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8期 ID: 422651

  

《飘》中主人公斯嘉丽形象研究

◇ 沈红

  摘要:《飘》是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不朽作品,讲述了一位坚强女性的成长历程,深刻地塑造了性格多元复杂的女性形象。本文将具体侧重探析女主人公的形象,探究其形成的根源与时代意义,使读者感受到她的性格魅力所在。
  关键词:《飘》 主人公 文学 形象
  引言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用她丰富而又宝贵的一生向世人阐释了这一佳句。虽然玛格丽特仅有《飘》这唯一的作品,但作家用坚韧不拔的勇气与毅力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依然值得世人敬仰。自1936年出版以来,《飘》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多项纪录,并成为美国日销量最多的图书。其后,美国《时代杂志》也将其评为1923——2005年接近一个世纪时段内的百佳英文小说。有的文学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名是因为其精妙的情节构思以及人物描写,也有人认为书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的爱情线索引人入胜。当然更有批评家认为书中宣扬了消极的拜金思想以及自私自利的野心,否认其能登大雅之堂。然而试想一下,难道《飘》仅仅披一层华丽的外衣就能屹立于百年文学殿堂、经久不衰吗?
  《飘》自从问世以来,以其娴熟的创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征服了许多读者。当今文坛,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良苦用心——《飘》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巨著,还因其对南北战争中人们不屈不挠意志的描绘以及对大地母亲的讴歌,成就了这部作品的伟大。其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女主人公郝思嘉·奥哈拉的生活遭遇和爱情波折为主线。在战争烈火的背景之下,郝思嘉的形象也因其逐渐成长成熟而深入读者内心。本篇文章主要围绕《飘》这一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女性主义观展开论述,旨在引起当今女性的思索,以此获得生存的力量!
  一、女性主义视角下主人公的形象
  玛格丽特·米切尔最初将这部作品定名为《明天是新的一天》,意欲说明故事的结尾处郝思嘉虽然失去爱情却依旧守护信仰,坚韧不拔。而在出版之时,玛格丽特却放弃了这个题目,而是从恩斯特·道森的诗中获取灵感并运用于作品,中文将这部名著译为《飘》。这部作品以郝思嘉的成长为主线,主要讲述了其在16岁到28岁这十几年间的生活变迁与情感遭遇,讲述了她与家人的坎坷生活,值得人们为之一振。不得不说,当今文坛上最能代表郝思嘉成长的却是她所经历的婚姻。因此,在分析作品主人公女性主义特征时,笔者将首先对郝思嘉与查尔斯、弗兰克,以及瑞德的婚姻作逐一分析。
  (一)自私自利的骄娇小姐——与查尔斯的婚姻
  郝思嘉出生于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的塔拉庄园,父亲是个坚强不屈的爱尔兰移民者,通过自己半生的奋斗建起了远近闻名的塔拉庄园;其母亲拥有高贵的法国血统,并受到良好的贵族式教育,具有名门闺秀的风范。小小的郝思嘉受到母亲教育懂得了道德观念与文明守则,而又并不像母亲那样弱不禁风,而是继承了父亲的拓荒者风范,叛逆、勇敢且脾气暴躁。其骨子里的爱尔兰血液促使她很多时候利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反叛传统文明,与旧有习俗展开激烈的斗争。[1]当时社会认为评判一个淑女的标准便是:学会无知,学会敬佩男人。而郝思嘉却精明且聪明,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前进,而不是生活在男人的阴影之下,做小鸟依人的“耗子”。虽然小小的郝思嘉有不同寻常的女权意识萌芽,但是她还是自私自利的,这在她的社交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只关心男人们是否围着她转,她的裙子是否好看,而当人们一谈论“战争”,她就大喊“我要回屋里去了”。郝思嘉最关心的还是十二橡树庄园之子阿希礼是否爱自己,然而尽管郝思嘉鼓起勇气向阿希礼表白,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阿希礼还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最终选择了其表妹梅兰妮。这时候的郝思嘉立刻表现出脱离淑女的行为,狠狠给了阿希礼一巴掌,并转而嫁给了追求自己的查尔斯。这个阶段我们从郝思嘉嫁人的原因中足以看出她自己还是自私自利的骄娇小姐。
  (二)自强不息的大家长——与弗兰克的婚姻
  自强不息永远是郝思嘉的优点。可以说,命运对于郝思嘉是十分眷顾的,虽然给了她许多磨难,但是郝思嘉的美貌与坚强也正因为磨难的洗礼越发生机勃勃。在战火纷飞的亚特兰大,郝思嘉冒着生命危险实现了对爱慕之人阿希礼的承诺,亲自为梅兰妮接生,并为了保护梅兰妮,她与瑞德一起骑马车穿越战火奔赴塔拉庄园。在路途中,她将唯一的一床鸭绒被子盖在产后虚弱的梅兰妮身上,并一步步信守着对阿希礼的诺言。
  回到满目疮痍的塔拉之后,面对母亲去世、父亲变疯的事实,郝思嘉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放下大小姐的身段,带领家人一同下地劳作。她在激流湍急的海港驯服了命运这匹烈马,并在筋疲力尽之时跑到塔拉庄园的土地上对着上天呐喊:“上天为我作证,我要挨过这一切,等这一切过去我就不会挨饿,我的亲人也不会挨饿,即使我不得不去偷,去骗,去杀人,我再也不会忍饥挨饿了!”这一声一声血性吼叫正是郝思嘉冲破男权社会屏障的象征。她像仆人一样挤奶,下地耕耘,日夜劳作,不惜让自己的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即使在无数个筋疲力尽的黑夜,不论她孱弱的身躯多么渴望阳光温暖的普照,但一想到一家人都在等着她,她就握紧双手等待天亮,继续发号施令,担负起一个大家长应有的责任。为了筹措三百元税金,保住塔拉庄园,郝思嘉不得不嫁给了自己不爱的商人弗兰克。婚后,她意识到只有不断地赚钱才能保住塔拉庄园以及亲人们,因此她出资建造了木材厂,并不顾人们的风言风语,开始抛头露面为自己的工厂四处奔波,并使用了违法人员做劳工。此刻,即使她所做的事情为人们所不齿,像个男人一样自己经营工厂,但郝思嘉是聪明并且成功的,她用自己的努力击垮了与她一同竞争的男性们,向世人宣告女性的自食其力。
