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莎士比亚在世界戏剧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存在,他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尤其能体现时代或者说社会环境与人物自身性格之间碰撞出的激烈火花。而他的悲剧更是众多剧作中最为人称道的,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戏剧冲突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典范。
关键词:莎士比亚 悲剧 戏剧冲突
引言
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冲突的定义。自戏剧艺术诞生之日始,戏剧冲突在戏剧中的地位就举足轻重。伏尔泰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黑格尔认为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是戏剧的中心问题;更有许多戏剧理论家将戏剧的本质解释为冲突说;在中国的戏剧理论和批评中则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对于戏剧冲突的内涵,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所以才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戏剧世界。剧作家在处理冲突时往往是很复杂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因此展现在读者或者观众眼前的就有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表现形式。
一、《哈姆莱特》——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现实之争
《哈姆莱特》整部剧围绕“复仇”展开,但是在复仇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复仇的思索。它的戏剧冲突表现在主人公哈姆莱特与周围环境和自我内心的激烈冲突中。他所面对的环境是一座“牢狱”,而克劳迪斯及其周围的朝臣恰恰是社会环境的人化,这种冲突是外显与剧中的,例如剧中“戏中戏”一幕,是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短暂交锋的小高潮,人物的语言中透露出丝丝危险的罅隙,关系似乎有崩裂之势,但是哈姆莱特的延宕使一次次冲突的爆发点又趋于缓和,直至最后的一幕,所有的角色都成为这次冲突的牺牲品,他们每一个都是如此地被动,在苦苦的思想挣扎之后被情绪驱使的战士,只有用鲜血与死亡来完结最后的复仇。无论是该死去的,还是本不该死去的,都躺在了冰冷的大理石上陷入永久的睡眠。这是整部剧最大冲突终结后的场景,无限凄凉和绝望。而镶嵌于这些行动上的冲突之中的是哈姆莱特自我的冲突,他作为一个国家的王子,本应该得到的是一个最完满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新的思想与灵魂,在他的身上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缩影。他的理想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由衷的感慨:“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种议论,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之人。然而,当他的理想遭遇现实的挫折时,他开始怀疑这个世界不是所谓的美丽的花园,而是“混乱颠倒”的,他开始质疑人性的美好。戏剧冲突围绕他的思索展开,他一次次地在“生存”还是“毁灭”上挣扎,一次次地犹豫,使他最终是这场冲突的失败者,虽然他最终完成了复仇却也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总的来说,《哈姆莱特》中戏剧冲突主要体现在外化的行动冲突和内隐的内心冲突之上。首先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外部冲突。某一人物并不局限于主人公,他可以是剧中任何一个角色。其次,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也就是内部冲突。这两种表现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互相作用,互为因果。
二、《奥瑟罗》——失落的伊甸园
《奥瑟罗》是充满着时代感的,它的主线是“爱情”,又不全然是“爱情”,它的冲突聚焦于一个重要的人物——伊阿古。在整部剧中它的存在就像伊甸园中的蛇,步步诱使着人性的善良走向堕落。因此这部悲剧的戏剧冲突主要集中在一步步受诱惑的主人公奥瑟罗,如何一次次的踏入恶魔预设的陷阱,直到最终的毁灭。例如,他将苔丝狄蒙娜扼死的那一幕是一个明显的戏剧冲突。除此之外,人物的内心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主人公奥瑟罗从自信到自疑,从自傲到自戕,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伴随着人物的思想冲突。在伊阿古的诱使下原本英勇豪迈、光明磊落、无视种族歧视的奥瑟罗一步步走向地狱的深渊,然而他却始终无法看清伊阿古的真面目,他将他视为“待人忠诚”“为人正直”的人,对他信任有加,作者在这中间营造了一个隐秘的冲突。伊阿古在奥瑟罗面前毕恭毕敬,一副誓死效忠的嘴脸,然而在人后却马上一改其忠诚的表象,处处诋毁奥瑟罗,挑拨他与副官、总督和威尼斯绅士的关系。这种行为举止的差异亦是一种冲突,它贯穿于整部戏剧之中。
