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传播作为人类艺术信息交流的社会性活动,具有其内在的特性与功能。将艺术传播与课堂艺术教育相结合,不仅能优化艺术传播效果、还能实现崇高的审美体验与多元的社会实践。
关键词:艺术传播 传播效果 艺术教育
引言
“动”与“静”原本是艺术的不同表现形态,当我们将这两种元素运用于艺术传播和艺术教学时,通过艺术文本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传播方式,更容易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对于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而言,用艺术“动”的形态激发、引导学生进行“静”的思考,通过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鉴赏给学生展示美的意境,通过对美的体悟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拥有高尚的情操和深沉的审美体验正是艺术传播的目的所在。
一、艺术传播过程是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始终伴随着学生的聆听、思考,传播媒介和内容方式也要尽量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和习惯,因为学生对信息的反馈也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信息由传者到受众的单向流动的同时,学生对信息的接收、理解也会通过多种符号即时反馈给传者。这一信息反馈过程符合施拉姆的信息传播循环模式。因此课堂教学过程是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传受双方相互交流,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当然期间信息流动的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信息传递强,学生的信息反馈弱。艺术信息的传播过程同样包含着如上要素:作为被传播的客体,艺术作品所包含和传递的审美意蕴和社会文化信息通过艺术传播者和艺术传播媒介抵达艺术受传者,实现传播效果的同时,也获得对艺术信息的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肩负着守门人又称把关人的责任,教师需要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选择,将兼具内容美和形式美、兼具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艺术作品纳入教学范畴和课堂传播渠道。同时课堂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也为下一次传播内容的选取和传播效果的提升提供了基础。
二、艺术传播的特质与功能
“艺术传播,是指艺术作品的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社会上传递、接收和反馈的过程。”由于艺术传播的客体即艺术信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因此对艺术传播的研究应该注重对艺术符号和传播媒介的分析。作为特定的传播活动,艺术传播具有其独特的性质。首先,从艺术信息自身来看,艺术传播具有艺术性,即“作品通过物质和精神载体反映自然、社会生产生活、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美与崇高的体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时代风尚与民族文化特质的彰显、艺术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探索都离不开对艺术本质的追求和表达。其次,从艺术传播过程来看,它具有大众传播性。艺术传播实则是艺术信息的生产、流通、扩散的过程,以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为主。信息反馈和互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从艺术传播的效果而言具有大众性。艺术传播的对象同样是社会大众。没有阶级和群体的划分。尽管受众的艺术修养和阅历的不同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但作为艺术传播过程本身并不是向工业生产那样将受众分为不同的消费层级。而是需要“通过对艺术的欣赏和接受的洞识去获取艺术完全实现的意义。艺术传播活动是艺术的交流,是前景的事物和背景的力量呈现,艺术和公众辩证对话关系在这种呈现中真实联系了起来。”
艺术能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创新。“艺术教育本身是使被教育者全身心获得完整、和谐发展的艺术传播过程”,重在引导受众的欣赏和接受,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思想;并鼓励受众参与真、善、美的审美体验和社会实践。当艺术传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之时,审美期待更成为艺术接受的重要内容。艺术传播的审美价值,作品包含的形象美、情韵美、形式美应该受到尊重和提倡。此外,艺术传播也具备教化与认知的功能。优秀的作品饱含着艺术家对社会、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与理解,是将感性的情感体验与理性的社会思考相结合的产物。
三、艺术传播效果追求以“动”至“静”的升华
效果是人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首先在狭义上,它指“具有宣传或说服目的的传播行为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通常意指传播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的传播者的意图”。课堂教学过程是以传递专业或其他信息为目的的传播活动,当这些信息被学生接收、消化之后可以转换为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能力。态度的改变和行为能力的提升幅度正是教学效果的反映。其次在广义上,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影响和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现在的还是潜在的。”课堂教学虽然并不具备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功能,但是其产生的各种结果和影响也具有长期性、潜在性等多种特点。上述两种对“传播效果”的界定帮助我们从“对个人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和对“社会效果产生的宏观过程”两方面理解传播效果。课堂主要教学针对的是个体的信息接受情况,但不能否认其影响的潜移默化和长久性。课堂教学是行为目的明确的传播活动,其过程追求学生认知能力、行为能力提升的最大化。
