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12期 ID: 421444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

◇ 李红梅?杨天美

  摘要:名词重叠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尽管相对于动词和形容词而言,名词的重叠较为少见,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特别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名词重叠现象也将越来越多。本文结合具体实践和已有研究对此进行了细致分析,区分了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类型,并从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扩展讨论。
  关键词:现代汉语 名词重叠 形式分类
  引言
  重叠在汉语中使用较为广泛,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等均存在各种重叠现象。然而,对于汉语中的名词重叠问题,学术界却存在较大争论。纵观现代汉语的语法著作,在谈及名词重叠时,看法往往有很大不同。概括来说,当前关于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种代表性观点:
  (1)认为名词一般不能重叠。这一观点指出,能够重叠的名词主要有亲属称谓类名词和一部分兼属量词的名词。其他类型的名词则不可以使用重叠形式。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包括黄伯荣、廖序东等学者。黄伯荣和廖序东在他们编著的《现代汉语》中指出:“少数名词如‘人、家、年、月、队、县’等带有量词的性质,前面可以直接加数词,可以按量词重叠式重叠”,但是,“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2)与上述观点相对,一部分学者认为名词的重叠范围可以更广泛。如张静就认为,在汉语中多数名词的确不能重叠,但能够重叠的名词却也不在少数。例如人人、事事、村村、家家户户、盆盆碗碗等名词重叠形式,在现代汉语中还能列举出百十多个,因此不能认为这是一种个别现象或特殊现象。学者齐沪扬也认为一些单音节名词本身是可以重叠的。
  一、汉语中的名词重叠形式分类
  1.AA式。这种形式在名词重叠中最为常见,可以说是其他重叠形式的基础。对于AA式结构,又可细分为不同的语素重叠。例如名词性语素重叠:眼眼、洞洞、把把、带带、叶叶。动词性语素重叠:扣扣、塞塞、盖盖、戳戳、包包。形容词性语素重叠:尖尖、圆圆、空空、弯弯。一些学者认为,AA式重叠具有“每一”的意义,但这一认识并不完全准确,一些表示称谓的AA式重叠(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事实上只是一种合成词。
  2.ABB式。这种重叠形式相对少见,一般在民歌民谣或文学作品中出现较多。例如毕晓世的《山沟沟》:“我走过了山沟沟,那风它总是吹不够。”贺敬之的《回延安》:“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等等。这类重叠形式还有线团团、布兜兜、面糊糊、山窝窝等。在ABB式结构中,A 对B 有一定修饰限制作用,从读音上看,末尾音节一般轻读。
  3.AAB式。这种名词重叠形式中,一般来说AB 是基式,学者赵元任将其归结为“其他复合名词”。AAB式的重叠可以使基式的特点更为显著、突出,因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会借助它们典型的特征增加其作品的生动感。有关AAB式的例子包括毛毛虫、婆婆嘴、拉拉面、牛牛车、盒盒粉等,在所有名词重叠形式中,AAB式的重叠类型相对很少。
  4.AABB式。一些学者认为,AABB式重叠是在基式AB基础上扩展而来,但并不是所有的AB式名词都可以扩展成AABB式,因此不能做简单类推。从数量上看,名词重叠的AABB式要远多于前述三种类型,并且,如果按学者洪心衡所说的“只有两类的名词各自重叠而连起来用,才算是名词重叠”的观点来看,这一类名词恰好满足了这一条件。AABB式名词重叠的例子主要包括: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时时刻刻、家家户户、时时处处、坑坑洼洼、口口声声、瓶瓶罐罐等等。这一重叠形式既保留了AB 基式的体词性功能,又具有一定程度的谓词性功能,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谓语、补语、状语等多种成份。
  二、名词重叠的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
  在语言的变化与发展中,汉语的名词重叠现象其语义特征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汉语名词重叠后词义不发生改变;(2)汉语名词重叠后词义发生扩大变化。下面本文将通过例子对这两种特征予以具体阐述。
  (一)汉语名词重叠后词义不发生改变
