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8期 ID: 422665

  

红色经典《红岩》文学价值与启示研究

◇ 于兰

  摘要:红色经典文学经久不衰,其“宏大叙事结构”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是构建现代文学教育的典范之作。更重要的是,《红岩》带有继承优秀传统的主题,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以《红岩》篇章进行解读,分析了其创作手法与文学价值,红色叙事结构带给今人创作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文学经典 《红岩》 叙事 人物塑造
  引言
  小说《红岩》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确值得我们现代人去认真地体味与反思。它将真人真事作为故事的主要题材进行创作,使得它具有红色经典文学当中较为特殊的人文价值,使得读者能够在传奇当中体验“真实”的感觉,而又从“艺术”当中去不断地感悟历史发展,这种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1]比如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当中就是利用传纪类的红色经典文学创造了史诗级的巅峰。但是我国的“宏大叙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即红色经典小说不仅能够反映出描述的时代之伟大,还能够将重大历史事实与文学艺术虚构的场合完美地结合。《红岩》就是以上所述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依托完美的故事构架闻名于世。
  一、《红岩》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典作品《红岩》以《在烈火中得到永生》的回忆录形式被发表在《红旗飘飘》第六期中,发表后获得国内较高的认可,甚至引起社会大讨论。至21世纪初,《红岩》再版三次,总发行量已经超过了一千万册,创造了红色经典著作的发行神话。六十年代创作的经典文学中,大多数作品的人物排序及其关系都是围绕着僵硬的理念而安排的。[2]这种写作策略却加强了教育的叙事功能,完成了叙事内容的思想规范、审美理想,从而把它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更高的阶段。正因为如此,长篇小说《红岩》完成出版后,它作为经典文学的意义并未滞留于小说这种形式。这个经典文本被剧本、地方戏、连环画等多次转用并再创造。
  小说《红岩》的发表一直被奉为经典,这部巨作是罗广斌、杨益言在解放以后所撰写的。在中共领导的指导下,两个人结合自己的身世经历撰写了50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1958年,重庆市委又请两位作家运用小说的形式表达出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精神。但是二者当时由于对小说的作用理解不够,故而《红岩》的初稿没有深刻地表达出时代精神。针对此情况,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提出了“注意作品的教育意义”等意见。经过层层筛选,多人启发,作品终于能够摆脱萧然低沉的气息,成为能够鼓舞士气、为读者展现宏伟面貌的伟大作品。出版后,《红岩》成为了我国红色经典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3]与此同时,由于小说《红岩》的文学性质,又直接决定了它艺术虚构的合理性,从万字长文到41万字的长篇小说,一部《红岩》的宏大叙事,如果仅凭那些残缺不全的历史资料,作者肯定是难以完成其原定目标的。于是,艺术虚构便成为了小说《红岩》的叙事主体。[4]在读者的心目中,作品描述的革命形象依然深入脑海,发挥了教育与启发的作用。各大文学流派的发展历史证明,具有时代特色题材的文学作品最受广大读者欢迎,这样的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最广泛与深远,通常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起到了直接的推进作用。
  二、《红岩》文学价值与结构启示
  小说《红岩》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经久不衰,在分析《红岩》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采用“倒叙”的方式,对其文学价值与创作进行分析。[5]在作品的最后一页作者写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句话表现出了重庆这座城市面临解放的欢愉前奏,革命事业即将完成的喜庆。在利用“顺叙”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红岩》的故事情节设计精妙,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在对《红岩》这部小说研究时,我们发现其文学创作中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诗歌穿插的文学手法,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在章节中根据情节起伏穿插了诗歌,表达了主人公的崇高精神,为平淡的叙事情节增添了一抹亮色。这里仅对《红岩》小说中诗歌的部分功能进行探讨。唐传奇、宋元话本和明清古典小说中最大的特点是在叙事情节中穿插经典诗词,文中常有“有诗为证”来取得广大读者的信服。宋元话本中以诗词为主,少则一首,多则数首乃至十几首。明清章回小说中说书人也用简短的诗词引入正话,承上启下。例如《三国演义》的篇首是一闽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受古典小说创作启发,作者在《红岩》中借鉴了诗词穿插的传统文本。[6]经过当代小说创作革新,这种文学创作手法逐渐取得正统地位,《红岩》小说插入诗歌唱词的创作方法,在形式与内容上是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继承发扬。《红岩》中多以红色为主题意象,例如书中第三章中“……不会等到明年的今天,红旗呀,将飘扬在广阔的土地上”,诗歌的穿插为《红岩》平淡的章节带来了激动人心的时代情绪。通过笔者的通篇研究发现,文中所穿插的诗歌以广为传唱的革命题材歌词为主,这是《红岩》创作背景下所特有的文学现象,造就了《红岩》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其次,《红岩》作品对个性鲜明的英雄群象的塑造,小说《红岩》的创作是由真实走向艺术的过程,属于文学创作的美学范畴,主人公都是带有典型化与概括性的人物。小说《红岩》内容中所表现的各种英雄人物的细致刻画,应从审美而非历史的认知角度,去感受与体验他们的存在价值与思想意义。许云峰、江姐分列为《红岩》的第一、第二号主角的具体原因在于能够表达出“最先进阶级”的“代表”,是社会纯洁阶层的一种光辉形象,使得读者向往具有主人公一样的精神。在《红岩》当中,许云峰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作为步入中年的他,为了革命不惜放弃个人幸福,没有寻找另一半。虽然在渣滓洞被摧残,但是仍然保留着最初的斗志:“他用硬朗的脚步声,铁镣碰响的当啷声,向每间牢房致意”。为了塑造许云峰完美的革命者光辉形象,作者将日常琐碎的情节进行淡化处理。江姐虽然有家庭但是不能享受家庭生活,作者对江姐的温馨家庭也是一笔带过,强调江姐的英勇无畏的革命情怀。作品第四章特意安排了这样的“细节”:她赴华蓥山途经一座城门时,突然发现城楼上悬挂着丈夫彭松涛鲜血淋漓的头颅,但她强忍悲痛带着“微显不安”的神情,居然瞒过了前来接应的华为。这就已显出了江姐的集体主义理想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正是《红岩》希望传达给读者的创作理念。

红色经典《红岩》文学价值与启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