艺术课程的文本是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着内在的韵律与节奏,但是在形式的“动”之下,艺术追求着审美境界的不断升华,精神境界的和谐宁静。
由于文本的特殊性,艺术信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艺术信息的形式是“服务于信息内容的各种表现手段的总和。”比如,舞蹈艺术传递出生命韵律之美,绘画艺术注重色彩线条之美,影视艺术突出视听和谐之美。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为解析文本,“使传递出去的信息受到关注、留下记忆,甚至影响、改变传播受者的态度,收到自己预期的思想、文化、美学、娱乐方面的效果。”
艺术传播不是简单的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它体现出更强的个性差异。与“勾三股四弦五”的定理不同,艺术传播不是强行记忆、不是硬性灌输,而是讲求受者的反馈回应,注重个体的内心感受与体验。因此,艺术传播是作用于人的心理机制的。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传播活动的作用点是受传者的心理系统。特别是对于艺术信息的传递更是如此,当学生用眼睛看图象色彩、用耳朵听声音节奏时,这些具有强烈表征信息的符号通过心理系统被转化成相应的神经兴奋,使学生能够注意、记忆、想象,产生思维、情感、兴趣,并最终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能力、意志。如果这些变化以及由此变化带来的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与教师的预期一致,就产生了“正效果”。当学生的记忆、理解、想象使得他们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播的信息产生了更高的知晓度、理解度、赞同度时,传播活动就能够对学生的意志、价值层面产生影响。
四、如何提升艺术传播的课堂效果
第一, 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传播效果。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由来已久,相关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后人正确认识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传播活动。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传递者,教师站在讲台上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其效果并不是“魔弹论”的“一应倒地”,也不是“效果等于态度转变”的迷思。而是基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纯从某一方面着手对于效果的提升收效甚微,注重传者、受者、传播过程等多方因素的改进才会获得明显的效果提升。
第二, 选择经典艺术文本。“传播来源与传播效果关系密切”。权威的信息来源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信任度,其传播效果更好。但是每个人对作品都有不同的解读,可以说艺术作品见仁见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美的认知、感悟?名家名作是最佳选择,经典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通常要比普通文本更大,其权威效应、知名度、甚至作者的个人魅力都有助于帮助教师建立较高的信任度。
第三, 克服“知沟”现象的不平衡。“知沟”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知识汲取的速度和效果。由于接受更好的教育、掌握更多的媒体资源,在社会体系中社会地位高或者接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与较低者之间产生“知识沟”。我国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教学条件等多种原因,进入大学前并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艺术,特别是高雅艺术。但是高校学生生源广泛,学校里也不乏从小学习艺术的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学生艺术基础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各取所需,如何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就需要教师在发布信息前对信息的选择,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对信息的传递进行取舍与平衡。
结语
艺术教育只是艺术传播的一个途径,课堂教学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重在对心灵的陶冶和审美的升华。艺术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润物细无声的、是长期累积的,更多的美蕴含于生活中。艺术不仅仅是跳动的音符、闪亮的色彩,艺术传播的精髓在于“动”的形式之中体悟出的“静”的境界和深沉博大。
参考文献
[1]尤西林.艺术传播的现代性机制及界限[J].西北美术,2014(10):5.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85.
[3]宋建林.艺术传播功能的复合系统[J].艺术学研究,2010(6):215.
[4]曾耀农,刘婷.论艺术传播的效果[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5]夏宁博. 作为一种艺术传播方式的艺术批评[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96.
[6]李龙生,费利君. 论艺术传播的特点与界限[J].艺术教育,2008(7): 7.
[7]张鑫. 大众传播研究效果新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3(1):189.
[8]王光荣、梁敏学.传播效果研究与学习理论关系之解读[J]. 华东师范大学,2012(9): 67.
[9]鲁曙明主编.传播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31.
[10]林之达,郭晴.论传播效果的层级性[J]. 成都大学学报,2004(10):15.
[11]章旭清. 媒介资本轨道中的艺术传播危机[J]. 新闻界,2009(6):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