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12期 ID: 421459

[ 王维 文选 ]   

关于体育文学的内涵探析

◇ 王维

  摘要:体育和文学具有共同的哲学特点,即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心理学角度考虑,体育和文学都具有宣泄情感、平衡身心的功能,因此体育和文学是紧密相联系的。新时期体育文学的价值在于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展示了人类未来发展目标以及未来人的活力。可见过去以题材界定体育文学内涵是不全面的,我们应该基于历史发展思维,重视体育文学内涵所表现出的独立价值和意识。
  关键词:体育文学 内涵 独立价值 社会进度
  引言
  体育文学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满足了体育和文学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体育文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的交叉,在新的时期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体育文学的价值意义正是在于他具有的生命力和价值。它基于文学和理想的视角重新对人类的运动进行思考,从而展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目标以及未来人的活力。本文对体育文学定义的争议进行梳理,从而确定新时期体育文学的内涵和价值,在此基础上,从体育和文学的起源、哲学特点以及心理学研究视角等三个方面分析体育和文学的联系。
  一、体育文学内涵的解析
  (一)以题材界定体育文学内涵的争议
  目前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体育文学是以体育为题材的文学,该种定义十分明显地站立在研究题材上对其进行界定。以题材为视角进行的体育文学定义,对其研究内容有了明确界定,解释了体育文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但是笔者认为该定义的外延太过于宽泛,没有表达出体育文学的核心价值。笔者梳理了近几年关于体育文学内涵的多个理论研究著作,其中申相星对体育文学内涵的剖析与前人相比略高一筹。他指出体育文学是以体育精神价值或立足体育精神价值的现实情况下的文学性虚构。申相星对体育文学的定义是站在“体育精神价值”这一核心要素出发,笔者认为这一看法有一定的先进性,体育文学的内涵更加明确化,但是其对体育文学内涵的界定由于外延范围过于狭隘,造成了这一含义缺乏物质基础的支撑,内涵界定的根基不稳定。根据其对体育文学内涵的界定,其中将有大量的作品被排挤在体育文学范围外。
  当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体育文学是体育和文学的简单加总,基于该种认识下对体育文学进行定义,那些体育和文学的整合性就会出现不足,违背了整体大于部分加总的原理,因此,简单以题材出发,或者限定为体育精神价值这些因素对体育文学进行界定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也是造成当前理论界对体育文学内涵争议的原因。
  (二)基于历史发展的体育文学内涵所表现出的独立价值和意识
  基于题材进行体育文学定义,以军事为题材则被定义为军事文学,农村为题材的则被定义为农村文学,按照此种定义方法,仅仅是对生活层面的简单归类。除了归类的重叠,在现实应用中也不完善,例如对我们的体育课程进行记录,描绘的是一些体育活动,但是如果将其归类为体育文学,明显有些牵强附会;如果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设定了体育课,那儿这个记录仅仅是特定年代下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情,本身没有什么精神价值或意义。历史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能站在历史发展观的角度上,对体育文学的价值继续拓展,那么今天体育文学就具有了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笔者对体育文学进行界定认为:体育文学是体育活动以文学性记述的形式表达出来,实质是体现体育运动的文学内涵、艺术媒介,进而与社会现实审美、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体育文学是创作者对体育运动观察和体会的不断提炼后将其付之于文学表达中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文学创造的技巧,并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体育文学蕴含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能给人以启迪、鼓舞和振奋人心的作用,体育文学承载体育活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二、体育文学内涵的深度理解
  (一)体育和文学具有共同的起源:生产劳动
  马克思主义曾经提出: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成果均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恩格斯在其著名的研究著作《自然辩证法》中也认为:意识、观念的产生最初源于物质生产活动,思想、观念、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产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理论基础下,著名思想家普列汉诺夫则提出了艺术文化来源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根据他们的观点:人类的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人类通过自我引导和控制自然和人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合理有序的物质交换。因此劳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体育活动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一个方面,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虽然体育活动不能代替人类的全部实践活动,但是它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而文学艺术则是在人类生产劳动实践中的精神文化创作,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精神文明发展的表现。
  由此可见,从劳动起源来看体育和文学具有共同的起源,即人类的生产劳动。从古代以来,体育、文学、生产劳动实践三者之间就存在密切联系,并产生了大量的著作对体育活动进行描述。如《诗经》中有大量的篇幅是描述人类体育活动的;西方文学著作《荷马史诗》中也有很多章节是描述体育活动的。
  (二)体育文学具有共同的哲学特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力量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一定社会时期社会关系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他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个体表现化,另一个是社会性价值,即社会衡量人性的标准“真善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发展中,人的本质力量会不断将自我外化,最终凝聚在对象中,将“人的本质力量”鲜明化、显著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劳动物化”,劳动对象被加工后,在劳动者方面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简单来说,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劳动和力量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成功中,人类会自我肯定和承认、被肯定和被承认。
  如果把上述理论应用到体育领域,我们发现它是十分适用的,体育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著名球王贝利曾经将其成功归纳为刻苦的训练、坚韧的性格、不懈的努力和学习精神等;拳王阿里也曾提出自己的理想是“向前”;在体育发展的今天,不少名人都呐喊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言壮志。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其理想和目标不仅仅在于物质利益,更为重要的是追求精神文化价值,强调崇高的理想,体育实践中所凝聚的勇气、智慧等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正是参与者的意志、智慧和技能等,通过这些本质力量的展示,充分表达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价值。因此,体育将人的生命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十分明显。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既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创造和产物,又将文学艺术的精神意识反作用于人类,文学创造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类,从而使人类社会中的人更加完整化和丰富化。
  (三)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体育和文学都具有宣泄情感、平衡身心的功能
  从古代到现代,诗歌创作、书画作品等创造都蕴含创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更多的诗人将诗作为一种媒介,成为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例如唐朝时期著名诗人李白,其中的很多诗词表达了在唐朝经济发展鼎盛、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发展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而生活在动荡年代的杜甫,则在诗词中表达了对达官贵人的憎恶,对统治阶层的愤恨之情。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是人类正常的心理现象,文学创作可以将创作者对社会事物的看法、个人认知、情感等融入文学创作中,成为宣泄个人感情的一种方式,从而寻求个人身心的平衡。
  体育活动与文学创作一样,体育竞技中的呐喊、拼搏等都是宣泄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从而培育体育活动者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生活,让自我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柯东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文学创作的发展[J].飞天,2011(18):2-9.
  [2]刁国炎.体育文学在网络时代的轻舞飞扬[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23-24.
  [3]王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体育文学的流变[J].飞天,2013(18):45-46.
  [4]仝仕胜,肖琪.从体育文学去解析体育与文学的关系[J].长城,2014(06):4-9.
  [5]孙永泰.体育文学的当代演进与价值诉求[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02):5-9.
  [6]孙永泰.体育文学论纲[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43-45.
  [7]卢兆民,董天义.国际奥委会的法律属性[J].体育文化导刊,2014(02):20-23.
  [8]李赣.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人本意识初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4):45-46.

关于体育文学的内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