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应该要遵循语言学的相关原则,提高交际过程中的效率。在语言翻译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语用交际功能理论的把握,以实现语言交际为前提,达到精确、有效的翻译。本文从语用交际功能视角出发对语言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提高语言翻译水平。
关键词:语用交际 语言翻译 策略
引言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会话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使用也应当遵循语言学的相关原则,根据语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交流,才能提高交际过程中的效率,达到交际的目的。人物的对话构成了对话的语境,而语境是人物交流时产生的一种氛围。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必须要通过语言翻译。因此,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遵从语用交际原则,本着实现交际的目的,加强语言翻译过程中的各种不对等问题的解决。在语用交际功能视角下,语言翻译要尽量产生一种良好的交际环境和氛围,使得目标语言的受众对翻译文本的理解与原文受众对原文的理解一样,从而获得最原始的信息。相对于其他的翻译理论而言,语用交际功能理论下的语言翻译关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社会属性,比如各种新闻、文学作品的翻译,都需要对语用功能进行考虑。
一、语用学概述
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人们说话的内容必须要与交谈的主旨有关,要以体现人们的交流目的为基础进行语言交流,这也是语言功能的一种有效体现。在不同的背景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境会对人们的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语言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有的学者开始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利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关于语用学的研究,应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在语言学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有语言学者指出,当一个人说话时,他的语言包含三种行为:第一种是言内行为,第二种是言外行为,第三种是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是语言学家关注的中心,后来又有学者关于言外行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得出言外行为由言外示力与命题内容两部分构成,为了让言语行为能够得以实现,在交谈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合作原则,以实现语言的交际工作。语用学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们实际使用的种种语言,不是人们随意编造的句子,也不是经过人们各种精挑细选、精心编辑之后的一些语言素材,它所使用的就是生活的、日常的、实际的语言。因此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注重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收集,尤其是生活中的诸多口语材料,都会被当做交际语言使用。这些语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帮助人们实现良好的交流,将自己的行动意图表现出来,在彼此之间传递信息以及思想情感。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有可能会违反语言学的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更加真实的描写。
二、语言翻译
语言翻译是实现交际的重要途径,主要是针对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交流。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强对语用交际理论的应用,由此产生了功能翻译理论。这种理论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认知,并且将语言的功能性看得较重,在这种理论下,语言翻译要发挥的重要功能就是传递信息。语言的翻译涉及三个主体:原语文本、译者和译语文本。对于原语文本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原作者的修辞功能,对原语言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译者而言,他承担的是对语言进行转换的任务;译语文本则是翻译完成之后呈现给目标语受众的一个重要文本,要考虑到翻译的目的以及读者对象。语用交际功能下的语言翻译可以看做是一个明示的过程,每一种语言上的明示都意味着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语用交际功能理论下,翻译注重对语言的考究,应该要由译文的预期目的以及功能来决定。在实现语言转换的基础上,译者需要加强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联系,不能让译文完全独立于原文。因此,语用学理论中的语言翻译就指的是使得译文在一定的环境中按照既定的方式进行运作,从而实现一种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相对和谐的关系。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究竟采用哪种翻译方法,与原文本的类型、读者的身份、翻译的目的都有关系。在语用交际功能视角下,翻译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要实现交流与沟通,而对于不同的文本以及不同身份的读者,翻译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语用交际功能理论对文本翻译提出了一些要求,即不能随意编造句子,要使用真实、有效的素材,在汉语中找到一个对等的词语对原文进行替代。
三、语用交际功能视角下的语言翻译
(一)构建语境
语境与语言是两个彼此依存的概念,语言交际过程中会产生语境,语境会对语言交际质量产生影响。语境是一种理论的构建,是一种抽象的、不包括任何可能出现的环境因素,在交流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语境的构建,才能实现良好的交际。比如为了传递一则比较感人的消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就需要一种温馨的语境来烘托出消息。在语用学的研究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理论的构建,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语用学的发展。语境是由交际的双方共同营造的,语境往往具有一定深度以及内涵。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加强对语境的关注,语境不对等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不同文化环境使得语言的使用规则不同,译者在翻译时会不自觉地融入本族文化的行文习惯,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语境很有可能与语言的内容不相符,从而产生了不对等现象。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加强对语境的把握。语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某个词汇的前后关系、上下文等。语境的构建会产生很多语境层次,其中最高的层次就是文化语境。由于目标语言与原文本语言具有不同的功能以及目的,在原文本的语言传递过程中,翻译人员的翻译并不能做到完美地兼顾两种文本,因此翻译需要结合我国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我国语言环境下加强对外语的翻译,需要找到准确的词语与外语的内容进行对应,进行有效的翻译。因此,在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文化元素的应用,尤其是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得译者可以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本背景有所了解,进而创造出更多适合交流的语境。
(二)构建言语行为
翻译可以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推理活动。交际者的话语中总是可以透露出各种各样的信息,交际的任务就是从信息中推理出交际的意图。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总是喜欢偏向于有关联性的各种事物,这种关联性也是人们的认知基础。因此在语言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要加强言语行为的构建。言语行为就是交际者的意图进行推理明示的过程,在推理明示之后一般有两个意图:一个是信息意图,即要给人传递一些信息;一个是交际意图,即要与人进行交际。这两种意图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的,缺一不可。构建言语行为的过程中也应该要结合语用功能翻译理论,采用合适的方法,使得言语行为可以产生最佳的交际效果。翻译的时候,并不能逐字逐句地翻译,也不能完全直译,而应该要结合关联理论,对一些句子进行改变,尽可能在保持原文意境的基础上对翻译对象的语言进行考量,用尽可能丰富的汉语对需要翻译的内容进行展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加强对语用功能视角以及语言的关联性的认识,翻译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文的词语、句子等结构进行重组,对中文的使用规律进行了解,从而才能利用受众可以接受的语言进行翻译,提高翻译质量,产生良好的交际行为。
(三)加强翻译过程中的合作原则的应用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必须要交际双方的合作,才能提高交际效率。合作原则包括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的量的准则。也就是说在交谈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说的话语都应该包含交谈所需的信息,不应该超出需要的信息范围。第二,质的准则。在交际的过程中所说的话应该是真实有效的。第三,关系准则。指的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应该要把握好交际双方的关系,避免出现不正常的交际。第四,方式准则。指的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交流方式的选择,避免出现一些晦涩的语言,避免出现歧义,语言要有条理,而且要保持简练。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原则的应用,也是语用交际功能视角下的一个重要内容,译者要对原文进行详细的分析,把握原文中的重点,并且把握好受众的身份特征,扮演好沟通受众与原文本之间的桥梁的角色。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准确地传递出各种信息是一个关键。尤其是在国际化交流逐渐增多的背景下,加强语言翻译,是促进不同国家交流的重要途径。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要遵循一定的理论。语用交际功能理论下的翻译,强调了翻译的目的,即要实现语言交际。围绕着这一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加强语境的构建、加强对言语行为的构建,并且在翻译的时候要把握语言的合作原则,从而使得译文的读者可以获得原始的信息,能够实现与他人的正常对话。语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5(04).
[2]何飞.功能主义观照下选择中的中国近代译入语[J].皖西学院学报,2005(01).
[3]宋志平,杨颖.从适应性理论看翻译研究的语用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4]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
[5]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6]张琼.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的制约因素与形象转换[J],湘南学院学报,2004(01).
[7]万涛,许丽芹.论适切性语言的交际功效[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BYY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