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12期 ID: 421420

  

狄更斯《远大前程》主题思想评析

◇ 杨天地

  摘要:狄更斯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给英国文学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以清新幽默的笔触描绘了英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被世人尊称为“英国小说之王”。本文主要通过对小说《远大前程》的结构解析来探索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及狄更斯对世界文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关键词:狄更斯 《远大前程》 主题思想
  引言
  狄更斯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被誉为英国最伟大的古典作家之一。由于家里生活拮据,年少的他只上过几年学,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学识和文学素养。十六岁时,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的采访记者,采访之余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时常带着笔记本在伦敦偏僻的角落和乡村漫游,这段经历为其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一、狄更斯的创作历程
  1833年到1841年,是狄更斯开始小说创作的早期。诙谐幽默是狄更斯早期作品的主要特点,主要对故事情节进行了阐述和渲染。尽管有时也会揭露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但其总体基调仍具有浪漫主义的喜剧色彩。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和《老古玩店》等。
  从1844年至1861年是狄更斯小说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作品主要包括《双城记》《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远大前程》等,这一时期的作品描绘了英国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其笔下人物栩栩如生,艺术风格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狄更斯一生共完成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几十部中篇小说和百余篇短篇小说,此外还有大量的散文、游记、讲演等。除了诗歌,他几乎尝试过当时所有的文学体裁,其中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成就最高。
  二、《远大前程》的结构解析
  《远大前程》生动地描写了天真善良的主人公匹普的成长经历,成功地把个人生活遭遇与社会批判结合起来,深刻揭示了邪恶的社会势力对主人公心灵的腐蚀作用。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匹普在乡间质朴的童年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一名逃犯,并偷了家里的东西帮助他。不久,匹普受邀到郝薇香小姐的萨蒂斯大院玩耍,从此内心发生变化,他爱上了美丽却冷漠的艾丝黛拉,开始为自己的出身及其亲人感到害臊。一天,匹普突然受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资助,被送到伦敦接受上等人的教育,他为此欣喜若狂。
  小说的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匹普在伦敦接受教育的经历。由于受到上层社会势力习气的传染,匹普过着奢靡堕落的生活,道德品质也变得低下。他一直认为是郝薇香小姐匿名资助他接受高尚教育,然而,真正“恩人”的出现使他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小说最后一部分记叙了匹普保护潜逃回国的流放犯马格维奇的经历。虽然马格维奇最终难逃被捕的命运,但是在一系列的变故中,匹普最终回归人性之美,深切地体会到友情和亲情的可贵。狄更斯通过描写匹普从平淡无奇到逐步走向成功直至成为一名绅士的历程,向读者生动地展现了人性善恶的动态变化。
  《远大前程》简单的回溯式写法下隐藏着双拱和多拱结构:最主要的一条主干是匹普追求远大前程及破灭的成长经历。在这条主干下又分出两条线索:一是匹普年幼时救了罪犯马格维奇,并在马格维奇的帮助下,开始走上上流社会;二是郝薇香培养美丽却冷漠的艾丝黛拉。整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当匹普发现自己“远大前程”的缔造者并非有身份有地位的郝薇香小姐,而是流放犯马格维奇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郝薇香小姐对我的厚爱,不过是我自己的一个梦想,她并没有打算把艾丝黛拉许配给我;我在萨蒂斯大院只不过是人家的一个工具,给人家用来刺激那些贪婪的亲戚,在手边没有其他人可以折磨时,利用我这个机械一般的木头人去演练一下自己的手段……”当前程美梦完全破灭时,匹普发现小镇上的人是多么势力。起初听说他交上好运,大家对他毕恭毕敬,阿谀奉承,一旦他丧失了继承一大笔财产的机会,人们随即变得冷漠无情,见而避之。匹普为自己以前的麻木不仁和忘恩负义感到无比的后悔和羞愧,也为自己终于认清了人性的善而无比欣喜。
