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春之歌》是17世纪最著名的红色经典长篇小说之一,它的成功主要在于对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本文主要对《青春之歌》的革命事件进行了一个整体分析,并对故事里林道静这一人物进行了具体的解读。
关键词:杨沫 《青春之歌》 爱国精神
引言
杨沫家中存在有很多革命志士青年,这些革命志士青年经常聚集在一起,激情洋溢地抨击当时封建社会的弊端,其中,有些人还会向杨沫推荐一些进步书籍,比如《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些书籍,改变了杨沫,使杨沫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走革命路线的杨沫经常会偷偷冒险去看那些被逮捕的革命同志,并拿起笔进行抗争。其中,包括创作《青春之歌》。
一、《青春之歌》,革命叙事
《青春之歌》是在革命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小说带有较浓的自传色彩,杨沫将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感情经历融入到小说创造的人物当中。《青春之歌》并不属于纯粹的自传小说,它与当时代的背景相结合,传播了一种爱国精神。
杨沫在为《青春之歌》构造故事情节时,选择从社会革命政治角度入手,写了一个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开始,杨沫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是从虚构向外在理念认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杨沫塑造的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特点看出,林道静拥有佃农的血液,属于被压迫阶层,这一人物的塑造,是将杨沫自身经历升级到了一个普遍高度。
文中,林道静母亲的命运悲惨,不仅揭示了林家的罪恶,还暗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将林道静背叛家庭的意义提升到了反抗旧中国的高度。为林道静最终走向革命爱国道路奠定了基础。《青春之歌》主要是以革命、救国、爱国叙事,主要的特点是用政治意识将个人、家庭的不幸与愤懑演绎成阶级斗争,将人物放入政治斗争以及民族矛盾的漩涡当中。通过叙述个人生活经历以及革命历程,来叙述关于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故事。
二、林道静的成长
《青春之歌》是一部讲述知识分子在解放斗争中不断被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叙事小说,《青春之歌》的主要成就在于刻画了知识分子从彷徨走向觉醒的形象。这一形象改造成功主要从林道静的成长历程中表现出来。
(一)林道静成长第一阶段
《青春之歌》第一部的开始到第十一章,属于林道静成长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描述了林道静双重型的性格以及她可能走向革命,林道静是地主的女儿,但是,从小的生活并没有很多关爱,生母被父亲迫害,跳河自杀,之后的生活受继母的百般虐待,她从小亲眼目睹了佃农受地主阶级压迫的生活,对底层人民充满了同情,内心充满了反封建的叛逆,为了反抗买办婚姻,她从家中逃离出来,然后为寻求职业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到处奔波,奔波的日子让她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为她今后决定参加革命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在学校中,受了资产阶级教育,以及生活在地主家庭中,使她的性格中存在了很多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但是,随着革命的长期进行,现实革命不断影响了她,使她逐渐成长为有叛逆性格,又有自我奋斗精神的女英雄。没有找到正确道路前的林道静,不管怎么努力挣扎也无法逃脱灰色笼罩的包围圈。
林道静的个性充满了时代的特征,爱国运动期间的旧中国,有很多人都和林道静一样,对封建礼教以及旧制度充满了叛逆心理,但是,如果不将自己的命运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只是单独地进行个人反抗,这样的斗争最后注定会失败。个人反抗道路注定失败,这一点,从林道静无奈投靠余永泽,最后成为余永泽怀中的金丝鸟就可以看出。
随着全国抗日浪潮推动,以及在卢嘉川的教育启发下。林道静决定从个人抗争走向集体斗争,但是由于林道静深受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软弱,对革命充满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致使刚开始参加革命的道路并不顺畅。林嘉川曾经就指出林道静那种与家庭作斗争的行为,以及对黑暗社会不满,刚参加革命就急于上战场的行为,并不是一种爱国、拯救全人民的表现,他的做法只是单纯地满足了自己成为英雄的幻想。但是,这在当时并不奇怪,每个参加革命的战士参加革命的最初想法都是对现状进行反抗,只是每个人反抗的最终目的不同,有的人反抗是为了国家,有的人反抗是为了集体,有的人反抗是为了个人。由于每个人的最终目的不同,所以,在革命进行过程中,有的人退伍,有的人叛变,革命进行到后面,队伍会越来越纯粹,越来越精锐。所以,真正走上爱国救国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要有反抗现实的动机,还需要有坚持改造自我的信念。青春之歌就是通过矛盾冲突,描述了林道静如何自我改造成功的过程,给很多爱国知识分子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
(二)林道静成长第二阶段
第一部从第十一章到结尾,主要对林道静刚投入革命时激进和小资产阶级的性格形象进行了刻画,林道静在参加革命过程中,对革命充满热情,并坚信革命最终会取得胜利,是一个有正义感又有斗争精神的革命女性,在参加游行示威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地得到锻炼。但是林道静的性格中也带有很多小资产阶级的思想,面对爱情,她软弱缠绵,面对革命,充满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想象。比如,在爱情面前,她觉得应该对爱人真诚,所以将自己家里隐藏了卢嘉川的事情告诉余永泽。在革命面前,对戴愉是汉奸的身份缺失判断,将革命活动秘密全部告诉给了戴愉,从而导致胡梦安被捕,胡梦安被捕后,冲动,准备采取牺牲自己的幼稚方式救胡梦安。
林道静存在这些缺点并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多知识分子在投入革命初期,都会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一些劣根性。这些劣根,需要通过参加工农结合和实际斗争后,才会有所改正。《青春之歌》第二部开始重点写林道静在工农革命中接受的锻炼和考验。林道静在河北农村第二次入狱是她成长的第二阶段,也是她最关键的成长阶段,在这一时期,林道静从城市走向农村,真正地接触阶级斗争,思想上有了飞跃的进步,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理解的阶级斗争仅仅是属于书本上的,实际上只是一个幻想家。实际的农村阶级斗争深刻教育了林道静的思想。林道静的第二次入狱,是她成长的转折点,她不再像第一次那么胆怯,被捕后就想死,通过林红的教育,她努力工作,积极斗争,即使在狱中,她也没有放弃斗争的想法,狱中生死考验的斗争生活锻炼她成为一个坚强的爱国革命战士,思想得到了基本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