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初美国经历战争后经济得到繁荣发展,由于受到欲望的诱惑,人们逐渐抛弃传统价值观,将对财富的追求与占有作为唯一生活准则。尤金·奥尼尔创作了《榆树下的欲望》,主要描写普通人受到财富、土地的诱惑而遭遇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 悲剧冲突 分析
引言
《榆树下的欲望》是著名作家尤金·奥尼尔在1913年至1924年这一创作早期的最后一部著作,享有“美国第一部希腊式悲剧”的荣誉。[1]该剧中充满冲突,事情发生时间为1850年,凯博特是一个农庄的主人,他拥有一个新英格兰农场,其家人为抢占农庄及财产,产生了各种矛盾与冲突,最后导致家庭悲剧的发生。该剧中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利益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等。
一、《榆树下的欲望》悲剧根源
(一)来自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经济上获得极大繁荣。然而,正是受到这种繁荣的影响,物质文明以及科学技术才获得极大发展,并且在极大程度上摧毁了人们的信仰以及传统观念,人们开始疯狂追求物质,但是精神上却出现了极大空虚,致使他们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由此导致了当时社会所推崇和倡导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等价值观逐步沦丧,这是《榆》悲剧的社会根源。
(二)来自个人
凯博特被认为是最难忘的角色,是《榆》中所有相关人物悲剧的主导。凯博特处于当下社会物欲横流的形势下,仿佛难以融入人群中。他对当时盛行的主流思想不管不顾,同时对于当时所充斥的信仰危机以及道德沦陷感到十分痛心。他认为他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拜金社会中找寻生活真义,同时对自身信仰进行恪守,绝不动摇。剧中体现出了他的毅力与能力,有人认为他是守财奴,但他坚守农庄并非只为财富,他更多的是为实现生命价值,故而农庄是他的精神乐园。然而,他的物质欲望虽然得到了满足,道德上却没有受到约束,形成了狭隘、自私与偏执的性格。凯博特的极端贪婪是导致他整个家庭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冲突
(一)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1.人自身存在的冲突
(1)凯博特。弗洛姆认为若一个人存在剥削取向,则他会与周边的人维持一种亲密关系,因为可以从他们那里肆意获取自身所需;而若一个人存在囤积取向,则会与周边人保持疏远,因为他认为只要与外界存在亲密关系都会威胁到自身的安全体系。[2]凯博特却兼具上述两种取向。彼得与西蒙称呼他为“老守财奴”与“老吸血鬼”,正符合其性格特征。一方面,对妻儿不断进行奴役与压迫,凸显出其剥削取向;另一方面,他与邻居关系不好,与亲人关系淡漠疏离,凸显出其囤积取向。这导致其性格极为矛盾,且具有不可调和性。
(2)伊本。伊本自身存在的冲突主要是从物质占有与肉体情欲这两方面体现出来的。开始他将父亲新娶的妻子艾碧当做仇人,对其保持强烈的警惕心理,怕她占有财产继承权。伊本内心对温暖、爱情极为渴望,但是这种渴望抵不过对物质、金钱的占有欲,故而为了财产他极力压制内心情欲,即使对艾碧已经产生爱慕之情却还是会羞辱她,认为她是父亲买的。后来,他为自己找到一个理由,认为对艾碧的占有是对父亲的报复,可以为被父亲杀死的母亲报仇,这样他心理逐渐平衡。伊本心理的矛盾冲突也暂时缓和。然而由于占有财富的念头已经在他脑中根深蒂固,这就意味着伊本与艾碧之间的关系存在不稳定性,以致于艾碧怀孕后他认为是自己被利用了,艾碧只是借自己生子而抢夺继承权,最终致使悲剧发生。而在故事临近结尾时伊本才意识到自己是真情实意地爱着艾碧,愿意与她共同承担责任,此时伊本心中的冲突才真正消失,灵魂也获得升华。
2.家庭成员间的冲突
