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明威是美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有极其广泛的影响力,我国青少年必读外国书目中,就有很多海明威的作品。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海明威的文学作品常常被当作教材。本文通过对海明威文学作品的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加深对海明威作品的理解,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海明威 文学教育 教学设计
引言
英美文学教学中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应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包括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加深对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现代英美文学教学对阅读的体验有了更多的关注,从而使得学生可以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文学体验。但是由于当前高校学生的阅读量比较少,因此导致文学阅读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教学形式,逐渐被边缘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很多学者都开始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加强了对各个著名作家的作品的应用,让英美文学教学变得更加具体,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各个作家的创作风格的了解。
一、海明威文学作品简介
海明威这个名字很容易与《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联系起来。该作品已经成了海明威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海明威的一个代名词。海明威在美国文坛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记者,他的人生经历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他个人的形象特征,因此许多读者对他的作品以及整个人的喜爱程度都很深。语言风格是作家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文学家而言,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需要利用语言去对人物形象进行展示,对故事情节进行叙述。海明威之所以被读者喜爱,主要是因为其语言风格有自己的特色,他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使用象征主义、对比手法等诸多修辞手法,由于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因此构成了一部特色鲜明的小说。同时海明威在创作时喜欢使用简洁的语言,这种风格被外界称之为“冰山”,可以说,正是他的简洁的语言风格,对后世很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创作了很多经典作品,比如《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白象似的群山》《乞力马扎罗的雪》《大二心河》等,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控诉。对他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学生对他的创作风格以及创作方式进行深入的了解。
二、海明威文学作品与文学教学
英美文学教学与汉语文学教学是我国高校文学教育体系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各种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材,通过对各类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学以及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英美文学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很多学生都觉得英美文学教育的意义不大,对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兴趣不大,所以当前高校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现状比较严峻,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对英美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认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并没有多大帮助,因此对于英美文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当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关于英美文学的资料更新程度不够,从而导致英美文学教学缺乏最新的资料,而且在课程的设置方面,由于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力度不够,时间安排比较少,因此不能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深入教学。从社会角度来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文化教育却面临某些严峻的挑战。很多学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对文学类课程的兴趣不高,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因此形成一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提升、但是精神生活仍十分匮乏的现象。
加强英美文学教学,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海明威的作品就是很好的教材。他的文学作品语言十分朴实。能够直观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且很善于使用叙事视角,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三、以《永别了,武器》为例对海明威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研究
(一)对《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进行解读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对读者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将生活中的琐碎以及各种现象展现出来,为现实披上了文学的衣裳。海明威擅长使用象征主义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揭露。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到小说的主题思想,则应该要对创作背景进行介绍。比如《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创作于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正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不安的氛围,人们对战争充满恐惧,对未来的生活也没有希望和信心,当时的年轻人被称为“迷茫的一代”。海明威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他也是据此社会背景写出了《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海明威曾在军队度过一段时间,他发现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无论从心灵还是身体都已遭受极大的创伤,他们开始怀疑一切、厌恶一切,小说中的亨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经历了战争之后,发现战争的残酷,努力地想要逃离与战争有关的一切,但最终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迷惘地生活。通过对小说的背景的解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会变得更加容易。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就是海明威自己对战争的观念:战争对一个人会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它是残酷的,应该被控诉。
(二)语言风格的解读
作品的语言风格也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重点,语言特色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思维以及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对作者的语言风格轮廓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也能将这种理解应用到作者的其他作品中。在海明威的创作过程中,很善于使用象征主义手法、隐喻手法,将一些深层次的含义通过各种象征意象体现出来。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象征以及隐喻的艺术,比如《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大二心河》等。学生在初步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可能没有体会到作者的艺术风格,因此读完一部作品之后,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启发。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隐喻和象征是十分重要的两种表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这两种语言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掌握语言艺术背后的魅力。在隐喻的表达手法和结构中,隐喻中相关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可能是有紧密联系的事物,也有可能是看似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事物。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事物之间肯定是有联系的,而且这两种不同意象之间的衔接是对语言表述进行升华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这部小说中,在对各种自然要素进行描写时,海明威采用了一种充满忧伤与悲戚的写作风格,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低沉而压抑的氛围。在这部小说中,景物的描写并不是很多,而且这些景物看起来都好像微不足道,事实上这些景物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在小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灰蒙蒙的天空飘着细细的雨丝,树上的叶子早已随着秋季的离去而慢慢凋落,天空下的城市与村庄充满了萧条之味”。句中的自然要素很简单——天空、叶子、雨。但这些简单的意象本身就带有一种悲伤的意味,因此组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意境,给人一种有噩耗即将发生的感觉。比如在这部小说中,雨被隐喻成为灾难,萧条而又阴冷,好像是临近死亡一样;高山是一种庄重神圣的意象,在这部作品中被升级成为人类情感中的和平幸福的“宏隐喻”。与《永别了,武器》一样,使用了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还有海明威的著名作品《大二心河》,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尼克放生了一条鱼。在放生前,他为了不对鱼造成伤害,首先将自己的手弄湿,然后将鱼放入水中,这一细节就反映出人类在对待自然界中的生物时是以一种十分和谐的态度在相处。放生这一过程本身就象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只有和谐地相处,才能拥有和谐的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和背景介绍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利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素养,培养文学底蕴。海明威作为美国文学领域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我国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除了《老人与海》,其他的很多作品也能体现其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艺术。本文对《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进行分析,窥探作者创作过程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且对他表达主题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而使得学生对海明威的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语
参考文献
[1]李树欣. “家园无觅处”:《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2).
[2]龙奇玉.从《永别了,武器》看战争的悲剧[J].黑龙江史志,2010(05).
[3]彭雅英.《永别了,武器》两译本的审美比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4]陈水英.从社会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永别了,武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5]韩正,王晋华.评《永别了,武器》的语言运用——从“我”到“你”或到“我们”的人称转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6]周莹.斗牛士和歌手之间的对话——《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比较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11).
[7]李昂.《永别了,武器》体现的是宿命论[J].沈阳大学学报,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