  汉语名词重叠后词义不发生变化主要是指名词在重叠后其前后词义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比如,山西方言中常有的这类名词重叠“兰花——兰花花”“手帕——手帕帕”“羊羔——一羊羔羔”等。又如表称谓中的名词重叠“爸爸”“妈妈”“弟弟”“姐姐”等等,以及一些儿童用语和网络语言名词重叠等。不过尽管重叠前后词义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重叠后的词在感情色彩上还是具有了一定的增强功能。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如果将“羊羔羔”改成“羊羔”,虽然词义相同,但其感情色彩就相差很多,根本无法体现出原诗中那种亲昵、怜爱的意蕴。又如“妈妈”一词,与单音节“妈”虽然在词义上完全相同,但重叠词“妈妈”无疑表现出来更多的亲昵与喜爱的感情色彩,显然要比只称呼一个字“妈”更富有深情。此外,儿童用语中也常常出现一些名词重叠现象,如“快来看呀,这有一个小洞洞!”“我家里养了一些小虫虫”等等,“洞洞”“虫虫”的名词重叠使用,与词义上并无变化,但与单音词“虫”“洞”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使用重叠后的词语,其实更符合儿童语言使用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出儿童的“幼稚可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儿童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爱心的感情色彩。
  (二)汉语名词重叠后词义发生扩大变化
  在语义特征方面,汉语名词重叠后的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则表现为重叠后词义范围扩大变化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名词重叠中也较为普遍。例如,“一车——一车车”“一桶——一桶桶”等,这类具有量词属性的名词重叠后,其指代的数量或范围明显扩大。
  此外,词义的扩大还表现在名词重叠后其词义有了一定的引申,从而使得词义的外延得以扩大。如人人、家家户户、风风雨雨、七七八八等等。这些汉语名词重叠与原有的名词词义具有明显的扩大变化。其中,风风雨雨、七七八八这样的名词重叠后显然具有很强的引申含义。而人人、家家户户、男男女女等名词重叠后则具有泛指这一类所有事物的词义变化特征。另外,还有一些名词重叠后带有较为明显的量词性质,整个重叠式带有“每一”的含义。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一句“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这里的“物物”就是指每一事物。
  在句法功能方面,汉语名词重叠形式主要表现为在语句中具有做主语、谓语以及宾语、定语、状语的功能特点。例如,《愚公移山》中的句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里的名词重叠形式“子子孙孙”在语句中就充当主语部分。《虾球传》的主题歌中有一句:“踏遍了世上的沟沟坎坎”,这里的“沟沟坎坎”则是作为宾语来使用。名词重叠之后也有作定语的情况,如“隔着枝枝桠桠的树杈,看见下面许多仰望的小脸,一动不动。”(柯云路《荣与衰》)这一句中的“枝枝桠桠”就是作定语的形式。而谢友鄞《马嘶·秋诉》中:“姐妹俩一声不吭。耷拉着肩膀,垂手立着。显得疲惫极了,一脸木木的。”这里的“木木”重叠则是作为谓语来使用。
  汉语中存在名词重叠现象的原因可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其他词类特别是形容词、动词重叠的影响,另一个原因则可能在于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时刻”重叠为“时时刻刻”,可以表示“每一刻”或“每时每刻”之意,既增添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韵律美。另一方面,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与动词、形容词重叠相比也有许多自身的特点。有些名词重叠具有熟语性,如“风风雨雨”“山山水水”等,有些则有偶发性,如“汤汤水水”等文学作品中的用语。
  结语
  本文主要对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进行了剖析,对名词重叠的类型、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当然,本文的研究还是不完全的,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对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进行细致探讨。
  参考文献
  [1]窦汝芬.汉语名词重叠现象及美学体现[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220-221.
  [2]张则顺.汉语名词重叠研究的类型学视角[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98-200.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