  (三)现实精明的女强人——与白瑞德的婚姻
  《飘》是以时间为发展脉络的,对以郝思嘉为代表的多个人物的不同心理和背景进行形象刻画,充分利用小说多个线索,构成全文。其中第三条线索是主人公与白瑞德的婚姻,将读者的视角拉回现实场景之中,由此产生一种不完满的悲剧情愫。   生活便是现实,为了生活,必须奋斗,要想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也必须要为了积极战胜困难。在情节设置上,作者在刻画人物内心之外,还记叙了人物的活动,更通过时间的改变暗中渲染人物的性格变化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不得不说,在现实生活中,郝思嘉是个受命运垂怜的幸运儿,她的事业以及家人都因为其奋斗的光芒被安置得很好。然而,在爱情上,郝思嘉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傻瓜。她奉行绝对的浪漫主义思想,爱阿希礼爱得疯狂而执着,即使阿希礼已经结婚生子,但是郝思嘉还是为了他而不断挣扎不断奋斗。在与白瑞德结婚时,郝思嘉并不认为对他是真正的爱,而是精明地考虑了白瑞德的财产状况以及社会地位。出于这些目的选择结婚的郝思嘉已经蜕变成了一个现实精明的女强人,她懂得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即使自己拼死守护自己的阿希礼。[2]当然,现实中的阿希礼却并不是郝思嘉幻想中的样子,他懦弱胆小,一旦自己所依靠的旧贵族的保护伞丢失,就会一无是处。在梅兰妮死后,郝思嘉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爱着的是白瑞德。然而一切悔之已晚,失望的白瑞德已经伤心离开。
  二、主人公郝思嘉形象的根源与时代意义
  在大千世界里,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多元的,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一种潜在的性格力量就会被激发出来。郝思嘉就是这样一个被时代激活了的典型的女性形象。其性格形成的根源有三方面:其一,家庭的因素。她家庭出身富足,从小就受到母亲的教导,举止要像淑女一样。可她学着这些礼仪,不过是为了受到大家的欢迎,骨子里却有着叛逆和反抗。其二,社会的因素。战争的洗礼使她毅然抛弃了贵族小姐的表象,露出了父亲爱尔兰人精明强悍的本色。她忍受着四面八方的非议,办木材厂,开商店,依靠自己的拼搏与努力,顽强地立足于危机四伏的战争社会中。其三,婚姻的因素。因为赌气和内心的虚荣,她嫁给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丈夫死在战场上,郝思嘉成了寡妇。可紧接着她又做了母亲。由于不爱查尔斯,甚至对孩子,郝思嘉也是厌烦的。更不用提寡妇给她带来的束缚了。在她的眼里,“寡妇不能欢畅闲谈,不能高声大笑。即使露出笑容,也只能是苦笑,惨笑”。在她看来,“做寡妇还不如死了算了”。因此,她是绝对不会向现状妥协的,她要用她的力量来改变这一切。
  结语
  《飘》全篇都弥漫着一种若隐若现的伤感情怀。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既有陌生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暖,又有迷茫追求、似是而非的爱情的悲凉。作者在对交往行为进行描述时,并没有用十分轻快的笔触,相反是压抑控制着情感,用一种舒缓的手法去讲述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让读者在心底深处浅浅意识到他们之间没有完满的情感结局。但是结尾之处,作者却又不惜笔墨地细腻描绘了他们那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3]《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融合了善良、天真、骄傲、自大、贪婪、坚强、勇敢、独立的特质,并且性格是复杂多元的。她不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她善恶兼备,美丑并存,然而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形象。[4]她面对现实表现出来的勇敢、独立与拼搏在今天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是小说魅力长久不衰的原因所在。生活对于每个时代的人来说都充满了未知。谁若在困难面前低头,谁就是生活的弱者。我们只有持有一颗向上的心,不畏困难,勇敢地面对现实,才能扼住生命的咽喉!语
  参考文献
  [1]马格丽泰·密西尔著. 飘[M].傅东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2]许钧.对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研究[J].译林,1997(4).
  [3]邹晶明.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斯嘉丽身上的传统意识探索[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4]马春娜.《飘》的文学魅力赏析[J].语文建设,2013(32).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HNSK(Z)13-47)研究成果之一】

《飘》中主人公斯嘉丽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