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8期 ID: 422705

  

诠释的不确定性

◇ 刘俊英

  摘要:莎士比亚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堪称文学领域的精髓。《暴风雨》作为他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其中大量隐喻的运用娴熟生动。本文将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暴风雨》进行研究,从语言叙事、文本结构和故事情节三个方面来对文中的隐喻进行深刻地剖析,从而让读者对其中的技巧和构思有一个更深的领悟。
  关键词:莎士比亚 《暴风雨》 隐喻语言
  引言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作为其最后一部完整的杰作,《暴风雨》从隐喻方面向人们展示了莎士比亚的创作才能。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其叙事方式和写作意象都充满了隐喻,文中的每个文字都深藏隐喻的内涵,读者可以从自身的阅读中深刻地领略到这一点。很多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都会选择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跟读者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方式往往有着不一样的叙事技巧,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自身的价值取向,最终达到更好的文学效果。
  一、《暴风雨》中语言叙事的隐喻
  《暴风雨》中的隐喻从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来。这些隐喻有独立隐喻,还有整体隐喻,而文中的整体隐喻是以思维方式和叙事手段的模式出现。莎士比亚在《暴风雨》的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语言,这种叙事方式粗略看来与其他的叙事方式大致相同。但是细致来看,我们就能从这较为平淡的语言中看出端倪来。文中最具隐喻意义的词语之一便是“书”,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类似具有隐喻意义的词语。如果将这些词语综合起来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虽不起眼的词汇也几乎能将整部“暴风雨”演绎出来,这种隐喻涵盖在全文中,是一个整体性的隐喻。整个文本中的整体隐喻以一种思维方式和叙事手段出现,是独立隐喻的一种复杂化的发展,对全篇有统筹作用。读者要想深刻理解这种整体隐喻内涵,需要统筹全篇才能对其进行深刻的领会,才能对文本中的含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独立隐喻的内涵较为深刻,但是形式上却比较简单,独立隐喻就是文学中传统意义下的隐喻,在文中的表现较为明显。整体隐喻统筹到全篇,独立隐喻的进一步复杂化即为整体隐喻,独立隐喻与整体隐喻相比较起来表露得较为明显,其本体十分明显地在文本中体现出来。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取得了非常高的文学成就,人们对其赞赏极高。很多学者将《暴风雨》的成就都归功于文中所叙述的内容,除了文中的内容功不可没之外,其叙述方式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这种叙述方式就是隐喻的产物。杰出的学者约瑟夫·康拉德曾这样说过,所有有着最高成就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仅仅针对《暴风雨》这部作品来说,我们可以将约瑟夫·康拉德所说的这种象征性改成隐喻性。如果没有了隐喻,那么所有的文学就会瞬间黯然失色。
  独立隐喻和整体隐喻一样,都是修辞性的隐喻,莎士比亚在《暴风雨》文本中叙事语言的隐喻性主要是通过整体隐喻和独立隐喻来体现,有所不同的是,整体隐喻贯穿在了整个文本当中,而独立隐喻却是局限在其中的某个片段。莎士比亚对独立隐喻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将自己的思想和内心的复杂情感投射到另外的事物上,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转而客观化、具体化。通过这种以隐喻为载体的客观物,莎士比亚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暴风雨》中的文本对话看似通俗易懂、内容简单,实则有着深刻的寓意,会让我们在无形之中感受到一种异样,这种异常感会因为隐喻的不同而在意识上有了差异。但是,不管是日常的用法还是陌生化的用法,都会因隐喻的差异性而最终达到不一样的效果,这种张力效果会驱使读者去分析文本的真实内容和作者的真实目的。
  二、《暴风雨》中文本结构的隐喻
  莎士比亚的作品历来为人们称道不绝,在当时的年代曾引起巨大的轰动。这种轰动效应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他的作品符合人们的心理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空白意义,这种意义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给他的作品增添了更多的光环,使其更具号召力。歌德曾对他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称他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对很多读者来说,作品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会去熟悉作品的结构。作品的结构往往能刺激读者阅读的兴趣,而作品的结构同时还能突出文本的艺术性。莎士比亚的作品《暴风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无处不在的隐喻魅力,该部作品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一种反思。文本的结构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后更具审美气息,作者通过隐喻向人们展示了自己所描述的故事。莎士比亚对隐喻的运用已经不只是融入到文章的意象和修辞上,还在作品的叙事和结构上充分发挥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1]
