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忏悔与救赎是西方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再次深化并重新诠释了这一主题,文中三位主人公分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忏悔与救赎,但他们却始终难以完成自我救赎从而走向新生。
关键词:《赎罪》 麦克尤恩 忏悔 救赎 善恶
一、罪的产生
人生在世,犯错在所难免,有时一瞬间的错会酿成一生的罪,影响甚至改变自己和身边人的一生。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围绕着三个主要人物展开:罗比是塔利斯家佣人的儿子,这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刚从剑桥大学的文学院毕业,并打算暑假过后去攻读医学。塞西莉亚是塔利斯家的大女儿,也是刚从剑桥大学的文学院毕业,她和罗比青梅竹马,又是同学,彼此互相倾慕,但由于阶级地位的不平等使他们都压抑着对彼此的爱恋,谁也不愿意打破那一层微妙的关系。13岁的布里奥妮是塔利斯家的二女儿,她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颇具有作家的天分,也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位作家。在她13岁的这个暑假,她就自己创作了喜剧《阿拉贝拉的磨难》,并准备把它当做欢迎哥哥利昂回家的礼物。但由于排演时间的仓促而最终未能上演。然而悲剧就从利昂回到家的这个晚上上演了。
在晚饭期间,突然发现来家里寄宿的双胞胎表弟失踪了,于是大家就急忙分头去找。悲剧就此发生。黑暗的湖边,布里奥妮听到有动静,顺着微弱的灯光望去,她发现原来是表姐罗拉被人强暴了,紧急之下,凶手匆忙逃走,但布里奥妮一口咬定凶手就是罗比。以卫道士和救世主自居的布里奥妮,面对警察,她坚定地说:“是他干的,我看见他了,我亲眼看见了他。”[1]作为受害者的罗拉,不能确定是谁。但是“每当表姐显示出自我怀疑之时,布里奥妮的自信就日渐高涨。”[2]布里奥妮的自以为是,罗拉表姐的犹疑不定,警察的武断执法葬送了罗比的青春和爱情,断送了他们三个人的未来和梦想,也断送了他们各自的自由心灵,打破了她们那个原本看似幸福和平静的家庭。
二、谁之罪及罪之由
前一部分介绍了“罪”的产生。到底谁该为这个“罪”负责,又是为何犯下这个“罪”?最直观的看来,布里奥妮首当其冲,悲剧几乎是由她一手造成的。她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其次,她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虚荣好面子而且自以为是。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她即便意识到自己可能太过武断,误会罗比时也依旧坚持自己已经公开的言论和观点。“每当布里奥妮意识到这些疑点时(这种情形不多),她就感觉胃中猛然一沉。她明白自己所说的并不是完全基于亲眼所见。”[3]但是她“跳进的是自己挖的陷阱,她走入的是亲手搭建的迷宫。她太年轻了,太畏怯了,太想讨好人了,所以没能坚持到底,撤回控诉。”[4]“最初,当她非常肯定地道出真相时,她周围就簇拥着一大群教徒。现在,他们就在等待,她可不能在圣坛前令他们失望。”[5]她已经把话说绝,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她不得不将错就错。再就是“嫉妒”心理。布里奥妮站在罗比的视角,回忆她十岁时发生的一件事。幼小的她对高大英俊的罗比心生爱慕,她故意落水,来检验罗比是否愿意救她。当罗比拼尽全力救出她并怒斥她不懂事时,布里奥妮深情地说出了“我爱你”。尽管在书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正是因为得不到罗比的爱,嫉妒姐姐,做出不理智的判断和行为,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当事人之一的罗拉,是强奸案的直接受害者。当布里奥妮一再追问时,罗拉“似乎移了移身子,或半耸半摆地动了动肩膀,想把自己从布里奥妮同情的抚摸中挣脱开来……也许她本来是准备开口的,她是准备一一道来的。”[6]可是她没有开口,或者说没有机会开口。当布里奥妮一口咬定是罗比时,“虽然这个夏夜很热,罗拉还是哆嗦了起来”。[7]再次,通过小说的描述可以看出,似乎罗拉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但是她没有勇气或者不想承认。通过小说前文的描述我们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罗拉父母离婚,寄人篱下,难免内心有些起伏,有些自卑和压抑。这在她的两个弟弟吵着离开时,她怒斥他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然后再就是马歇尔和她初次见面时,罗拉对马歇尔的印象:“他的脸长得真奇特,仿佛所有的表情全都挤压在眉毛周围,肥大,空洞的下巴酷似亡命之徒丹。他的脸很凶狠,可是他的举止却很优雅。这样结合颇具魅力……罗拉的注意力显然已经被他的黑白镂花皮靴所吸引。”[8]她对马歇尔的印象和评价与塞西莉亚完全相反。而且马歇尔对她的夸赞和关心让她内心起了涟漪。更为关键的是马歇尔是个百万富翁,一个百万富翁对一个没落的,寄人篱下的而且不甘居人下的贵族小姐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有了这些铺垫,即使当时罗拉知道凶手是马歇尔,她或许也不想或者不敢说破。
