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荒诞小说《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著作,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描述了两个衣衫褴褛的老头,在树下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两人在无尽的等待中绝望,但又无奈地继续等待下去。《等待戈多》通过深入刻画荒诞的人物反复再现剧情结构,突出了人生的苍白、空虚,表达了西方人对未来人生的迷茫。这部小说语言混乱、毫无逻辑,人物个性多变,情节反复,但这荒诞的情节之中又有着深刻的哲理思想,这也是小说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等待戈多》 荒诞派 文本分析
引言
《等待戈多》是一部毫无故事情节、毫无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残缺不全的小说。这部小说中只有几个毫无个性的人物、毫无逻辑的语言、荒诞可笑的肢体动作,使得小说猛然一看毫无意义,只有经过细细品味和阅读才能领悟其中真谛,才能明白故事中那个等待的“戈多”的真正含义。
一、小说《等待戈多》的概述
《等待戈多》这部小说主要分为两个章回,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在日落之时,两个不知身份的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倚靠于小路旁的枯树下,期盼着戈多的到来。这部分主要是描述了两人消磨时间过程中,语无伦次、东拉西扯、杂乱无章的对话和丰富无聊的肢体动作。这期间,两人还将波卓主仆二人误认为戈多。两人就这样一直等待到天黑,这时一个小孩突然出现,并告知他们今天戈多不会出现,明天肯定会准时到来。之后,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进入了第二章回。小说还是描述了两人如昨日一样的等待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枯树长出了几片叶子,主仆二人的角色被一个瞎子和一个哑巴所替代。而天黑之时,昨日的那个孩子又出现了,并又捎来了同样的口信。这种茫然的等待,使得两人非常失望,找来绳子想吊死于枯树下,但想死却死不成,想走却又仍然抱着一丝希望站在那里不动。这部小说无论从人物刻画、故事情节、结构框架来说都与传统的荒诞派小说大相径庭。
通过细细品味,人们很容易发现《等待戈多》的文本主题就是等待希望,向世人表达了人类一直期盼幸福、找寻希望而不得的悲剧主题。小说中的“戈多”是一个人们难以触摸的虚幻代名词,犹如梦魇中的海市蜃楼。小说中“戈多”这个人物虽然没有出现,但却是故事的中心人物,是贯穿于全文的主线。《等待戈多》中总是说戈多要到来,但却又总不出现。小说中描述两个不知身份的流浪者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仍旧非常执着地期盼着戈多到来,无论这个人物是否会来,都成了人们继续生活下去的一个精神支柱。小说对两个人物在荒诞的世界中无聊地消磨时间的描写带着一些滑稽成份,但他们满怀希望的等待精神却十分感染人。两个流浪者完全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他何时会来,仅仅是一味地苦苦等待。比如,小说中爱斯特拉冈说到:“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待着,等待着。”但两人却没有等到任何结果。第二天,两人又继续等待,只是背景环境变得更为糟糕了。《等待戈多》通过描述荒诞的故事情节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虽然希望是美好的,但这样日复一日的等待希望是毫无意义的,等待就代表着希望的幻灭。作者贝克特不愿将遭受苦难的人们打入绝望的地狱之中,而是在无望之中给人们留下了一丝希望之火,愿将来能够点燃人道主义之灯。
二、小说《等待戈多》的文本特色分析
《等待戈多》在文本特色上主要表现出反传统小说文本的倾向,具有浓郁的荒诞特色,通过荒谬的故事情节来揭示深刻的主题意义。
首先,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内容是荒诞的。故事没有开始,也没有高潮,又无结尾。人们不知道两个流浪汉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要等待戈多等一系列故事背景。整个故事情节只是描绘了一些无聊的小动作、毫无逻辑的对话、支离破碎的小情节。比如,小说中描述两个流浪汉脱下靴子,向里面看看,然后又伸手去摸一摸,之后又穿上,这些小细节充满了滑稽与可笑。小说中还描写了两个流浪汉在一起一天之后,第二天却素不相识,这些情节是多么荒诞。小说展现了两个日落时分,同时又暗指明日一切又变成了未知的不定数。戈多总是让孩子捎来口信说明天要来,失望的两个流浪汉总说要离开,却始终没有付诸行动。这些杂乱的、荒诞的内容与情节,表明了现实生活的荒诞、人生的滑稽。
其次,这部小说对话的语言内容是荒诞的。《等待戈多》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毫无逻辑、语无伦次,充满了荒诞主义色彩。这部小说开始着重写了两个流浪汉各自的独白,诉说着自身的艰难经历,内容反反复复,毫无主次之分,还有文章中被主人波普叫做“猪”的仆人,突然进行了废话连篇的演讲,使人们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等待戈多》运用这些荒诞的语言说明了在虚拟化、非人化的世界中,人的原本思维已经被吞噬掉了,没有任何意志、思想、品格,语言亦是如此。但小说中会偶然穿插一些真实的语言,表达出人物对荒诞世界的真实感受。比如,小说中有一段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对话,关于两人商量如何进行上吊、并由谁先来的问题。这段对话看似语言杂乱,但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表达了在一种绝望的状态下,谁也不愿自己先死去的观点,从而说明人们表面看着糊里糊涂,但实际上头脑是清醒的。这部小说通过语言来描述人物内心意识的发展过程和轨迹,为读者呈现出故事中重要人物的思维情绪和各种状态。小说中人物语言的怪诞、夸张形成了特有的情感信息,传递给人们荒诞派小说鲜明的荒诞特征。