三、《李尔王》——两个家庭的悲剧
一个是发生于宫廷的悲剧,一个是发生于朝野的家庭悲剧,但它们殊途同归;一个是两个利欲熏心的女儿,一个是同样居心叵测的儿子,他们同样用甜言蜜语满足了私欲。两个拥有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一个时代的悲剧。
《李尔王》中的戏剧冲突着眼于“语言”,李尔王之所以厌恶自己的小女儿,正是因为她不会说好话,不懂得阿谀奉承。而他喜爱的两个大女儿却是百般奉承,甜言蜜语不离口之辈,此等对比之下,昏聩的李尔王自然偏信于自己的大女儿们。
本剧的冲突正是在这样的语言冲突下展开的,不仅是父女之间的对话,李尔王与大臣之间的对话同样体现了两种语言间的冲突。此外,当李尔王终于只剩下两手空拳最后被扫地出门时,这时的戏剧冲突开始转向人物的行动,当小女儿为父报仇却惨遭失败最终自刎时,当李尔王痛失女儿最终选择死亡时,戏剧的冲突达到了一个高潮。善与恶皆化为了尘土,恶者为自己的恶付出了生命,善者在无奈中受制于社会的枷锁最终也只能选择死亡。
同样的,作为第二条线索的葛洛斯特一家,也经历了这样的悲剧,两者十分相似。李尔王和葛洛斯特都是先昏后明、先恶后善、先富后贫、先福后苦;他们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都是真假有别、善恶显见,或前后不一,或始终如一。
整部剧本身就十分具有对比性,人物之间的设定本身便是个性鲜明,这样便使得戏剧冲突也十分的常见和明显,几乎从各自的语言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命运的不同走向。这种较之于传统冲突的变革,使《李尔王》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四、《麦克白》——野心的变奏曲
本文最大的突破在于它跳脱了传统古希腊悲剧将主人公的悲剧诉诸于前人的命运,它将这架决定自我命运的天平交给了角色本身,所有的罪恶都是自己亲手铸就的,旁人只是一个推波助澜的角色罢了。《麦克白》的戏剧冲突正是表现于此,例如,麦克白遇见三个女巫,得到指示,认为自己能够得到王位,此时的麦克白有野心但绝不是狂妄自大的阴谋家,他还拥有良知。但是,在夫人的一再怂恿之下,他的野心膨胀,最终做出了弑君篡位的举动。
《麦克白》的显著特色之一在于主人公的大量内心独白,这一点与《哈姆莱特》相似。所以整部剧的戏剧冲突还是集中于主人公及其妻子的内心风暴。虽然有马尔康代表的道德一方和麦克白代表的道德一方的冲突,但主要还是麦克白自己的内心冲突。雄心蜕变为野心,而野心的实现又带来一系列新的罪恶。层层递进式的剧情,将麦克白一步步走向深渊的挣扎与屈服,清醒与混沌表现得淋漓尽致。冲突从满足个人的私欲与良心道德腐化的层面逐步上升到个人的残暴凶恶与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上,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转变,使戏剧冲突造成的影响也逐步增加。
兼具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同时也表现为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莎士比亚悲剧中戏剧冲突的表现形式十分多元。而引起冲突的媒介也是各中不一,有人物之间的关系、语言、人物的行为、思想等。且这些戏剧冲突各有其特征,莎士比亚善于将冲突由隐逸演化到鲜明,直至趋于尖锐激烈,这是整部戏剧冲突的大致走向。在此过程中,适时地增加小冲突,使剧情进展紧张,曲折多变,扣人心弦。在整个剧中有高度集中的冲突,也有一些散落于各处,最终促成大冲突发生的各种小冲突,这些小冲突往往是人物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念头。总体来讲,莎士比亚悲剧是内心冲突大放异彩的舞台,无论是哪一部剧,它们的内心冲突总是最能反映戏剧本质的灵魂所在,莎士比亚很好地利用了这条途径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戏剧冲突是将剧情引向悲剧的绳索,它们蕴含的独特哲思是时代最真实的反映。这些冲突将一个个不同的人引向同一个地方,他们用死亡来祭奠自我的思想与行动。无论是谁,无论是否罪有应得,都需要付出存在的价值。只有一切的死亡与沉寂才是新生,才能预示更好的未来,这便是悲剧的希望。所有冲突,是激烈壮丽的结束,亦是下一个平静的开端。所以,世间才有一个“属于所有时代”的莎士比亚。语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6.
[2]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
[3] 莎士比亚.朱生豪译.哈姆莱特[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
[4]莎士比亚.朱生豪译.奥瑟罗[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6.
[5]莎士比亚.朱生豪译.李尔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6.
[6]莎士比亚.朱生豪译.麦克白[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