集全名时采用了中国汉魏六朝诗文中“万页”的含义,“万叶”喻诗歌之多如林中之叶。我国晋人陆云之《祖考颂》:“万叶垂林”中的“万叶”意指诗文众多茂盛。《万叶集》的具体编者至今存在争议,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主要汇集了公元三世纪上半期到759年大约500年间的传诵诗词作品,编为20卷4500首诗词。笔者通过对《万叶集》的本文研究,可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其对我国唐诗中优秀诗词的传承。
一、《万叶集》中的作品“诗型”结构
我国唐代诗词和唐之前的文学作品对日本文人影响深远,这些优秀作品激起了诗人的创新,从而促进了《万叶集》的诞生。中国古代文学以“骈文体”写成的文书是最早对《万叶集》产生影响的,而且骈文体的“四六对”的诗词形式对其“诗型”也有影响。由于当时文人对跨国文学的借鉴参考,而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最受推崇,主要是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层面上,虽然这对《万叶集》的成型与内容有借鉴作用,但《万叶集》内的篇章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但从这种已经存在的影响中可以看出,在形式上全书的文章结构具有对唐代以前优秀诗词的“诗型”的借鉴。[1]
《万叶集》编成于奈良时代末期,当时从事诗词创作的文学家主要是娴熟的汉诗人,以五言诗、七言汉诗在当时文坛流行,这就为《万叶集》“诗型”提供了许多重要条件。《万叶集》在诗词形态领域可以说是受我国古典诗词全面的影响,这一事实也已经清楚地显示了《万叶集》的“诗型”方向。
《万叶集》中主要由长歌、短歌、旋头歌和连歌这四种诗词形式构成,其中的诗型结构深受我国诗词结构影响。在我国古典文学最早的《楚辞·离骚》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随后文人墨客开创的“乐府体”诗词逐渐演变为“五七言律诗”。后来经过大批作家的文学创作和改良,进一步发展为“五七——五七”的双重连缀的诗词韵律形式,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记梦诗《别东鲁诸公》又名《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首诗就是典型的采用五七诗词结构模式,作者利用词语的特点首句为五后句为七交错展开,构成了“五七言律诗”的交错诗型节奏,使整首诗歌带有错落排比的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万叶集》中有七句至一百四十九句不等的长歌和短歌构成,从篇章结构上《万叶集》全书以“长歌”和“短歌”最为著名,这些作品可主要分为由五言和七言组合构成。这两种诗型结构在《古事记》中保存的古代诗词中不胜枚举,尤其在《万叶集》中的数量最为庞大,由此开创了后世的“和歌”诗型形式。[2]由此可见,“和歌”这种文学形式是带有短歌诗型的结构,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深远。此外,在《万叶集》中也有五七言和五七七言的诗型结构的“旋头诗歌”诗词形式,因为后世流传不多,可供研究文本寥若星辰。“旋头”指的是诗歌中两段字数与句式相同,诗歌的前半部分与后部分交相辉映,形成问答的诗型结构,前后呼应。与旋头歌比较而言,“石体诗歌”和“连歌”在《万叶集》中数量更少,至今完整流传的仅一首。石体诗歌的诗型结构为五七五或七七七形式,而“连歌”主要是指由不同的诗人分别作的诗词,仅存一首的诗型为五七五句和七七句。[3]另外在《万叶集》中有在形式上和短歌相同的“反歌”,其作用是用来概括诗歌内容或补充长歌的意犹未尽的文本,“反歌”通常作为长歌的附属作品而留存。以上是笔者总结的关于《万叶集》中的诗型模式。
二、《万叶集》的诗词结构探析分析
通过笔者对《万叶集》的诗歌形式的总结,我们得出《万叶集》中的和歌以“短歌”为基础,“长歌”为主体,两者特点不同,其中“长歌”更带有灵活特质。这些诗型在框架结构相近似的前提下,所表现的文学内容与情感内涵却各具特色。例如借鉴我国唐诗创作的“长歌”中有关登高望远、咏情和旅行记录为主题的诗词,其作品结构框架就基本由以下三段组成。以下笔者以《万叶集》中《登香具山望国之时御制歌》为例进行说明:“大和平野兮群山叠嶂,香具山兮攀巅顶,登顶兮始见平野。平野兮烟云氤氲,海原兮鸥鸟飞翔。”这首歌从结构布局上看,有些类似中国古典诗词的七言绝句。[4]在诗词的前三句“大和平野兮群山叠嶂,香具山兮攀巅顶,登顶兮始见平野”主要是诗人描写自己身处的外界环境;随后的两句“野兮烟云氤氲,海原兮鸥鸟飞翔”是诗人记述眼前的广阔情景;最后一句是诗人根据眼前场景进行情感升华,抒发了内心感悟。这个诗型结构是《万叶集》长歌中于游览名胜、登高望远以及升华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常用的三段诗词结构模式。
这种“三段式”诗词结构的形成的,与我国古典文学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我国古代经典的《诗经》以及汉乐府中的名篇佳作中吸取精华,这些千古流传的经典篇章中大多是民谣诗歌形式,朗朗上口的诗词形式和健康、直率、纯朴的语言风格受到了东方各国文人的推崇和借鉴。此外,也受我国唐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抒情写景、登高述怀类诗词作品的影响。[5]如崔颢的《黄鹤楼》采用了这类布局手法。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认为七言律诗《黄鹤楼》是当时可以称得上是排名第一的佳作代表。《黄鹤楼》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主要写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中追忆古往今来并且发出感慨,后四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主要描写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人望着眼前美景如画,内心却乡愁难抑。这种相似的三段式诗词结构,在借鉴与运用上《万叶集》中的作品在布局上会有多种变化,但其总可以归结为以上基本的三段结构。由此可见,《万叶集》中的诗词作品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篇章结构有着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