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12期 ID: 421405

  

通识教育下语文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

◇ 陆纯梅

  摘要: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对知识的客观传输而忽略了对人才的创新培养,通识教育模式下语文教学的创新教学能够弥补通识教育的僵化呆板。本文从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出发,探讨了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语文教学 人才培养
  引言
  在近年普及教育的过程中通识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同行的教育模式,在通识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主要以照本宣科的模式进行,久而久之,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逐渐形成了僵化呆板的特点。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接受。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受通识教育的影响尤为严重。语文学科应当是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塑造能力的,然而在当下的通识教育模式下,语文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创新型教育方式无法发挥,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性发挥,成为了单纯应试型的教学课程。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从深层的内涵上来讲实际十分注重对人的心灵和知识价值的挖掘,尤其是努力试图使人的价值观得到正确的树立,使人的精神和灵魂得到解放和自由,应当是排除了功利目的的。从教育的具体内容上则应当是全面的、包含了普遍性的。从性质上来说,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常用的模式之一。在通识教育的性质中,主要区别于专业教育是它的通识性。语文教学作为通识教育中的科目之一,尤其具备这样的特点。在通识教育的模式下,语文教育往往只要求达到一种广泛的参与接受,而不必进行专业性的要求;从目的上来说,通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参与非专业教育;从内容方面来看,通识教育对所涉及的科目包含的知识是基础性的、非专业型的,比起技能教育更倾向于态度。
  二、语文教育和其他学科教学的关系分析
  (一) 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的异同
  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相比较,它的基本呈现形式是语言和文字,尤其是对于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来说,对作家作品的呈现和分析就成为了主要的教学途径和模式。对语文教育来说,它的文字和语言是十分独特的,它不同于其他学科通过文字来表达理论,而是通过文字呈现出多样的精神、感情主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是教学的目的,而其他学科则作为了一种教学手段;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又有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在语文教育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无论其他学科的教学目的是怎样的,其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通过文字为载体,语文和其他学科在方法的表达上是一致的,成为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基础。
  (二) 语文教育和其他学科的配合
  语文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例如政治科目的学习,往往同语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即使是理工科目的学习,也同语文学科密不可分。其一是语文的特性使得语言文字在其他的科目中得到了最为广泛和直接的运用,也就是说在为其他学科提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同时也对自身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其二是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关于专业术语的涉猎和运用的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不同领域的丰富词汇,甚至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习惯,形成学科交叉和互相借鉴的教学特点。
  三、通识教育下语文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探究
  (一)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在通识教育的环境下,高校对语文教学的地位始终摆在次要地位,甚至有的学校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而对于语文科目的实质性开展毫无用处。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诸如“为什么大学语文被摆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上”“大学语文是否真的像自己所接触到的那样枯燥乏味”“大学语文相对于其他科目的主次之分和个人喜好”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学子,同时这些问题也对当下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 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相对于学术型的教学模式来说,从表面内容来看,研究型的模式并不像教学模式那样单一和枯燥,而是具备更充分的实验环节和锻炼机会;从深层的性质来讲,研究型教学是从学科领域本身出发,或者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选择出发,通过自主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自己所学习的科目产生更明显的期待和更浓厚的兴趣。对语文学科本身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结构等进行自主归类,尤其是可以通过学生都较为感兴趣的课题和篇目作为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类似于《霍小玉传》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对当代的爱情、婚姻等多种话题产生自己的感性认识和深度思考。
  (三) 设置一定的情景教学
  语文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安排和知识构建上,都被不约而同地放低目标,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默认了语文科目的通识性和参与性,同时对于更深层次的思考来说有所欠缺,将语文课作为一种涉猎性的专业缺乏必要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在课堂的表现中由传统的教师进行主体教学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占有平等的主体地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双向对话的模式。在具体的设置中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角色理解或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思想等等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普通话比赛或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并且能够通过作品的内容设定一定的情节环境,使学生能够模仿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进行自我表现或情景剧的表演,通过情景设定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 充分运用多媒体平台
  在当下通识教育为主要模式的教学环境中,语文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提供一定的了解性的课程,而是应当尽可能地在学生心态放松的情况下稍微深入地涉猎到较为专业的学术问题。在具体的手法上尽量辅助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件的运用和对不断变换的需求的搜索。例如,在介绍我国经典的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创作主旨等等,而通过对现代网络平台的运用,教师完全可以分为课堂和课后两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的PPT讲演形式将情节、部分剪辑的视频等课堂资源运用其中。尤其是视频的运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甚至可以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或制作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剪辑、电子演讲模板等等;在课后教师可以自主建立教学平台,将有效的教学资源放入教学平台中,尤其是课外的专业性资源链接,其中包括和其他高校的有效对接,也包括在本专业领域内更专业的学术思考、学科资料以及专业分析等等,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线举行以班级或个人单位的学术竞赛。由此能够使得对课堂通识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课后对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和额外地吸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通识教育作为当下我们对于各门学科的主要教学模式已经极具规模并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识教育往往较为明显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挥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当将语文教学放在一种灵活的位置上,通过运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辅助的科技手段,结合科学的考核形式,促进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性和灵活性。语
  参考文献
  [1]徐光超.谈大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6(04).
  [2]高晓玲.试谈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备教导航,2008(12).
  [3]姜磊.中国研究型大学同时教育探索[D].西安交通大学,2011.
  【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2011年项目课题 “高职院校面向东盟地区的职业汉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JGB253)】

通识教育下语文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