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8期 ID: 422648

  

试论宋诗话中的杜诗“风格”艺术

◇ 黄关蓉

  摘要:诗人杜甫一生曲折,生活经历颇丰。杜诗创作风格多样,与杜甫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杜诗虽以“沉郁顿挫”为主色调,然而在诗歌风格上也体现出含蓄、自然、稳健、绮丽的诗风,给人以清新、深刻、让人回味的感觉。宋诗话中对杜诗诗歌风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和探析了杜诗诗歌风格,以进一步挖掘和展示杜诗与众不同的内在艺术风格。
  关键词:宋诗话 杜甫 诗歌风格
  引言
  “诗歌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中,由于社会环境、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原因,所形成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的总体特色。因此,不同诗人的诗歌有不同的风格,即使是同一个诗人的诗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创作环境下也可能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从杜甫大量的诗歌中,我们感受较深的在于诗歌中显露出一种悲慨的情感,自古诗人都有“伤春悲秋”之情,杜甫也不例外。《潜溪诗眼》云:“其言秋景悲壮,则有‘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诗中前一句落脚于“寒”字,表明秋天的萧瑟,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沉郁的心情。[1]第二句则以两动词“萧萧”和“滚滚”展现出秋天的萧条孤寂。这两句诗都笼罩着凝重深沉的抑郁色彩和悲凉气氛。总之,杜甫的诗歌在整体上给人以“沉郁顿挫”的感觉,这可能与他长期漂泊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当然也存在其他方面的特点。
  一、含蓄的诗风
  “含蓄”有委婉、耐人寻味之意。历代诗人在反映思想时提倡用含蓄的手段去表达。诗的含蓄主要表现在用诗中的形象去启迪读者,进而使读者去联想、去回味。杜诗中也存在含蓄的风格。《临汉隐居诗话》云:“予观老杜《潭州诗》云:‘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与前篇同。意丧乱之际,人无乐善喜士之心,至于一将一迎,曾不若岸花樯燕也。诗主优柔感讽,不在逞豪放而致怒张也。”杜甫常常将“讽刺”、“愤怒”之情孕育在含蓄之中,通过在乱世时期的人与花鸟的对比,以“花送客”、“燕留人”等来讽喻人的无情,可谓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杜甫诗歌含蓄深远,反映实事,让人难以模仿。《中山诗话》云:“工部诗云:‘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此可无瑕颣。又曰:‘萧条九州内,人少豺虎多。少人慎莫投,多虎信所过。饥有易子食,兽犹畏虞罗。’若此等句,其含蓄深远,殆不可模效。”杜诗含蓄地表达出当时天灾人祸的悲惨场景,让人目不忍视。后句“兽犹畏虞罗”则充分体现出诗人讽刺之心,意思是讲禽兽虽恶却也畏惧人们狩猎的罗网,言外之意就是乱世之中人比豺豹更险恶。如此含蓄而深远的诗风,让人难以效仿。
  杜甫诗歌委婉含蓄,诗句中无其辞,而诗句外有其深远意义。魏庆之《诗人玉屑》云:“诗有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者,……杜云:‘遗人向市赊香杭,唤妇出房亲自馔。’上言其力贫,故曰‘赊’;下言其无使令,故曰‘亲’。”诗中不直接说家里贫穷,而说“赊”,含蓄中道出了家里贫穷;不说没有奴仆,而说“亲”即亲自,亲自动手做饭。诗中不见贫,而诗意处处流露出贫穷之状,真可谓句中无辞、句外有意。杜甫诗中还有置雅致于含蓄之中的现象,如《岁寒堂诗话》云:“杨太真事,唐人吟咏至多,然类皆无礼。太真配至尊,岂可以儿女语黩之耶?惟杜子美则不然,《哀江头》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题云《哀江头》,乃子美在贼中时,潜行曲江,睹江水江花,哀思而作。其词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真可谓得诗人之旨者。”杜甫之诗,含蓄而典雅,不直言杨贵妃之美色无人能及,而含蓄地说她是“昭阳殿里第一人”。诗中不直接说皇帝对她的宠爱,而说“同辇随君侍君侧”。可见杜甫用语高深绝伦,含蓄而雅致地展现出杨贵妃之美貌。杜甫写诗含蓄幽深,人难及之。
  二、自然的诗风
  自然的诗风,指诗歌在创作时不留雕琢的痕迹,使人感到自然而不做作。杜甫诗歌中的自然风格如《石林诗话》云:“‘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杜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气象皆出于自然,将自然景象真实而细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情感随所见之景而倾泻于诗歌之中,画面清新自然,全无雕琢。
  杜诗以自然的诗风,表达心中真实之感情。如《后山诗话》云:“孟嘉落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故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肚中泄尔。”杜甫此处诗歌直接而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怕风吹落帽子,因人老而发短稀疏,担心为他人所笑,自己感到羞愧,于是以一“羞”字起头,这是心中情感的自然流露。[2]
