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人很重视节气,并都加入了一些与节气有关的节庆活动,故又称岁时节日。正是因为岁时民俗与节日自然和宗教仪式及其他文化事象密切相关,所以对其中的文化活动加以刻画和描写。本文从诗词研究的角度阐释了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呈现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户外活动文化现象以及历史原因分析。
关键词:民俗 户外活动 文化 诗词 研究
一、唐宋民俗户外活动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元宵节民俗户外活动诗文
元宵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岁时节日之一,这一岁时节日中主要有舞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缘竿、扭秧歌、踏球等多种民俗户外活动。由于当时节日中如此多的热闹喜庆活动,而且又与农时有关,所以古代关心岁时节日的诗人很多,古代诗人在岁时节日上,游兴之余对其中民俗户外活动作了生动的描写。如唐代诗人苏道味的《正月十五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时元宵关灯已经盛况空前,“行歌”描写的是各种游行歌舞,其中包括划旱船、踩高跷等活动;张祜《正月十五夜灯》诗写道:“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从诗中的“三百内人连袖舞”一句看,唐长安元宵节连歌带舞的活动是十分热闹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雨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夜放花千树”指的是元宵放灯,“鱼龙舞”实指玩鱼灯和龙灯,又如夏竦《奉和御制上元关灯》诗:“鱼龙漫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宝坊月皦龙灯淡,紫馆风微鹤焰平”。可见“鱼龙漫衍”就是耍龙灯。
(二)清明节民俗户外活动诗文
清明节,又叫踏春节。按阳历来说,它是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称踏春)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游春、探春的习俗,并在踏春时开展一些与春时有关的民俗户外活动,如荡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斗鸡走狗等。古代踏春早在秦汉已流行,但就踏春诗文的兴起而言,却是唐代的事了。唐代长安士女游春活动最盛,如遇有名花则籍草而坐,解其裙而四周之如幕,以作游赏,名曰“裙幄”。这一现象也被唐诗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如张籍《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诗:“千枝花里玉尘飞,阿母宫中见亦稀。应共诸仙斗百草,独来偷得一枝归。”女子借踏春之时,赏名花斗草是其中娱乐之一。古人“斗草”,一是摘名花异草,比赛谁的花草名贵;二是双方用草交叉拉扯,如一方的草将另一方的草拉断,则为胜方。所以“斗草”对古代女子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野外锻炼身体的活动。刘禹锡的《踏歌词四曲》:“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这是描写宫女郊游野步的情景,开篇以景起兴。春江水涨,几乎平堤。尤其在月下,堤面和江面都明晃晃连成一片,更给人水与堤平的感觉。“大堤平”三字,不仅写出江水上涨,大堤平宽,还写出月色的皎洁。就在这样的春江花月夜,堤上走着成队的“女郎”。她们都是生在村野的民间姑娘,是趁月圆之夜“踏歌”来的。她们初来的情态是彼此偎靠连袂而行,既兴奋,又含几分娇羞。民歌中,情歌一类数量很多。它不仅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而且也起到实际的爱情桥梁的作用。在我国西南民间,对歌的风俗自古很盛。唐代女子踏春以水边、江堤、城边和郊外柳林为主要散步的去处。据王涯《春游曲二首》:“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诗描述了漫步春江边,看到杏树的一夜变化。宋代寇准《纸鸢》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刻画出风筝与风力的关系,描写了风筝从“静”到被春风微微托起的动态画面。
(三)端午节民俗户外活动诗文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由于端午节与纪念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有关,并且与古越民族图腾关系密切。此外还是辟邪、除毒的全国性节日,所以这项活动社会影响颇大,其中竞龙舟更是端午节最大众化和深受人民喜爱的民俗活动。唐玄宗开元四年五月,作为地方长官的张说参加了在岳州举行的龙舟竞渡并写有《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士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这是一首现存最早的写岳阳龙舟竞渡的诗歌,也是写最早写龙舟竞渡的作品之一。“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描写出湖南龙舟是鸟头龙舟的外形和成对比速度的赛制。“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表达了对屈原忠魂的保护,也对自己命运作祈祷。宋王珪《端午帖字词》“御风和暖水如鳞,争看兰舟竞渡人。应是君王好忠直,至今犹为吊孤臣”。仅“争看”两字就生动地刻画出观众观赏龙舟的心理,也即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深纪念之情。
(四)重阳节民俗户外活动诗文
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把九列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名重阳节。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加上重阳节登高赏菊、交友密切的关系,所以自古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重阳登高诗文。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深怀念,秋影下雁子双飞,触动了诗人的感情,但对尘市的无情感到无可奈何,只好独自一人借酒消愁了。李白一生喜好游名山,登高畅怀,经常在一个重阳节登两次山,如他在《九月十日即事》诗中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作者以酒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李白《庐山遥寄侍御虚舟》诗有:“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诗人重阳登高寄托怀念故乡兄弟的心理,感慨节日中不能团聚。登上高处远眺,畅饮菊花酒、插遍茱萸时,山上的秋景落叶更加引发愁心。这是诗人登高时的共同心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每逢佳节,写诗怀友,起到以诗消愁,以诗为乐的作用,游山玩水,散发愁心的心理是一致的。
二、唐宋户外活动诗文兴盛的历史分析
唐宋描写户外活动诗文的作品屡见不鲜,涉及的户外活动内容空前之多,诸如有马球、蹴鞠、飞鸢、棋类、杂技、龙舟竞渡、重阳登高、拔河、打猎、马戏等多达数十种户外活动。这些诗文不但内容与艺术风格各异,而且集中反映了唐代社会几百年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这些栩栩如生的诗句如同一幅幅画卷,给人以无限遐思。
首先,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是户外活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唐代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至天宝年间,经济、文化已发展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以追求娱乐表演为其特点的户外活动也有了空前规模的发展。宋代统治者推行优待士大夫官僚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高度繁荣,为士大夫寄情声色、歌舞宴乐提供了优裕的物质条件,具有上述传统的词便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其次,唐宋宫廷特别重视户外活动。在盛大典礼、诞辰、聚会、朝觐、朝庙、大射、讲武、新考进士“月灯阁”集会等,都要举行各种户外活动表演,在表演中和表演后,喜爱作诗的皇帝少不了趁兴赋诗一首,接着是近臣作诗唱和。在宫中不少近臣、文官为迎合统治者的这种心理,他们在应制诗里也纷纷绞尽脑汁刻画赞美户外活动,从而使唐宋宫廷形成独具风格的户外活动诗文和拥有一支写诗队伍,从而创作出百代传颂的诗歌。
结语
唐宋大量户外活动诗词向社会传播,是中国古代户外活动文化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重要原因。通过户外活动诗词文化的传承倡导户外活动运动,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不断生成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和情感,这不仅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也是社会性建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