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讽刺是钱钟书小说的最大特色之一。在《围城》中,作者用犀利的语言针砭时弊,用戏谑的笔法描绘人间百态,用灵活的比喻调侃芸芸众生,把幽默讽刺艺术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从《围城》中,我们可以一探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
关键词:《围城》 幽默讽刺艺术
引言
《围城》出版后,曾经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先后被翻译成十几国语言推向国外。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再次掀起一股热潮,同时成立了“钱学”,专门研究钱钟书的作品以及其文学艺术特点。
《围城》之所以可以形成如此巨大的影响,除了其深刻的主题和思想以及成功的人物塑造和冲突设置外,还因为该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就是幽默讽刺艺术。小说的语言幽默诙谐,讽刺深刻犀利,似乎任何事物在钱钟书笔下都能成为可笑之事,让读者捧腹大笑的同时又引起读者更深刻的思考。本文就通过《围城》来研究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一、对人物描写的讽刺作用
(一)描述人物背景针砭时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的留学背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国文是国货土产,需要外国招牌才能维持其地位”,“就连方鸿渐这个学国文的人竟然也去国外留学”。然后对他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也做了叙述:“在国外呆了四年,换了三所大学”,“随便地听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结果在临近毕业时无法向家里交差,就“在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学期,从一个爱尔兰的骗子手中买一张假的博士文凭回国”。然后作者又别出心裁地安排了另一个情节,方鸿渐的丈人得知其将要回国,在《沪报》上刊登大幅广告,其中极尽吹捧之能事。报社的两位记者还特地来迎接这位著名归国学者并且拍了照,县中的校长又邀请方鸿渐为学生做演讲。方鸿渐在回国后遇到的各种礼遇和他在国外游手好闲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出国留学热以及留学生在国外不学无术的生活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就像作者在书中描述的:“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国留学和前清科举功名一样”,当时中国各个阶层都热衷出国留学,但是完全不顾留学的成效和收获,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虚伪和崇洋媚外的一面。
(二)描绘人物外貌展示人物性格
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时,抓住人物主要外貌特征,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的运用,诙谐幽默地暗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小说中很多人物的形象都带有特殊的意义。比如作者在描写陆子潇时写道:“头发又油又光,深恐为帽子埋没”,“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来笔直向下的趋势,被人迎面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只能向两旁横溢。”这几句简单的描写,抓住了陆子潇头发和鼻子的特点,并且用比喻和联想的手法加以夸张,把原来静止的五官表现得生动而立体,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立场鲜明地讽刺了陆子潇这个外貌和心灵都很丑陋的文人。
又比如作者对汪处厚形象的描写,“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胡子都生的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能飘然而袅”,“于是剃去两缕,只剩下中间一搓”。作者用惟妙惟肖的描述,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滑稽迂腐的人物形象,这样戏谑的描写主要讽刺了汪处厚的狡诈与虚伪,同时写出他利欲熏心的特点。
二、语言表达的讽刺效果
(一)混用语言感情色彩明褒实贬
在《围城》中,作者多次打破语言的一般意义和感情色彩,形成用词和语境之间的矛盾感,以此来表达作者对事物嘲讽的态度。比如小说中写一群中国留学生在船上打牌:“麻将当然是国技,又听说在美国流行”,“打牌不但有故乡风味,而且可以适应世界潮流”。打麻将本来是一种休闲消遣的游戏,但是作者却用“国技”来描述,并且用“流行”“世界潮流”这样的褒义词来修饰,看似褒义,实是贬义。立场鲜明地讽刺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口头上爱国,声称去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实际上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生活作风。作者就是用这种看似不协调的语言修辞,轻松诙谐的行文,把辛辣的讽刺暗含在幽默的叙述中。
(二)使用谐音达到讽刺效果
