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12期 ID: 421425

  

意识流视角下小说《墙上的斑点》的解读

◇ 温晶晶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先进的女权主义思想贯穿于她的文学作品中,并以犀利的笔触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地位的强烈不满。发表于1919年的《墙上的斑点》是一篇短小而精彩的意识流小说,意识的流动做到了收放自如,掷地有声,同时写作的时间也预示着一个新世纪的到来和人们对新制度,新生活的渴望。
  关键词:《墙上的斑点》 伍尔夫 意识流
  引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墙上的斑点》为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小说打破传统既定俗套,通过人物头脑中的瞬间印象和冥想、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反映生活本质,揭示永恒真理。虽然意识流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但是因为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意识流小说相较于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注意,直到二战结束,人们才开始察觉并承认这样一种现代小说的写作技巧,并随之广为流传。意识流小说采用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相迥异的方法,力图展示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是对“内心真实”流动的记录。小说在一定层面上也预示作者对一种崭新社会制度的渴望,以及对于男女主权平等的向往。
  一、 意识的瞬间流转——收放自如、掷地有声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以法国现代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为哲学背景,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心理学基础,创作上侧重于描绘人类意识流动,揭示人的精神存在。意识流小说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真实”,它不像传统的小说写作手法,没有完整的故事结构、情节,甚至没有人物的描写。小说中很大的篇幅都是用于呈现寓言性的意象、比喻和象征,这也是伍尔夫所有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看似形象模糊,但从她那细腻的想象,流转起伏的意识活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中还是能够判断出这是一个女性,可能是一位母亲,或者还仅是一位妻子。女主人公在一个平凡的冬日里,坐在壁炉旁抽烟,透过袅袅的烟雾看到了墙上的斑点,因而引发了如潮水般的联想。全文总共有六次联想:当作者第一次看到墙上的斑点,她仿佛看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的鲜红的旗帜,以及红色骑士骑马跃上黑色的崖壁。作者的思绪从此一哄而上,从此这些散乱的思绪就像这些稻草一样,被蚂蚁一个个抬起来,又一个个扔在那里。随后斑点变成了一幅贵妇人的肖像画、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以及一些遗失的珠宝。作者的思绪仿佛被什么东西牵绊着,总是在意识任意飞转的时候被拉了回来。作者仿佛感慨良多,“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随后思绪仿佛又回到了现代的生活,一个充满了速度的时代,有地铁、邮局,一切就像生活的飞快速度一样。作者又想到了古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植物学、查理一世、社论、内阁大臣,以及人们必须遵循的生活习惯、规矩。而文中多次提到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则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女权主义思想。后来,斑点又变成了古冢、上校、牧师、箭簇以及樱桃酱,及透过斑点看到的新旧世界的对比。最后一次畅想也是最真实、最赋予情感、最自由的畅想,这一次,作者回到了现实,斑点“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这种真实的东西让人体会到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现实感。这种意识急剧更替跳跃,对于瞬间零星散落的思考,这种飞快的速度和变化的内容令人目不暇接,因此读这篇小说恰似在新旧交换、世纪更迭中自由顺畅。没有一丝的促狭、阻塞之处。
  这是一篇完全由一个“重要的瞬间”构筑起来的,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套路,舍弃对人物、情节、环境、结局的详细描写,代之以紧抓人物瞬间的意识流转,从一个支点出发(墙上的斑点),弹出思绪,然后又回到支点,再从另一条线索弹出思绪,然后再回到支点,再弹出,循环往复,看似结构散乱,其实有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着思绪的飞转,就像根——茎——叶一样,不管是墙上的那个斑点也好还是由斑点发散出去的思绪也罢,就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花瓣虽然美丽,根始终是最重要的。
  二、意识流视角下小说《墙上的斑点》的解读
  英国文学发展史中整整一个时期,是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文学的主要倾向,是寻找一种现代艺术:这种艺术能更新、更好地反映现实,对人性的本质提出更深刻的认识,并对人的心理给予真正的洞察。人们可以说,在一九一四年之前,英国的维多利亚王朝稳如磐石。侵蚀社会结构和怀疑古老的英国传统价值的演变,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开始明朗化的。离开历史背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就失去了一切具体的立足点。她的作品貌似超越时间、忽视物质世界,实则比其他作品带有更多的她那个时代的烙印。
  文中有很多地方讲到了作者对于自由的渴望。“人们能够想象出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向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这是一个处在新旧时代交替的人,对未来新世界的渴望和对自由的期许。而文中两个地方提到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提到“每一个人都必须排在某人的后面,这是惠特克的哲学。” “……因为谁又能对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加非议呢?”就像“……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在那个特定时期,桌布的规矩就是一定要用花毯做成,上面印着黄色的小方格子,……另外一种花样的桌布就不能算真正的桌布。”这些都说明即便是到了新世纪,即便是维多利亚的时期早已结束,但人们还是在很多地方束缚着自己的思想,因为旧事物的难以摧毁和新事物的软弱,那么是否要接受现实,就像墙上的斑点一样,它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遵从命运的安排。作者又讲“我奇怪现在到底是什么代替了它们,代替了那些真正的、标准的东西?也许是男人,如果你是个女人的话;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一切仿佛无法更改,仿佛女人一定要依附于男人,仿佛只能享受那种“非法的自由感”,因此作者说“据我猜想,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这一切都说明女性希望获得劳动的机会,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平等、自由,而不是依附于男人,这里充分体现了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当然,这与伍尔夫是女权主义的倡导者不无关系。
  文章最后一段从虚无的想象回到了现实世界,作者对树和树的生长用了象征的手法,“最后的一场暴风雨袭来,树倒了下去,树梢的枝条重新深深地陷进泥土。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这里树喻示着生命的强大,喻示着新事物必将打败并取代旧事物,获得生长的机会。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的心中依旧充满了爱,虽然对旧事物表现了强烈的不满,虽然努力地要在新世纪获得更多自由,更多平等的愿望还依然无法满足,但世界终归是可爱的。
  结论
  小说不只是文学作品那么简单,它很多时候都反应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绪和不同的思潮。读者在感受作家纯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作者在文中揉进的渊博的知识与文化,以及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和对那个时代社会的认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对男权社会秩序的抨击、对“规矩”的反感、对命运的追求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述。因此,读者不能光看到作者广博的知识、现代文学的写作功底、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修养,更应该看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女性权利的争取以及对战争的愤怒。这一切都在《墙上的斑点》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因此,这篇作品虽然短小,却开启了现代文学作品的先河。
  参考文献
  [1]瞿世镜. 伍尔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2]朱振武. 墙上的斑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意识流视角下小说《墙上的斑点》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