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秒杀”“山寨”两个词的流行、泛化动因及语用影响,客观分析网络流行体在社会生活中对汉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期为研究其他网络热词的词义扩展、认知互动、后期泛化问题及其良性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热词 秒杀 山寨 词义 语义泛化
一、网络热词“秒杀”“山寨”的词源生成
(一) 网络热词“秒杀”的词源及生成
“秒杀”是新词,最早出现在一款网络游戏里,即“金庸武侠转ONLINE”(简称“网金”),该词语是由游戏中打斗招式的特别计算方式命名出来的。现在已被收录到《现代汉语大词典》,词典里对“秒杀”一词的注解是:2008年网络新词,网络游戏中的名词。其意是指游戏玩家在游戏里与怪物打斗或玩家PK时,游戏一方过于强大,另一方与其遭遇时没有一丝还手的余地,即被对方迅速杀死。该流行语因为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双方PK的场景或胜利方的极端优势而被热捧,后来泛指生活中人们互相之间的竞争中迅速获胜,目前该词已实化为动词。[1]
“秒杀”的生成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整合过程。行为动作本身包含一定的方向性及时间性,这使得动作常常与时间相连接,因此我们在心理上能将时间概念(秒)和动作概念(杀)两个输入空间进行类比,形成瞬间格杀的认知整合意义,这种意义生成于网游,浮现了游戏角色格斗的瞬间结果。“秒杀”的成词来自词语“X杀”词模影响,在汉语历史中“X杀”是一个具有高度能产性的词模形式,《汉语大词典》收录双音节词“杀X”仅57个,而收录“X杀”多达239个,如拼杀、刺杀、劫杀、射杀、鞭杀等。“X杀”被频繁用作表示“以某种方式杀死”的词义。
(二) 网络热词“山寨”的词源及生成
“山寨”一词古已有之,并非新造词。“山寨”的本意是某种建筑物的形态,《现代汉语大词典》(修订第二版)给“山寨”的词义解释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外围构筑有栅栏或围墙等作为防守工事的山区村庄。如:《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三》:“辛丑,西川前锋将王宗播攻之,不克,退保山寨。”(2)旧社会“绿林好汉”盘据山中的营寨。如《水浒传》第五一回:“吴学究道:‘山寨里头领多多致意,今番教吴用和雷都头特来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3)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例如浙江桐庐畲乡山寨、广西三江侗族山寨等,有时也泛指山村。(4)指贫穷落后的地方,或穷人们住的地方。
网络流行语“山寨”据称源于粤港地区,广东话里的“山寨”就是指生产厂家躲避政府管理而仿冒或伪造其他厂家的商品,古时绿林好汉和占领的山寨不受政府管辖,于是人们把盗版、仿造其他厂家产品的现象和武侠小说里盘据山中营寨的“绿林好汉”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了“山寨”的新义项,特指某些创业人通过小作坊起步开始原始积累,接着借助模仿快速发展并造成一定影响的民间产业现象,其主要发展特点就是仿造、快速和平民化。例如:因为“山寨厂家”都是非法作坊,不时会被查封[3]。因此“偏辟、隐蔽、不便监管”等特征就成为了“山寨”的代名词。
二、网络热词“秒杀”“山寨”流行中的语义泛化
(一)网络热词 “秒杀”在流行中的语义泛化
1.“秒杀”一词在2009年的夏天被淘宝网炒到了极热,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网络商品的竞拍中。主要是指为了满足顾客的猎奇心理,在交易中又融入了竞技因素,以使购买者获取购物胜利快感体验的促销活动。商品领域也存在激烈竞争,所以在商品宣传中也常常使用“秒杀”来进行产品评鉴。
2.在足球或篮球比赛中,也经常会出现“秒杀”对手的现象。球类竞技比赛中出现的“秒杀”,就是本场的最后关键时刻得分以打破比分或锁定胜局,不给别人留时间。如:球员保罗皮尔斯在2006年12月9日便已拥有6次“秒杀”,在NBA比赛中是单场“秒杀”次数最高的球员,至今仍是NBA“秒杀”记录的垄断者。该例句中“秒杀”意指球类比赛中最后时刻的得分,虽然“秒杀”对象是对方球队,但其中的“秒杀”侧重的是最后时刻得分以锁定胜局,应用于对体育赛事的说明,并非侧重网游中血腥残杀对方,有“命中”的含义。
3.同等比较或竞争对象的淡化使得“秒杀”能够不断运用到其他领域。词义泛化后的“秒杀”还常常出现于人们的心理感受表达中,这时“秒杀”的语用领域从具体转向抽象,并高度泛化,除了被某人某物吸引震撼外,也可主动秒杀他物。如:感性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毫无征兆地就这样被爱情秒杀。
(二) 网络热词“山寨”在流行语中的语义泛化
1. “山寨”概念的兴起与流行,因手机小作坊而起。起初市场上流行的作坊手机被称作黑手机或高仿手机,随后被冠以“山寨”之名。“山寨手机”就是专门指那些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外形和功能通常模仿一些知名品牌的热门产品。因其价格低、功能多、外形靓,甚至不排除一些山寨手机质量也还不错,所以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山寨”一词由此兴起。
而上口的山寨手机广告,如:有钱没文化,请用诺基亚;谁想发神经,赶快买三星;要想有人爱,必须用山寨,等等,自嘲的“屌丝”语言,包含着众多年轻人对“山寨”手机精神内核的一种赞赏,即突破成规、敢于挑战现状的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这些在马路上流传的俚语式广告语,在无形中增加了“山寨”一词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助推了“山寨”一词的语义泛化。
2.由于“山寨”一词作为流行语在社会生活中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热度,“山寨”一词的语义也必然开始转移扩大,不再仅仅用来修饰那些盗版或仿造的手机产品,也逐步扩展用来指假冒的其他产品。“山寨”的语义外延逐步扩展到各种商品,如“山寨的MP3”“山寨的玩具”,甚至还有“山寨的药品”等等。山寨产品就用来指仿制假冒产品,从此“山寨”与“正规”“正版”“主流”“官方”等相对立。
3. “山寨”一词不断演化,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不经意间,“山寨”由经济领域引申至文化领域,如“山寨电影”“山寨春晚”等相继风行,使“山寨”一夜间似乎成了文化的代名词。“山寨”语义不断泛化,已由原来单一的专指扩展为至少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对工业产品的仿制和电子产品的盗版:其次是指基于挑战、敢于突破常规、无所畏惧的流氓精神;第三指的是戏仿、反讽中的文化颠覆。这三个方面的含义组成了“山寨精神”,折射出新时代下大众的社会心理、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和新的建构等。
“秒杀”“山寨”等网络热词新义的产生主要是其旧词使用范围的扩大,通过网络成为流行语,网络是新词语滋生发展的温床[4],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大众的心理上看,网络热词的兴起与泛化也可以说是大众社会思潮的一场解构运动,是民众获得话语权之后的一种社会解构运动,从汉语言发展的角度上讲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 季嘉瑞.网络流行词语“秒杀”的语义泛化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24-25.
[2] 孙洪伟.所谓山寨、山寨产品、山寨文化及其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68-70.
[3] 大洋网. “山寨厂”被封广州电脑配件涨价一成[EB/OL].http://www.shanzhaiji.cn/opinion/20080909/4699.html,2013-05-16.
[4] 刘艳.网络热词的文本与概念化传播——2009-2011网络热词解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