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10期 ID: 138762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李 莉

  一、问题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四所初中的340名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朗读的目的性不强。在教学中,朗读往往被当做过渡环节、点缀,或课内空余时间的填充手段,并未明确朗读的目的,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
  (二)朗读方式不够多样化。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常采用齐读的方式,齐读时若哪个学生读得和大家不合拍,教师会对其进行批评,这压制了学生的朗读个性。有的教师让学生自读、分角色读,但学生读后不做指导或仅做简单笼统的指导。有的教师指名读,但总是指定几位读得好的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失去了参与的机会。
  (三)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一节课45分钟,要么根本不朗读,要么朗读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朗读的时间大多被讲析、问答占用。笔者听课时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始上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朗读一遍课文,3分钟后,不管学生是否已读完,就武断地喊停,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课后笔者问他为何不让学生读完,他回答:“怕朗读占用的时间长了课讲不完。”
  (四)朗读评价被淡化。朗读的音声性使它无法成为语文试卷上的考查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朗读评价。学生读完,老师简单概括的语言,如“好,读得不错!”“声音有点小!”等,成为仅有的一点朗读评价。
  (五)教师指导朗读存在随意性,缺乏科学性。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比较注重读音的指导,却忽略了如何调动内部情感、如何把握好文章基调等方面的指导。课堂上有时间就简单指导,无时间就不指导,而且教师的指导不够具体,学生收获不大。有的教师听学生朗读,虽然也模糊感到某些不足之处,却说不真切,更说不清原委,这是缺乏朗读理论知识的结果。
  (六)教材中缺乏应有的朗读知识介绍。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朗读,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教材中缺乏较为具体的朗读知识。
  (七)由于朗续训练方法单调,学生朗读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步减弱。
  
  二、对策
  
  (一)以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内容和形式,精选一些朗朗上口、富有意蕴的美文呈现给学生,然后以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除了齐读、范读、自读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接力读、课本剧表演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二)教师以真情范读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的范读在朗读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示范朗读会带给学生极大的鼓舞,学生会饱含着对老师的钦敬开始自己的朗读。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范读的感染作用、表率作用和指导作用,可是却借“多媒体教学”之名,以下载的课件或播放的录音代替自己范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的是录音机里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朗读,而非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语文教师的“真实”的朗读,学生的参与愿望很难快速启动。有的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提示学生哪里该停顿,哪里该重读,这处应该用什么语气,那里要读出什么感情,就是不进行声情并茂的示范。这势必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感悟。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教师不愿范读的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朗读缺乏信心,因此,教师应主动学习朗读知识,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三)注重情感体悟,适当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与文中情感交融的过程。缺乏内在情感流动的朗读不能称为真正的朗读,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在朗读中调动情感。情感的表达离不开朗读技巧的运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忽略了对朗读基本技巧的指导,如停延的处理、重音位置的确定、显示重音的方法、不同语气的表达、借助语调的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等。
  (四)加强朗读中心理素质的训练。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仅照顾个别优秀学生。对一些胆怯、紧张的学生,教师可指导其用心理暗示法缓解紧张、怯场情绪,并适当给予鼓励。教师不能随意打断或终止学生的朗读,应让他们读完再给予指导,指导时要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当朗读者在语音语调上出了差错其他同学哄笑时,教师要正确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五)加强教师朗读技能的培训。教师的普通话朗读水平和朗读指导能力不达到_定的水准,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教学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教师应学习朗读的相关知识,进行朗读强化训练。学校也应建立制度,定期举办语文教师朗读技能比赛或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教研活动。
  (六)建立朗读评价体系。缺少了朗读评价这个环节,朗读教学就是不完整的。学生朗读后,教师应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
  朗读评价的原则:(1)开放性原则。在新的评价理念背景下,朗读评价也应是多元的、开放的。(2)指导性原则。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
  师的评价中应有具体的朗读指导,应指出本次朗读的优缺点和提高的途径。(3)激励性原则。教师在朗读评价中首先应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指责。(4)发展个性原则。朗读评价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能搞标准化、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进行评价。
  朗读评价的方式:(1)教师点评。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出朗读的优点、不足及提高的途径。(2)学生互评,包括同桌两人互评、前后座四人互评、小组见互评等。(3)学生自评。学生将自己的朗读录音,可多读多录几次,找出每次朗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下次朗读时针对不足之处多做努力。(4)家长参评。由学生向家长朗读,家长在作业本上签上意见,也可将评价直接反馈给学生。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