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其精巧的构思,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项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却很少有人提及。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作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通过对比,突显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内心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又促使她一心向往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
1. 梦想与现实的对比——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小说的序幕部分,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语气,用墨如泼,不惜用了六个自然段,近千字的篇幅,介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出身和境遇、梦想和苦恼。细细读来,我们不难发现,玛蒂尔德的人生梦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婚姻的梦想、生活的梦想、社交的梦想。而这些梦想又与现实生活矛盾着冲突着,使她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
(1)梦想中的婚姻与现实中的婚姻的对比。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有人说,婚姻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一次绝好的机会。男人女人都是如此,女人尤甚。这将决定你后半生将过什么样的日子。美丽动人的姑娘玛蒂尔德梦想长大成人之后,嫁给“一个有钱的体面人”,并希望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现实的婚姻却是“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请注意这里的“只得”一词,它充分地揭示出了玛蒂尔德内心的痛苦。从中,我们不难读出她内心深处的——心不甘、情不愿和万般无奈。
(2)梦想中的生活与现实中的生活的对比。玛蒂尔德梦想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小说以五个“梦想”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简而言之,就是住豪宅、着华衣、吃佳肴、呼奴使仆。然而现实生活又是如何呢?“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她整天面对的是寒伧的住宅、黯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粗陋的衣料,还有那“三天没洗的桌布”,以及“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面对这样的现实生活,她只有“痛苦”和“伤心”了。
(3)梦想中的社交渴望与现实中的社交活动的对比。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玛蒂尔德亦是。她不仅要在吃、穿、住方面达到“高雅和奢华”,而且还想在社交方面达到“高雅和奢华”。小说以两个“梦想”表达了她的这种渴望。她“梦想”“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在“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里”,“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她“梦想”边吃美食佳肴边“听客人密谈”。她希望藉此而“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然而现实生活中,玛蒂尔德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既没有“男朋友”来“闲谈”,也没有“客人”来“密谈”。她自己也是“从来不出门”,连好友佛来思节夫人那儿,她也是“再也不想去了”。巨大的反差,使她的内心倍受着社交渴望的煎熬。
2. 玛蒂尔德与好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对比——人比人,气死人。
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是教会女校的同学,但两个人的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玛蒂尔德“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而佛来思节夫人不仅“有钱”,而且还有很多珠宝。这让“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
3. 玛蒂尔德与丈夫路瓦栽先生的对比——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玛蒂尔德是一个有着许多“梦想”的人,她虽然“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又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但是她仍心存“梦想”,渴望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换句话说,她对现有的这种朴素的,甚至带有寒伧味的平民生活不满足!然而,她的丈夫路瓦栽先生又是怎样的呢?
“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对面,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一锅热腾腾的肉汤,就能让在外劳累一天的路瓦栽先生“惊喜”而满足。
又如,当玛蒂尔德为参加宴会却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珠宝而郁郁寡欢、愁苦不堪的时候,路瓦栽先生却说:“你上戏园子穿的那件衣裳,我觉得就很好”;“做一身合适的衣服,你在别的场合也能穿,很朴素的”;“戴上几朵鲜花吧……花十个法郎,就能买到两三朵别致的玫瑰”。可见,路瓦栽先生与他的夫人是不一样的,他是一个无力改变现实,而又懂得过穷日子的男人。而他的这种安于现状、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思想,却与他的夫人玛蒂尔德的思想格格不入,因而让她苦恼不堪。
二、通过对比,表现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诚实、勇敢的可爱一面。
梦想,使她一心向往奢华的生活,终至跌入痛苦的深渊。灾难使她经受着十年的磨难,终至走向了新生。“丢项链”一事,把玛蒂尔德的人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 前后生活的对比。项链丢失之前,不管怎么说,玛蒂尔德还能“穿得朴朴素素”,还能住着寒伧的住宅,用着破旧的家具,吃着热气腾腾的家常菜,使唤着“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项链丢失之后,“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她刷洗杯盘碗碟;她洗衣、提水、倒垃圾;她“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
2. 前后容貌的对比。项链丢失之前,玛蒂尔德天生丽质,美丽动人,讲究打扮。项链丢失之后,由于惊恐、劳累,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十年——3650多个苦难的日子,消蚀了她的青春容颜,使“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绾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以致于“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的佛来思节夫人“竟一点也不认识她了”。
3. 前后心情的对比。项链丢失之前,玛蒂尔德由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常常苦闷、烦恼,可以说她心情糟糕透了。她甚至再也不想去看她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了。项链丢失之后,由于生活的逼迫,尽管她经受着巨大的磨难,但是我们没有听到她的抱怨。她的生活似乎因劳累而变得充实,心情似乎因一步步接近偿还巨额债务而开朗。十年后的一天,她在极乐公园看见了美貌依旧、年轻依旧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的时候,她不但没有躲避、逃走,反而要迎上前去,主动和她说话,并露出了高兴、天真、得意的笑容。
三、通过真假项链的对比,揭示小说主题——爱慕虚荣,是要付出代价的,警醒世人要摒弃物欲。
一挂“至多值500法郎”的假项链,却让玛蒂尔德熠熠生辉,给她带来了一夜的荣耀,一夜的辉煌,使她的虚荣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小说连用四个“陶醉”对此进行了充分展示。而那挂花了3万6千法郎买来的真项链,却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还加上两个人的十年青春!
通过对比,昭示人们:生活是真真实实的,不仅有鲜花、掌声、艳羡的眼光,还有艰辛的汗水和泪水。虚假的荣耀只是过眼烟云,是不长久且靠不住的。而靠艰辛的汗水、泪水打造出来的“笑容”才是真实而长久的,美丽而动人的。
(作者单位:佛山市三水区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