  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才能在《暴风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其中文本结构上的隐喻特征较为明显。一部作品的叙事结构对整部作品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决定了作品的内涵特征还决定了作品的表达方式。而结构上的差异性,往往能造就不一样的叙事情境,最终形成不一定的表达意义。所有的文本结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莎士比亚在建造作品的结构时,也遵循了总—分—总的结构规律。这种规律结构即和谐—分裂—和谐的模式,这种文本布局有着典型的结构特征,那就是环形结构。而这也给了我们一种暗示,那就是这样的作品将会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永远都没有终点的意象。这种隐喻性质的结构在运用时并不是单一性的,莎士比亚在对其进行运用时有了新的拓展,这种新的拓展给读者呈现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味道。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这么一部简短的作品中有着三个在结构上甚为相似的故事,读者可以以这三个故事为突破口对《暴风雨》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同时,通过阅读我们还会发现,这三个故事使得整部作品出现了一个环形的结构。这种结构十分严密,使得作品更具丰富性和层次感。每一个不同的故事在叙述中都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人们在这样的故事中很容易找到各自的共鸣。每个故事结构都有着不一样的特质,在各自的领域范围内散发着不一样的光和热,如今的文学作品日渐趋于多元化,作品的主题作为吸引读者兴趣的重心之一,需要一个不一样的结构和舞台来衬托。隐喻的运用,不仅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还能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莎士比亚认为生活中的任何矛盾都可以通过后期的努力得到化解。这个社会应该是充满爱的,而不是充满仇恨,所有的矛盾和仇恨都应该被关爱和和谐来取代,不管人们之前的关系有多么紧张,都可以用自己的爱心将一切剑拔弩张的关系归于平静。他的这种思想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人们觉得这样的一种观点非常可取,因而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地运用了这种环形结构,让剧情在这种环形结构中得到发展,同时,他也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个人思想寄托在了作品的剧情上,用隐喻的方式从侧面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情愫。
  三、《暴风雨》中故事情节的隐喻
  很多文学作品都需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必须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同时要需具备代表性。没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不会深入人心,也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的作品最终很有可能会无人问津。很多人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都代表着社会上的一种思想,不管是悲剧性的作品还是戏剧性的作品,其中的情节和结局都是在一种巧合中结束。文章中的内容只是个别现象,并不具备普遍性的意义。[2]对于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运用隐喻的手法所创造的情节,读者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有的学者在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分析时,说他的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象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虽然人们对此观念仍心存疑惑,但是,这并不妨碍这部伟大的作品代代相传。《暴风雨》中对很多场景都有明显的隐喻的意义,不同的情节之间彼此联系,从而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隐喻意蕴。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对隐喻的运用使得整部作品更具诗意性,这种隐喻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平常的隐喻不同,不具备常规性。这种在情节上不一样的设置使得整个文本的真实感逐渐淡化,然而,其中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却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情节的构造并不是作者凭空设想的,而是依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背景参照而得到的,这也从另一方面向我们展示出了莎士比亚在文学上面的高超才能及与常人不一样的写作技巧。他在文学上的水平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在《暴风雨》这部作品中,他在整个情节的设置上打破了原有的界限障碍,在每段文字的背后都暗藏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将自己对人文主义的解读融入其中。文中不管是在订婚宴会上还是复仇的过程中,都有一股淡淡的哀伤始终伴随着。莎士比亚在细节上的处理也与常人不同,每一个小细节的处理与衔接都体现出了他的文学风格和文学特色,给人一种不一样的境界和意蕴,每一个小的隐喻背后都能组成一个更大的隐喻。
  《暴风雨》的成就与这部作品中的隐喻叙事有着很大的关系,莎士比亚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他对人文主义的解读。莎士比亚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心情是复杂的,为了更好地处理这种复杂的情绪,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都寄托在了他的作品里,由此创作出了《暴风雨》。在这部作品里,他充分地运用了大量有特色的隐喻,可以这样说,《暴风雨》中的隐喻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部作品里,莎士比亚将他的复杂心情都寄托在了各种不同的喻体上。我们在细致研究这部作品时便能发现,也正是因为这些喻体,才最终成就了《暴风雨》这部作品。莎士比亚在作品中表达出了自己强烈而又复杂的感情,正是因为这些隐喻,读者才想要更加深入地去研究这部作品,了解也只是一步步地尽力去接近作者的思想,而莎士比亚当时的心境,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了解。语
  参考文献
  [1]王舒婧.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作品文化批评[J].语文建设,2013(35).
  [2]艾萍娥.《哈姆雷特》中主人公语言的语用模糊现象[J].语文建设,2014(14).

诠释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