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12期 ID: 421449

[ 刘晓宁 文选 ]   

英国文学家王尔德小说中的语言悖论研究

◇ 刘晓宁

  摘要:作为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小说中的悖论语言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和艺术表现力,凝聚着王尔德独特的审美方式。文章界定了悖论语言的内涵、分析其作用,对王尔德小说中的悖论语言进行阐述,并对王尔德小说悖论语言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王尔德 悖论语言 完美主义 小说
  一、悖论语言内涵和作用
  (一)悖论语言内涵界定
  悖论是可以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结论,是汇聚逻辑学、数学、哲学和语言学的综合性问题。任何一种悖论,都是由语言的逻辑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决定所引起的。在文学作品中,悖论主要有悖论语言和叙事悖论两种表现形式。美国批评家布鲁克斯在其《悖论语言》中,对悖论语言内涵进行界定,认为“语言各种平面在不断地倾倒,最终必然会产生各种重叠、差异和矛盾”。他将这种悖论主要用于对诗歌语言的分析阐述,并认为在其他文学体裁中的语言也都会拥有类似特征,可以对作者意图进行充分表达。
  (二)悖论语言作用
  国内学者雷淑娟认为,“我们将文学创作与审美中从事物对立统一角度来表情达意,在语言表层呈现出与情理相互悖论的语句进行组合,用哀景写乐景,用乐景写哀景,情与理相悖,以相反相成的艺术表现手法称之为悖论现象。”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悖论语言使用了文学语言,其重点在于表达作者对于世界的情感和认知。
  布鲁克斯认为,作者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有的时候会故意破坏词语的稳定性,以使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可以相互修饰,虽然破坏了词语本意,但是可以取得反讽和惊异的修辞效果。因此,布鲁克斯将悖论语言的特征总结为:反讽和惊异。
  二、王尔德小说中的悖论语言
  (一)王尔德小说中关于婚姻爱情类的悖论语言
  在所有悖论语言中,王尔德最引入注目的无疑是他对爱情和婚姻的评论,“一个人的恋爱总是以自欺欺人开始、欺骗别人告终,这就是人们所谓的浪漫。”王尔德认为爱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欺骗,不同的是,爱情起点是欺骗自己,终点是欺骗别人。王尔德对爱情的悖论与常理相违背,似乎是在哗众取宠,实则不然。虽然爱情是以两情相悦而开始的,但是这种两情相悦又是建立在性格、相貌、教育、家庭、经济等认知基础之上的。这种认知在特定时期,特别是在爱情开始阶段,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在爱情实际中,很多恋人都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自己就是对方的“真命天子”,甚至有的时候自己都无法相信这样的观点,存在很强的自欺欺人想法。在爱情即将结束之际,“以欺骗别人而告终”,王尔德认为,“婚姻的迷人地方就在于,它通过欺骗,成为对方产生依赖的一种必需品”。在关于婚姻爱情的这个悖论中,王尔德将婚姻最为不齿的“欺骗”视为是最迷人的东西,甚至将其称之为“生活必需品”。
  在王尔德看来,婚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被奉为是神圣的东西,其实是虚伪和迫不得已的。虽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政治相对开明,她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但是在婚姻问题上则显得过于保守,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一大批以捍卫封建贞洁观和婚姻观的卫道士,这也是《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反封建小说一出生就引起社会轩然大波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也从某种意义上看做是对王尔德最后的审判并被关入监狱的解释。唯美主义作为一个叛逆的文学流派,王尔德作为其中重要代表人物,他自诩自己是英国拜伦之后最为叛逆的艺术家,在他看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离经叛道,正如文学评论家爱普斯坦1998年在其《纽约书评》中所言,“王尔德用他极端的唯美主义和花花公子面貌挑战的不仅仅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虚伪,而且还在不断挑战着英国历史上最顽固的礼法。”王尔德公然宣称,“婚姻并不是如那些封建卫道士所说的贞洁和神圣,相反却是充满着欺骗和无可奈何。”他还认为,男人和女人之所以结婚在一起,并不是因为感情火候到了,而是说男人结婚是因为他们的疲倦,女人结婚是因为她们的好奇,结果也并非十分美满的,因为结果都殊途同归,最终都是失望。并且,如果一个人见到另外一个人一见钟情、一生厮守,那么“即那些忠贞的人所看到的只是爱情中平庸的琐碎的东西,只有那些无良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到爱情的痛苦和悲剧。”王尔德认为,痛苦恰恰是美的代名词,他在监狱中写到,“监狱最为恐怖的地方并不是让心碎去,因为心本来就是用来碎的。而是使心变为石头。换言之,使人麻木、让人失去知觉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因此痛苦就有它真实的价值和意义。
  (三)王尔德小说中关于生活哲理类的悖论语言