  恶意的报复并不能给人生带来幸福与快乐,反而烙下的只有无限的懊悔和痛楚。郝薇香小姐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被抛弃的阴影,尽管她曾试图让一切都停留在婚礼那天,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埋怨与报复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乐趣,反而使她终生与孤独和忧伤为伴。当郝薇香小姐发现自己报复男人的计划给匹普的心灵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时,她从匹普身上看到了当年极端痛苦的自己。她发现自己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快乐,反而陷入了无限的自责之中。她不停地责怪自己:“我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她不断地请求匹普原谅自己,而匹普并没有怪她,反而对她产生了怜悯之心。在经历一次次的打击和磨难之后,匹普对自己的人生和前程有了新的感悟,他开始认清生活中的真与善,丑与恶。觉醒之后,他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新的定位,开始走上新的人生道路。虽然失去了继承一大笔财产的希望,匹普的人生比以往过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三、《远大前程》的主题思想
  《远大前程》凸显了爱、忠诚和良心比财富和社会地位更为重要的主题思想,狄更斯借助于匹普对远大前程的追寻使作品的道德主题得以展现,对于事业抱负及个人发展的追求构造了匹普发展的心理机制,同时也是小说核心思想的体现。从本质上来看,匹普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当他发现前面有更好的东西在等着他时,他就会努力争取力求得到。当他看到郝薇香小姐的萨蒂斯庄园时,他就盼望着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有钱的绅士;当他发现自己道德上的缺陷时,便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个好人;当他意识到自己不会读书时,他便渴望知道怎样读书,正是匹普不懈的自我追求确定了小说的主题所在。匹普相信人的一生可以向好的方面不断前进,而“远大前程”给予了人们奋斗的目标和希望。
  首先,匹普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当他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时,他会严厉地谴责自己的行为,内心的负罪感激励他在日后的生活中把事情做得更好。其次,匹普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出于对艾丝黛拉的爱,匹普盼望成为艾丝黛拉所属阶级的一员。在他姐姐的鼓动下,匹普终日沉醉在绅士梦中。很显然,与作为铁匠学徒的生活相比,匹普的“绅士”生活并不那么尽如人意,道德上也更为堕落。再次,匹普渴望获得良好的教育,这与匹普渴望提高社会地位和娶艾丝黛拉为妻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通过乔、毕蒂和马格维奇的例子,匹普明白了一个人的价值所在与其社会地位及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并非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对人的真诚和关爱要比广博的学识和高尚的社会地位重要得多。
  在小说中,狄更斯对维多利亚英国的阶级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社会阶级是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另一个中心主题,并最终上升到小说的道德主题——匹普最终意识到财富和社会地位远不如爱、忠诚和人的内在价值重要。虽然匹普深深爱着艾丝黛拉,但是艾丝黛拉的社会地位和她本人的性格完全没有联系。虽然朱穆尔身为贵族,但却品德低下;马格维奇虽然是一个即将被施以绞刑的罪犯,却有着内在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是工业革命以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阶级状况。狄更斯鄙视那些世袭的贵族,却尊重那些依靠劳动发家致富的人。虽然郝薇香小姐的财富来源于酿酒厂,但依靠的依然是她自己的领地。狄更斯通过把社会阶级这一主题与自我追求这一主题相联系,进一步强调了小说的中心主题,那就是抱负和自我追求。
  狄更斯之前的一些作家对作品的故事情节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粗线条地塑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有一些作家主要侧重于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而对于现实场景的描写较为零散。狄更斯在广泛借鉴两者长处的基础上,创造了为读者所普遍欢迎和接受的艺术形式。作品是具体生活的缩影,不再以设计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为目标,而把现实生活作为再现的对象,对其中的内涵进行深入地挖掘,将所感受的现实生活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作为重要揭示,凸显人性的美与魅力。在对于人物内心是世界的刻画方面,《远大前程》比其他任何作品中都更为深入和彻底,充分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经国. 狄更斯评论集[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2]查尔斯·狄更斯. 王科一. 远大前程[ 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3]艾晓玲.《 远大前程》 的叙事特征[J]. 四川大学学报, 2000, (1).
  [4]Symons J. Introduction to Great Expectations [M]. London: Pan Books Ltd, 1974.

狄更斯《远大前程》主题思想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