第三,这部小说的文本处理技巧是荒诞的。《等待戈多》运用了大量寓意、象征的手法来展现出荒诞色彩。这部小说主题是“等待戈多”,这本身就是一种寓意,暗指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而两个流浪汉则代表着战后仍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在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是战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已然是无法生存了,社会到处充斥着的罪恶、灾难,残酷的现实泯灭了人的品性。这种状态就如小说中在枯树下徘徊的两个流浪汉,处于一种无法选择生死的尴尬境况之中,明明知道美好的生活不会降临,却还不肯面对现实,而是在等待中逐渐消亡。这部小说还描述了故事场景,如“灰蒙蒙天空下的荒野中有着一条小路”,这些都象征着世界的虚无;而描述两个流浪汉“摘下帽子,又掸掸帽子,然后又带上帽子”等一系列动作,则象征着人们渴望摆脱人生的痛苦与束缚,却无法实现。还有,文中描述了那棵在小路旁的枯树一夜之间长出了几片叶子,则象征着人们仍旧还有一点微弱的希望。小说作者贝克特将这种荒诞的文本处理技巧称之为“比喻”,他将所有表达的思想转变为视觉形象,使得人物情感外化,进而深入展现出文本“荒诞”的意识。
三、小说《等待戈多》的文本结构分析
《等待戈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高低起伏的发展,结尾仍旧轮回到开端,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反反复复,其中毫无逻辑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占据了主要内容,故事人物谈不上有任何形象的塑造,故事发生地点完全被模糊化,时间也超出了常规。但这些时空、人物的构建正是为了表达故事的主题而巧妙设计出来的,恰恰是这部小说的出彩之处。从《等待戈多》的本质上来看,作品的特殊性就在于运用了潜在叙事和显在叙事交错的方式。这部小说采用了非常典型的反戏剧式意象性叙述,形成了“代言体”、“叙事体”和“直喻体”的立体复合,这种叙事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故事情节极度简化,运用了大量的直喻方式
《等待戈多》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情节不相同,整个故事情节是通过“等待戈多”串联起来的。整个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情节,即两个流浪汉等待的故事。直喻方式是简化故事情节的主要手段,不用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勾勒情节,进而烘托出主题,比如第二章回所描述的枯树上长出了几片新叶子,就具有很强的直喻特征,它比喻了第二天比第一天等待的希望增多了。两个流浪汉虽然有着虚无主义的梦呓,但却从没放弃过等待戈多的希望。还有,小说中描述了波卓主仆在寻找戈多的过程中,一夜之间变为哑巴和瞎子,但仆人却成为了主人的现实引路人。这种人生的直喻表达了一种翻身——人总要向前走,虽然道路漫长坎坷,但谁都不愿意轻易放弃内心的希望。两个流浪汉是人类的代表,是整个社会上人们命运的缩影,而文中的戈多象征着人们心中的各种希望,是一种更为悲壮的心理直喻。两个流浪汉对戈多的迫切等待和坚持精神也指示了任何困难都无法战胜的伟大力量,“等待戈多”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勇往无前、顽强不屈的人类精神写照,代表了人性发展的正面价值。整部作品自身就是人类精神的艺术直喻。
(二)故事叙述的快节奏和荒诞现实的慢节奏相互交映
小说《等待戈多》反戏剧式意象性叙述方式是消解小说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故事叙述的快节奏与荒诞现实的慢节奏相互交错产生了情节的张力,对瓦解故事矛盾冲突、延展故事情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说描述荒诞的现实无法使得故事内容更为丰富化,而故事叙述的快节奏是通过电报体式的简短对话来完成的,但无法表达出对荒诞现实的思辨,因此就无法形成戏剧冲突。荒诞现实节奏越慢,叙述节奏就逐渐加快,只有当两者稍微缓和时,才能形成故事情节冲突。但这一情况又很快被反讽的手法给消解掉了。小说人物之间的价值冲突不断产生,又不断被消解。比如,两个流浪汉总是带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两人相互讨厌,但又彼此不离不弃,他们的对话简单,但又不时带有一些至理名言,如“思想不是世间最坏的事……最可怕的事是有了思想”。
(三)故事人物形象塑造的平面化和符号化
小说《等待戈多》的故事人物具有平面化和符号化的特征,人物的平面化是指突出人物在故事情节中某一方面的个性,而符号化则是将人物看成某种主流意识的代表。这是现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荒诞流派惯用的叙述手法。这种塑造人物的手法使得小说的人物毫无个性,更难形成尖锐的戏剧冲突。比如,第二章中已成为瞎子的波卓问那两个流浪汉是谁,他们只是简单回答为:“我们是人。”显然这两个流浪汉象征着人类,波卓主仆则是代表被压迫阶级和压迫阶级,两人在小说中命运的改变也暗示了阶级地位的变化。语
参考文献
[1]王晓华.后上帝时代的等待者——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文本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2]朱于新.虚无和信仰执手相看——《等待戈多》的再解读[J].九江学院学报,2009(8).
[3]蓝仁哲.感受荒诞人生 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处境[J].外国文学研究,1993(7).
[4]黎跃进.等待: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简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