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具有教学对象多元化,辨析范围扩大化,辨析目的交际化,辨析过程即兴化,辨析意义双重化的特点。辨析的原则包括简单化原则,生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现场操作原则。上下文语境明确搭配和色彩的区别,情景语境明确意义的差别,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明确产生区别的原因。利用语境辨析同义词符合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的特点和原则。
关键词:语境 同义词 对外汉语 辨析
引言
“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及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三个大类”。同义词指的是一组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我们辨析的是有种种细微差别的近义词。关于同义词辨析,语言学界的研究非常丰富,但大多是从传统的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平面进行辨析,而我们的研究着眼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辨析的特点和原则,以语境为线索,把语义、语法和语用的区别内容具体化,从教学的角度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方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辨析的特点和原则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辨析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和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不同。呈现出以下特点:(1)教学对象多元化。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他们的年龄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汉语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也不同。(2)辨析范围扩大化。对外汉语中的同义词辨析不仅包括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还包括那些在中国人看来并不相近,但是英文翻译相同的词。(3)辨析目的交际化。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的目的是使汉语学习者清晰二者之间的差别,避免使用中的偏误,达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4)辨析过程即兴化。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同义词辨析的有三种情况,一是教学的重点考试的难点,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突然提问。三是学生举例时出现的偏误。这三种情况中第一种是老师有所准备的,后两种都可能是老师没有准备的。这就需要老师临时在课堂上辨析。(5)辨析意义双重化。一方面,汉语学习者可以有效避免偏误,应对汉语水平考试。另一方面,教师准确有效地回答学生关于词义辨析的问题能够令学生认可,从而顺利展开教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辨析的原则
(1)简单化原则。辨析使用的语言要简单易懂,符合学生的汉语水平,避免使用学生不明白的词语。学生不明白的词语包括学生没学过的词语、学术化的词语和英语。汉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掌握的汉语词汇有限,有的学生不懂英语,如果老师用大量的未知词汇和专业术语,比如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去讲授区别,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负担,用英语讲解会使不懂英语的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所以,同义词辨析要使用学生的已知汉语,借助图片、身体语言,尽可能地生成一些符号化的板书,帮助学生掌握。(2)生动性原则。辨析的过程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的汉语学习者认为汉语是一门难学的语言,同义词辨析更是他们学习的“难中之难”,汉语教师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生动形象的联想能使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所以,同义词辨析要利用学习者熟悉的话题和可以感知的情景,创造直接、具体、鲜明的语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3)实用性原则。辨析的重点要突出,不要面面俱到。每一组同义词都有语义、语法、语用层面的各种差别。学生学习词语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具有时间限制。所以,同义词辨析应该讲究课堂教学的时效性,针对学生的眼前困惑、以预防偏误为目的,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区别进行辨析。(4)现场操作原则。辨析时要避免“这是汉语的习惯”“我下节课再告诉你”的说法,尽量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需要同义词辨析的后两种情况都是课堂上临时出现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经验,对本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测,准备好给学生的“一桶水”,但是教师不可能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有所预测,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汉语知识背景,平时注意积累,掌握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在课堂上至少讲出一种明显的差别。
二、语境在同义词辨析中的作用
(一)上下文语境明确搭配和色彩的区别
“上下文语境”是指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流中出现时,它的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对外汉语中很多同义词的不同表现为词的搭配不同,这种搭配包括后接语法成分和语义成分。利用上下文语境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这种不同。教师在进行辨析时,把他们放在一定的上下文中,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差异,然后用简单的语言和板书符号进行归纳总结。比如:“穿”和“戴”这两个词,英文的翻译都是“wear”,学生学了“穿”以后,会马上说出很多搭配:“穿衣服”“穿裤子”“穿帽子”,这时,教师就要引入“戴”,并进行比较。首先,教师用“穿”和“戴”举例,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引导“你们今天都穿衣服了吗?”“你们都戴帽子了吗?”其次,学生根据观察和老师的提示会发现,“穿”后面的宾语常常是每个人都必须穿的,而“戴”后面的宾语不一定每个人必须戴。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用符号板书。需要时,可对它们的反义词和形成这种搭配规律的原因进行扩展。
上下文语境还可用来区别词的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到底”和“究竟”两个词都有“非常想知道但又不确定”的意思。教师给例句“你到底爱不爱我?”“北京究竟有多少条胡同?”然后解释“到底”用在口语中,“究竟”用在书面语中。再如,“结果”和“后果”,教师给例句“考试的结果还没出来。”“迟到的后果是他不能参加考试。”然后让学生说出哪个是“不好的事儿”。再进一步解释,“结果”没有好坏的分别,“后果”只指“坏的结果”。
(二)情景语境明确意义的差别
“情景语境”是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涉及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听说双方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情景语境可以分为两类:课堂情景和课外情景。同义词在语义上的差别表现在语义的重点、范围的大小、语义的轻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课堂情景和引入课外情景的方式,明确意义上的差别。比如:“摆”和“放”两个词的英文翻译都是“put”,在“桌子上摆着几本书”和“桌子上放着几本书”中,二者都表示“书”存在的状态,但是词义的侧重点不同。教师在PPT中准备“整齐的书”和“随意摆放的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明确前者是“摆”,后者是“放”。然后拿几本书,分别把书摆在桌子上和放在桌子上,进一步解释。最后总结,“摆”是整齐地放,“放”不一定是整齐地放,并用简笔画进行板书。
(三)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明确区别的原因
“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是人们利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义词的差别,又可以导入中国文化的因素,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融合。在辨析同义词时,适当地导入文化因素,可以让学生明白产生区别的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也使课堂教学更有趣。教师利用汉字的特点和故事进行辨析是利用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常用方法。比如,“娶”和“嫁”都是“结婚”,但用法上,“娶”用于“男子结婚”,“嫁”用于“女子结婚”,学生常常会混淆。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讲解。古代男子结婚是把女子接过来,女子结婚以后就有一个新的家。这样,既讲解了区别,又使学生了解了中国文化。
三、利用语境辨析同义词的好处
利用语境辨析同义词,避免了教师在辨析过程中使用大量的中介语或学术用语,适用于不同国籍、不同母语的教学对象。在学生突然提问或用词出现偏误时,教师可以利用语境,写出例句,引导学生观察,及时在课堂上辨析。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同专业背景和经验结构的教师。这些符合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的特点。
利用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辨析,并不完全是老师讲解,而是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图片、情景和文化的导入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教师通过总结得出的符号化的板书,抓住同义词区别的关键点,方便学生的记忆。这些符合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蒋可心.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河南省教育出口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05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