作者在人物名字的选择上,多次使用谐音的手法,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比如李梅婷教授向来自命不凡,将其名片上的名字翻译成professor May Din Lea,名字的三个单词的意思实际上是五月、吵闹、草地。另外,作者还借用赵辛楣的思想,“赵辛楣狠命用牙齿咬着嘴唇,因为她想着mating和梅婷也是同音,因而更有意义”,把梅婷联想为英文单词mating,该单词实际是交配的意思,暗示了李梅婷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让读者会心一笑,起到了特别的讽刺效果。
(三)极具幽默感的反讽语言
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反讽语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讽刺风格。比如在描述鲍小姐在船上卖弄风骚时写道:“那些男学生背着鲍小姐管她叫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铺才会把许多颜色的肉公开来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而鲍小姐又不是真的赤裸裸了,所以又改为“局部真理”。这些都是经典的《围城》式的反讽,其中包含着尖锐的讽刺意味。真理本是严肃认真的,而在这里作者却用来和风骚的女性联系在一起,产生了特有的喜剧效果,也能让读者领会到作者对该现象的讽刺和戏谑。
三、比喻手法的讽刺特点
(一)新颖离奇让人眼前一亮
钱钟书先生善用比喻,在《围城》中大量使用了各种新颖离奇的比喻,经常把两种差别很大,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看了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在描写方鸿渐临近毕业时,受到家庭的压力让他意识到毕业文凭的重要性,“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这里作者把文凭比作是夏娃亚当下身的树叶,讽刺了方鸿渐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留学经历,同时也对当时社会只看重文凭不看重真才实学的风气进行了深刻地批判。
又比如在方鸿渐回到家乡以后,县中学的校长邀请他给学生做演讲,在演讲中大谈中国社会中的鸦片和梅毒,使得做记录的女生只能“涨红着脸停笔不写”,仿佛“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了贞操”,这里作者把听到污秽的言语比作失了贞操,将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到了一起,产生强烈的反差,增强了讽刺的意味。正如钱钟书自己所说“比喻包含两个相反相成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之间不同之处越多,则相同之处就越有烘托,分的越开则合的越出意外,比喻就越新奇,效果越好”。
(二)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小说整体上呈现一种风趣幽默的氛围,这得益于作者在文中用到了大量的比喻,让人读起来觉得妙趣横生。在方鸿渐在汪处厚家聊天时,讲到他们的女佣人,王太太抱怨说有一次端上来的汤非常淡,用了一个比喻“这不是煮过鸡的汤,只是像鸡在里面洗过一次澡”,这样来调侃女佣人,没有直接说女佣人做菜偷工减料,而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鸡汤很淡,显得非常有趣。又比如作者在描述女孩化妆后的形象时写道:“打扮得脸上赛过雨后的霓虹,三菱镜下的日光和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作者用这种比喻夸张地描绘了女孩的打扮方式,幽默风趣地描述了女孩打扮得过于花哨,简直就像小丑一样,产生了独特的喜剧效果。
(三)辛辣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围城》中的比喻,除了新颖独特、幽默风趣,还辛辣深刻,一针见血,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明白深刻的道理。在书中描写褚慎明见到苏文纨时的表情和状态,“褚大哲学家害馋劳地看着苏大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弹药,险些突破了眼眶”,这里把褚慎明瞪大的眼镜比喻成子弹,表现出了他无赖的样子,将其卑鄙无耻的内心表露无遗,就这一个动作和神态,将其大哲学家的伪装彻底撕下,只剩下真实的丑恶嘴脸。又比如在描述那些所谓上流社会人群的言谈举止,说话时常加几个英文单词,用到了如下的比喻:“只好比牙缝里镶嵌的肉屑,只能表示饭菜吃得好,除此之外毫无用处”。嘲讽了那些崇洋媚外的人的言谈,辛辣地讽刺了他们讲几句英文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心态。
结语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讽刺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开拓和创新,钱钟书先生将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充满哲理的思考及讽刺艺术相融合,将丰富多变的比喻引入了小说,把人物形象刻画和对其性格特点的揭露有机结合,攀登上了另一个讽刺艺术的高峰,这些讽刺艺术和技巧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后来的讽刺小说指引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苏平.浅谈《围城》的讽刺与幽默[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9(4):37-38.
[2]于兵,许小丽.试论《围城》的讽刺手法[J].时代文学,2008(23):69-70.
[3]尹丽云.小说创作中的讽刺艺术——从《围城》中看钱钟书的讽刺技巧[J].飞天,2012(8):18-20.
[4]姜虹宇.浅议《围城》讽刺手法和讽刺艺术[J].青年文学家,2014(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