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12期 ID: 421452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和途径

◇ 许俊芳

  摘要:古今字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它是汉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汉语有密切关系,属于一词多形现象。古今字的情况十分复杂,本文主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途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假借和引申,产生的途径有增加形符、改换形符、增加声符等。
  关键词:古今字 假借 引申
  引言
  古今字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内有《古今字》一卷,然而由于该书失传,未能详其实。古今注释中,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东汉郑玄,《礼记·曲礼下》:“曰:‘于一人’。”郑笺:“《觐礼》曰‘伯父实来,余一嘉之。’‘余’‘予’古今字。”[1]
  古今字是汉字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语有密切关系。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在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所记录的是一个词。词是语言中最活跃、对社会最敏感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原有的词会引申出新的词义,新的词也会不断产生。开始的时候,新的词义或新的词,往往由原来的字兼任。随后,为了区别新旧词义或新旧词,同时也是为了减轻原有汉字的负担,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原字和新字就成为古今字的关系,他们不是历史同一时代的产物。
  一、古今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假借和引申
  (一)假借
  1.古字因假借而产生新义,本字被假借义所夺,因而另造今字以表示本义。例如:
  莫——暮 “莫”的本义是黄昏。《诗经·小雅·小明》:“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后来,“莫”字假借义为否定代词。《国语·周语》:“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为了便于区别,为本义另造新字“暮”来表示黄昏。[2]
  2.古字因假借而产生新义,又孳乳出表示假借义的今字,古字继续表示本义。例如:
  戚——慼 “戚”的本义是兵器,形状像大斧,假借义为悲哀。《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这个意义后来被写成“慼”,以区别古字“戚”。
  (二)引申
  1.古字因引申而产生新义,本字被引申义所夺,因而另造新字表示本义。例如:
  益——溢“益”的本义为水漫出来,引申义为增加。《周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又引申为利益,《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后来,古字专表引申义“利益”,另造新字“溢”表示本义“水漫出来”。
  2.古字因引申而产生新义,又孳乳出表示引申义的今字。例如:
  说——悦 “说”本义是说明、解释,引申义为高兴、喜悦。 《吕氏春秋·孟夏纪》:“还,乃行赏,封侯,庆赐,无不欢说。”这个意义后来写成“悦”。
  二、古今字产生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形符
  为了明确字义,在已有的古字上增加形符,新造今字。已有的古字和加注形符的字是古今字。这类古今字,从形体上看都是形声字。例如:
  昏——婚 “昏”的本义是黄昏。《说文解字》:“昏,日冥也。”古人的婚礼都在黄昏时举行,因此称结婚为“昏”。《仪礼·士婚礼》目录郑玄注:“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先秦古籍,结婚的“婚”,一般都写作“昏”。《说文解字》虽收有“婚”字,解释为“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这个解释中也可看出,“婚”是从“昏”加“女”旁引申发展而来的。
  (二)改换形符
  利用古字的声符,改换古字的形符,另造一个今字。古字和今字在意义和形体上前后一脉相承。例如:
  增——赠 《说文解字》:“增,益也。”《广雅·释诂二》:“增,加也。”《说文解字》:“赠,玩好相送也。”“玩好相送”,即有使人增益玩好之物的意思。《说文系传》:“臣锴曰:赠,增也。既辞,又以此赠益之也。”又《说文解字》:“賸,物相增加也。……一曰送也。”《玉篇》:“賸,相赠也。”据此可知,“赠”“增”义近,先有“增”字,后有“赠”字。[3]
  (三)增加声符
  在已有的表意字上增加声符,加注音符的形式通行之后,原来的表意字通常就废弃了。但也有二者分化成两个字的情况。这样原来的表意字和分化出的字是古今字关系。例如:“晶”和“星”。
  有些是把表意字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如:当监牢讲的“圄”本作“圉”,是一个表意字,后来“幸”旁换成“吾”旁。[4]
  (四)音转
  两字音同或音近,一开始偶尔借用,后来人们习惯了 ,借用字剥夺了原字的意义,原字与借字由于音转而形成古今字。如:
  泉——钱 《说文解字》:“泉,水原也。像水流出成川形。”这是“泉”的本义,泉指当时的货币,取“泉”的“流布”引申义,段玉裁注:“变泉言钱者,周曰泉,秦曰钱,在周秦为古今字也。”《说文解字》:“錢,铫也,古者田器。”“钱”本义是一种农具。今天仍用“钱”表示流通的货币,“泉”表示货币的意义已经消亡。在上古泉钱均属从母元部,音同而转。[6]
  (五)异体字
  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一组字。但是有些异体字出现的时间有先后,处于不同时代,这些异体字也是古今字产生的一个途径。例如:
  “辠”和“罪”,秦始皇因“辠”似“皇”而改用“罪”。在古书中,这两个字通用,是异体字。《汉书·晁错传》:“故辠大者罚重,辠轻者罚轻,如此民虽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罪罚之至自取之也。”前面用“辠”,后面用“罪”,意思完全一样,由于出现的时间不同,也是古今字。又如“犇”见于《玉篇》,本义是牛惊,后成了“奔”的古字,“古书字一般用“奔”,间或用“犇”。其他如“艸” “草” “竝” “並”等,都是先后产生的异体字,这些也是古今字。
  (六)借字通行,本字废弃
  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有些字借形体完全不同的字来代替,用习惯了,就写作代字,原字与借字形成古今字。例如:
  伯——霸 《汉书·项籍传》:“政由羽出,号为‘霸王’”,“霸”作“伯”。在古书中有时写“伯”,人们用习惯了后来写作“霸”。“霸 ”的本义是指月亮不大,放出光明,借用的多了,它成了本字。“伯”、 “霸”出现时间不同,是古今字。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它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而发展。文字的变化必须适应既有的文字体系,字与字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产生着一种力量去调节各种改变,使文字系统能够实现新的协调。古今字的情况十分复杂,它是古代文献典籍中一种常用的语言文字现象,正确理解古今字,认识古今字对阅读古书非常重要。我们站在现代的语言文字学的高度,对历史上的古今字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参考文献
  [1]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62.
  [2] [3]洪成玉.古今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满芳.古今字漫谈[J].时代文学,2006.
  [6]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80.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