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教学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应当在课堂教学、课文讲读、第二课堂、作文训练中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编写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各级各类汉语教材,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汉语教学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非常稀缺而又宝贵的人才资源,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对提高民族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起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汉语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言本身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一方面充当着人们日常的交际工具,另一方面语言也是个体思想、文化、情感、态度的主要载体。正因如此,我们不管学习哪种类型的语言,其中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学生思想、情感、道德、精神以及品格的培养和塑造。除此之外,语言作为一种非常关键的教育工具,对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及其他认同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在传授汉语语言的本体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善于合理地运用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积极地捕捉和放大其价值,适时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汉语的学习并非只是简单的无精神内涵的字码符号的学习,汉语中的每一个字、词,所组成的每一句话,其中都蕴含着话语组织者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汉语教材的每一个段落、篇章中,都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自然、人文、经济、历史等多种内容,这些都为汉语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汉语教学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要求教师在进行词语的讲授过程中应当善于发现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并承载着深刻思想教育意义的词汇,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上来。举例来说,教师在教授“象征”一词时,应当主动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什么能够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万里长城是什么的象征?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出:“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象征伟大的祖国,国旗上的四颗小五角星围绕着一颗大五角星象征着56个民族人民紧紧地围绕在党的周围,从而构建起了一个团结一心、和谐共处的中华大家庭”;“长城象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汗水和力量的象征”。也可以提问学生“和平的象征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白鸽象征着和平,我们应当爱好和平”。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良好的爱国主义以及民族团结的洗礼。
(二)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课文是学生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举例来说,新疆地区使用的《新编基础汉语》教材,其中就提供了很多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文。举例来说,《我们伟大的祖国》中讲述了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丰饶物产,热情地歌颂了勤劳善良的中华儿女如何在这片神奇的国土上创造了光辉的建设业绩,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洋溢着对祖国浓烈的自豪感和热爱。《汉语和汉族人民的现代生活》中首先对汉语做了基本的介绍,然后描写了汉族人民现代化的生活,字里行间都显示出汉族人民生活的幸福和富裕。《汉民族的文化心理——讲和谐》中则讲述了我国“和为贵”的这一古老传统文化,彰显了这一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之根对于我国人民思想及民族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他如《万里长城》、《我是中国维吾尔人》以及《团结——各族人民的生命》等,都蕴含着极为真挚而强烈的民族情感,是绝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非常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教师在课文讲解的同时,应当根据适时的点评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将自己的思想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这种思想教育形式显然要比单纯的说教或者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刻意要求更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以及实际应用中更加深刻地感知汉语的魅力,并领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举例来说,学校可以组织 “我们爱好和平”“多民族和谐相处”专题汉语演讲比赛,积极开展 “爱国主义” “民族团结”的专题汉语讨论会,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多民族的国家现实及多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也可以积极组织民汉学生举行“一帮一”学习对策,以便让他们在互相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熟悉和了解彼此的文化,增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可度;开展专题纪念活动,比如在 “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以及“七·一”党的生日,包括其他春节、元旦、中秋等特殊的节日里,组织学生举办汉文墙报展览,或者组织汉语诗歌朗诵会、作文展等,营造一种浓厚的节日范围,让学生重温历史,不忘国耻。
除此之外,根据语文学习情况,选择名人来举办专题讨论会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历代文化名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如:屈原殉国,但始终不改爱国之志;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终不改忠义之心;司马迁发愤著书,最终成就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绝唱;文天祥虽然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中仍然不改对国家的一片丹青之心;陆游所具有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情怀。他们身上所展现的重义轻利以及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在民族危难的时候仍然不改其信仰,对国家矢志不渝,这些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都会给他们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强烈地激荡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帮助其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标。
总之,通过这种类型多样、新颖有趣、教育意义突出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不断提高汉语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项目,也是学生真实表达自我感情的一个主要平台。教师无论是在命题指导、评语还是在讲评过程中,均可以适时地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举例来说,教师可以提出《道德的力量》《我爱我的祖国》《和谐社会建设》等作文题目,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导之以行,从而让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自己的社会认识能力。除此之外,写作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利用读书笔记、周记以及影评等多种策略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从而将作文训练和思想认识进行紧密结合,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五)编写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各级各类汉语教材
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材依然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以新疆地区为例,该地各高校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并非是自编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所编撰的专门针对留学生汉语教学的教材,因而对于新疆学生来说必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举例来说,在《汉语阅读教程》中,对于 “中国语言”的概念界定是汉语,是“共同的,同一的文字”(即汉字)。这种解释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自然是准确的,然而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却明显存在不当之处,不少学生对此提出质疑,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民族之外,还包括维吾尔族、回族、高山族等多种民族,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汉语的语言。类似于这种问题,除了会影响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认同外,部分情况下还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逆反心理。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教学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课文讲读、第二课堂、作文训练中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编写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各级各类汉语教材,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们认清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均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中,各民族都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语
参考文献
[1]马木提江.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S1).
[2]张作芝.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王永强,李铁莉.解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几个突出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4]顾祥红.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J].中国民族,2010(07).
[5]谢玲.发达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01).
【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重点项目;课题名称:论汉语教学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课题编号:Cx2015Sz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