  王尔德在其小说中,经常使用到的引入注目的悖论语言是关于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等,“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祈祷的人应该是永远都得不到满足和回应,否则他只能是一个信使而不再是祈祷者”“对于那些有魅力的人来说,如果让我说的话,都是那些惯坏的人,这也是他们魅力所在”“所有人都可以创造历史,唯有伟人才能书写历史”“犯罪不是庸俗,但是庸俗一定是犯罪”“肤浅的品质才能永存,人的内在品质很快就会被发掘”“浪费是穷人的奢侈,而赤贫则是富人的奢侈”“笑容是友谊的良好开端,但却是最坏的结尾”。
  在“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句中,作者没有任何模糊或者是隐喻深藏其中,但是语句涵义与传统的“肤浅的人以貌取人,聪明的人则恰恰相反”,王尔德的语言虽然看似谬论,其实起到了惊异的艺术修辞效果,也更加清楚地阐释了他独特的见解,“肤浅的人并不能清醒认识到外貌与内心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毕竟外貌是影响着人的第一印象。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外貌让人厌烦的话,是很难打动一个人的。而这也是传统观念。王尔德小说悖论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会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句子写得悖于情理,但是如果读者经过深思熟虑的话,就会得到相反的观点。
  三、王尔德小说悖论语言思想价值
  王尔德在小说中频繁使用这些悖论语言,成为王尔德对其质疑、进行解构的重要工具。
  (一)揭示真相
  语言悖论的重要特点就是似是而非。王尔德利用语言悖论这一特点,使用语言悖论特殊语言形式,对当时的上流社会进行批判,表达他对这个社会中存在着的诸多不公现象的不满。简而言之,在王尔德表面自相矛盾的悖论语言背后,隐藏着他对社会真实现象的勇敢揭示和批判社会现实的深刻思想。   悖论语言也正是王尔德小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色。如前文所述,王尔德悖论语言很大一个部分是关于对爱情和生活哲理等方面的,通过这些自相矛盾语言的运用,以夸张和反论等方式,不仅颠覆了时代虚伪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俗,而且展现了他睿智思想,汇集了丰富的社会想象,凝练成富含哲理的思想,增强了小说中人物语言表现力,使主人公形象更加清晰。
  王尔德身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后,社会新思想、新思潮涌现,但是也有一些传统的社会风俗和基督教义压制着人们的思想,人们对当时的传统生活观念和各种社会习俗进行反抗和颠覆。王尔德以其敏锐的眼光感受到社会的虚伪,通过他解构语言的“悖论”,将那些家喻户晓的格言警局进行颠倒,或者是把人们视为违反常规的事情当成美德进行宣扬。总之,王尔德看似不合逻辑、荒诞可笑、自相矛盾的悖论语言,却是蕴涵着最为真实的社会现象,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二)阐述人生
  王尔德认为悖论之道即真理之道。他通过自己一生充满着矛盾与悖论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是对此最全面的诠释。在艺术和现实中,王尔德一生始终都处在悖论的思想和行动之中,并将其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创作中进行巧妙衔接,使悖论无时无刻不在其小说中得以体现,展现了王尔德的人生命运。出生于富人家庭的王尔德,拥有快乐的成长环境。后来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完成古典课程之后,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虽然不是认真刻苦的学生,但是却能取得较好成绩。拥有良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王尔德,却对于奇装异服有着较强的喜好。“王尔德在语言上,喜欢故意违背常情的悖论语言,特立独行的艺术思想和生活方式,并伴随了他的一生。王尔德在出版了他的首部诗集以后,就来到伦敦发展。虽然他在文学创作中没有获得过任何一个奖项,但是因为他身着华丽、惹人注目的服装,特立独行,谈吐不凡,在伦敦社交界小有名气,甚至一些杂志都刊登文章对他进行讽刺。”
  但是人生总是起起落落、沉沉浮浮。1895年,王尔德最为灰暗的人生开始了,他因为一起官司入狱。在狱中王尔德虽然没有停止文学创作,但是却很难写出经典文学作品了,其文学创作事业因此而中断。出狱以后的王尔德立即动身去巴黎,其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他自己也有自杀的倾向。后来王尔德一直在法国定居,最终病逝于巴黎。作为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文学成就就此终结。无论是意气风发的王尔德,还是灰暗不堪的王尔德,其小说创作风格始终未曾改变,熟练使用悖论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对他自己“悖论”一生的最直接诠释和阐述。
  参考文献
  [1]李荣明.文学中的悖论语言[J].中山大学学报,2003(4).
  [2]许世茂.悖论的广义性分类及其意义[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2003(7).
  [3]赵武平.王尔德全集[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
  [4]赵武平.王尔德全集·中文版序[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
  [5]李元.唯美主义的浪荡子——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与自我塑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

英国文学家王尔德小说中的语言悖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