三、徒劳无功的救赎
在西方文学中,忏悔和救赎一直是他们追求的永恒主题,他们也相信,通过积德行善,通过忏悔和救赎,他们就能赎清原罪,减轻心灵上的伤害,从而获得灵魂上的自由和解脱。而在《赎罪》这部小说中,麦克尤恩却颠覆了这一主题。在麦克尤恩看来,人类走出伊甸园容易,但要想重返伊甸园就难了。如果说我们人都是生来带有原罪,那到底我们能不能赎清我们的罪过呢?作者给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种实体或更高的形式是她能吁求的,是可以与之和解的,或者是会宽恕她的。在她身外,什么也不存在。在她的想象中,她已经划定了界限,规定了条件。上帝也好,小说家也罢,是没有赎罪可言的,即便他们是无神论者亦然。这永远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9]在小说中,布里奥妮在赎罪,但她赎清自己的罪了吗?当布里奥妮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她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赎罪之旅。她放弃了自己去剑桥大学读书的机会,选择了和姐姐塞西莉亚同样的职业——战地护士。她白天用辛苦的工作来惩罚自己,晚上躲在黑暗冰冷的阁楼里敲打着打字机的键盘,将13岁那年对姐姐和罗比的误解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不时给姐姐写信,乞求她的原谅。这也可以说是她的一种赎罪方式。
为了洗刷不光彩的罪名,罗比自愿奔赴法国战斗。他背负着强奸犯的罪名,默默地赎着这份不属于自己的罪。他在替马歇尔的肮脏行为赎罪,为罗拉的胆怯而赎罪,为布里奥妮的草率和不成熟而赎罪。他在行善!但他还是未能战胜可怕的病魔,在战斗中受伤的腰部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而感染了,在敦刻尔克战争撤退的最后一天,可怜的罗比一睡就再也未能醒来,孤独地睡在那冰冷的地上,到死也未能洗清那莫须有的罪名。塞西莉亚也在赎罪,她是在替她所处的那个阶级,替她的家庭赎罪。在罗比入狱之后,只有她相信罗比是清白的,随后毅然抛弃一切与家庭决裂,独自搬到贫民窟做了一名自食其力的病房护士。塞西莉亚是在默默地为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所处的阶级赎罪。塞西莉亚的罪赎清了吗?没有!如果赎清了,那她就不会在一直坚守的情况下还未能等到爱人的归来,如果赎清了,那她就不会孤独地死在那洪水之中。爱情的幻灭、亲情的丢失、理想的牺牲、心灵自由的束缚始终都未能让罗比、塞西莉亚、布里奥妮完成各自的赎罪,找不到心灵的伊甸园。
结语
一次错误,改变了人物的命运。59年的追悔,未能赎清年少时犯下的错。原来,不是所有犯下的罪过都有弥补的机会。要知道,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是互相联系的,所以,一个错可能带来一连串的错,你需要为之负责的不是一个错,而是一系列的错,这些错误的叠加与蔓延可能会完全超出你的控制。一次的错,可能酿成一生的错,小说《赎罪》告诉我们善恶一念之间,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酿成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错误。虽然人无完人,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而负责任。不要因为一念之差而让自己一辈子都生活在内疚中。语
参考文献
[1]伊恩·麦克尤恩著,郭国良译.赎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旧约·创世纪[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4.
[3]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论德性、教育与人的福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侯健,林燕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刘伟.何以赎罪——评麦克尤恩《赎罪》[J].科技信息,2008(30).
[6]宋艳芳 罗媛.谁该赎罪?何以赎罪?[J].外国文学研究,2012(1).
[7]黄一畅.复杂人性的质询——论《赎罪》的解构叙事效应[J].外国语,2010,33(6).
[8]陈榕.历史小说的原罪和救赎——解析麦克尤恩《赎罪》的元小说结尾[J].外国文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