(1)夫妻间的冲突。凯博特由于受到物质主义的荼毒,使他对自己的三任妻子没有丝毫感情。对于第一任与第二任妻子,他总是不停歇地逼迫她们在农场干活,就像对待牲口一样,直到她们劳累至死。而新任妻子艾碧同样是劳动工具,同时也是繁衍后代的工具,他对艾碧心存期待,希望能生下儿子以获得财产继承权。剧中他与艾碧有过几次交谈,抱怨自己得不到妻子的理解。而艾碧与凯博特的结合只是出于对金钱的追求,想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同时她也渴望有一个家。夫妻双方由于都追求物质,故而丈夫难以爱惜、关心妻子,妻子也无法敬重、理解丈夫,最终无法逃脱悲剧命运。
(2)父子间的冲突
凯博特过分注重金钱,他逐渐形成冷漠、偏执的性格,将妻子作为牲畜般使唤,将儿子也作为劳动工具。在整部《榆》剧中,读者丝毫感受不到父子情,且父子之间存在异常激烈的矛盾冲突。第一任妻子之子西蒙在与彼得交谈时,为尽早获取财产说出“他很快就会上西天”的话,期盼父亲早死;而第二任妻子之子伊本则更加怨恨、厌恶父亲,在听到彼得与西蒙的话后竟也表示赞同,也说出了“我但愿他早死”的话语。因为伊本认为农庄是属于母亲的,是父亲虐待母亲导致其死亡后夺取过去的。后来,西蒙、彼得在去加利福尼亚之前,对父亲进行辱骂,而凯博特也予以恶毒地回击。父子间的冲突主要是源于对财产的追求与占有,故而导致伦理悲剧。
(3)兄弟间的冲突
剧中共有三兄弟,西蒙、彼得、伊本,同父异母,但是由于对财产的争夺故而矛盾重重。西蒙与彼得是亲兄弟,他们经常嘲笑伊本像父亲,同样是冷酷、不可理喻的性格,而伊本也十分仇视这两个哥哥。兄弟间的冲突随着西蒙、彼得去加利福尼亚淘金而结束。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冲突理论,他认为冲突双方和解的原因是双方同归于尽或者一方退让,剧中三兄弟的冲突似乎是因为西蒙、彼得离开农场而得到和解,然而奥尼尔所要阐述的悲剧却是兄弟间早已丢失了情义。
(二)利益冲突
《榆》剧的全文是以对财产继承权的争夺为主线展开的。伊本是凯博特的小儿子,是合法继承人;艾碧则是艾伯特新娶的妻子,若是顺利生下儿子也能够获得继承权。出于对继承权的觊觎,伊本与艾碧从一见面就属于敌对方,均将对方视为自己获得继承权的最大阻碍,但是由于凯博特,故而二者只能私下争夺。奥尼尔为充分表达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采用 “内隐式冲突”表达方式,即人们在表达冲突时不再体现于语言与肢体的碰撞,而是主要体现在情感、思想上的对抗。矛盾虽然时刻存在,但是其表达方式却是含蓄与内敛的,以调动读者内心情感并使剧情发展更加吸引人心。而在与西蒙、彼得交谈时,伊本已经强烈地表现出对财产继承权的渴望,而艾碧同样垂涎于继承权,自她走进农庄便决定要获得所有一切:“我得去瞧瞧我的房子。”[3]读者既看到了艾碧言行的不一致,也感受到了二者间的利益冲突。而伊本与西蒙、彼得间也存在利益冲突,故而时常争吵。可见,利益冲突也是《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主要冲突,导致了剧中所有人物的悲惨命运。
结语
《榆树下的欲望》是对凯博特一家由于对财产继承权的争夺而开展的复仇与产生冲突的描写。尤金·奥尼尔通过使用“内隐式冲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人类所拥有的情欲与物欲,就连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强大的财产诱惑下亦可被异化,这是《榆》剧最吸引人且最深刻之处,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潇桦.《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启示作用[J].时代文学,2012(07):135.
[2]邵锦娣.从《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看奥尼尔的悲剧意识[J].求是学刊,1990(06):75.
[3]韩传喜.欲望之渊·残酷之美·温暖之光——论《榆树下的欲望》之经典意义与美学意蕴[J].戏剧文学,2008(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