  杜甫之诗,以自然入诗,现无限诗意。如《竹庄诗话》云:“山谷云:‘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味,阒然入其门耶?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可见杜甫诗歌之自然风格,不在于诗句幽深,而在于诗意无穷。而能这样驾轻就熟地游刃于深远的诗意中的原因,是杜甫独具特色的用语技巧,以及对《诗经》的咀嚼消化,他往往能够使之自然融入自己诗歌之中。
  杜诗自然天成而篇章遒丽。如《潜溪诗眼》云:“老杜《樱桃诗》云:‘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至于‘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其感兴皆出于自然,故终篇遒丽。”前半部分,描写樱桃红熟,农人相送,粒粒鲜红匀称,诗人仔细地查看担心将樱桃弄坏,自然而真实,足以见杜甫与邻里关系之融洽。“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第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自然地展现出杜甫对开明君主的忠诚。诗人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平淡自然地叙述,既表现出与邻里的相亲相爱,又表现对王朝的忠爱。诗句诗意浑然一体,而篇章则浩大遒丽,妙不可言。   三、稳健的诗风
  在杜甫诗中,我们发现其诗歌有稳健之气。如《杜工部草堂诗话》中说:“老杜亦曰:‘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予爱其意度闲雅,不减渊明,而语句雄健过之。”夜晚听见细微的声音,落月如“金盆”般圆满皎洁,诗意闲雅而诗句稳健,此为杜诗风格一大特色。又如《珊瑚钩诗话》云:“‘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则又得其雄深而雅健矣。”前句诗,“五圣”、“千官”足以显示场面之雄奇宏大,后句“广大”、“宗祀”则又道出光复天下、祭祀先祖的严肃雅韵,诗句均雄奇而稳健。
  杜甫稳健的诗风还表现在开头下笔极重,语句雄壮有力。如《环溪诗话》云:“尚书云:杜诗好处无他,但是入手来重。如‘国破山河在’,一句便重。又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气象可想……又泛举‘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数诗,皆雄健警绝。”诗中“国破”则一开始就将人带入悲壮开阔的画面,让人心生悲情,而整句则雄壮有力。“绿垂”、“星垂”、“月涌”等语句都用力于开头,整句都极为雄健,使人读来视野开阔,情绪高涨。杜诗稳健诗风皆以雄奇之句,表达深远之意,此处只作简单探析。
  四、绮丽的诗风
  前面我们谈及古人做诗向来追求雅致,诗句典雅优美。在杜诗中,我们除了见到大量清新自然的诗句外,还看到一些华丽的诗篇,如《珊瑚钩诗话》曰:“‘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爱其清旷如此;及云‘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君随丞相后,我住日华东’,则又怪其华艳也。”诗中“退朝”、“归院”展现朝廷官员散会、回家的场景,“花”、“柳”二字勾勒出周围的景物画面,文字对仗工整且华艳绮丽,更写出散朝场面既热闹又严肃的特点。
  杜甫还善于用色彩来增添句子的表述性,诗句也因此更显绮丽华美。如《潜溪诗眼》云:“子美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亦极绮丽,其模写景物,意自亲切,所以妙绝古今。”前句诗“绿”与“红”相对,“风”与“雨”相应,“折笋”与“肥梅”相随,描绘出“笋”的翠绿、“梅”的红颜,以色彩字渲染,语句绮丽,巧妙真实地将风雨中“笋”与“梅”的姿态展现出来,篇章华丽,不愧称其“妙绝古今”。[3]
  总之,杜甫作为诗歌的集大成者,他所创作的诗歌风格并不唯一,本文对上述四种风格作了简要的探析。而诗歌风格多样性本身就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如“淮海秦少游《韩愈论》曰:‘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流之长……于是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澹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可见杜甫诗歌集“高妙”、“豪俊”、“俊洁”、“藻丽”等于一体,诗歌风格多样,且各种风格均有一定造诣,杜甫擅长驾驭诗歌风格这一点也深受宋人的赞许,如《岁寒堂诗话》中说:“惟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余’,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由此可见,宋代对杜甫诗风多样的评价相当高。纵观历代各位诗人,只有杜子美能够如此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既能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做诗,又能表现诗句的华美绮丽,既能委婉含蓄,又擅雄健悲壮,不愧被奉为“诗圣”。语
  参考文献
  [1]吴文治.宋诗话全编(第4册)[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朱子辉.语词构建与诗意呈现——杜甫《咏怀古迹》解读[J].语文建设,2010(10).
  【本文系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厅级课题“李纲对陶渊明的接受研究”(编号:13SB0247)的阶段性成果】

试论宋诗话中的杜诗“风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