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12期 ID: 421423

[ 赵雪 文选 ]   

《傲慢与偏见》中语言修辞艺术研究

◇ 赵雪

  摘要:本文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指导下,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言语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反讽修辞艺术的运用使该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发展逆转,对人物刻画更为深刻,反讽修辞艺术的运用成为该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之一,并且也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小说评论是可行的,应该大力实践和推广。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言语行为理论 修辞艺术
  引言
  在西方文学体系中,反讽是欧洲文学的传统。作为英语著名的女作家,简·奥斯汀对反讽修辞的运用更为精湛和成熟。在《傲慢与偏见》中,反讽修辞运用最为明显和突出,特别是在人物的对话中,反讽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渲染作用。反讽是《傲慢与偏见》中最具有特色的修辞方式之一。本文选取《傲慢与偏见》为研究案例,探索小说中人物语言反讽的使用规则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所起的作用,从而让读者深入体会《傲慢与偏见》中语言反讽修辞效果,对以后文学评论理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从宏观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言语行为
  《傲慢与偏见》属于通俗小说的范畴,但随着发展,该小说成功由通俗小说入列为世界名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小说中作者对讽刺艺术的运用,全书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反讽的基调,讲述了一些年轻姑娘找丈夫的故事。通过讽刺艺术,作者抨击了当时社会所特有的怪诞的价值观。这种言语行为在整部小说的叙事、展开和结局中得以贯穿。
  (一)在小说故事叙述上的反讽性
  从19世纪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中,未婚女子需要一个有钱的丈夫;针对故事,不是有钱人急着找老婆,而是班奈特家的女儿们急需要找一个有钱的丈夫。小说的开篇就可以看到作者向读者们所塑造的全书基调——讽刺。班奈特家族看到任何一个有钱的人都着急把女儿嫁给他,而不是因为感情和爱情,从中可以得出作者反讽的内容是什么。作者在小说中所陈述的观点与读者所形成的观点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由此本小说的反讽修辞艺术得以开展。
  (二)在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反讽性
  在小说情节安排上,前几章读者几乎不会想到男女主人公之间会产生相互爱慕的情怀。甚至作者也设置了很多障碍阻碍两个人爱情道路的发展,但是令读者没有想到的是,作者逐步成为促进这段婚姻的牵线人。小说前半部,达西对女主人公十分厌恶,称对伊丽莎白“没有兴趣抬举被其他男士冷落的女性”,这是达西初次舞会见面对伊丽莎白的轻蔑。而伊丽莎白对达西也没有任何好感,认为世界上即使只剩下达西一名男子时,也不会考虑嫁给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小说后半部,彼此厌恶的双方互相坠入爱河,以前让达西讨厌的这个女子令他难以自拔,放任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所带来的差距不理,向对方求婚。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因为讨厌对方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并对其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对方改变以后,伊丽莎白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傲慢和偏见,于是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三、从微观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言语行为
  (一)阐述性的反讽修辞艺术
  阐述性反讽是小说中运用次数最多、最频繁的修辞艺术。反讽性阐述的交流目的是让聆听者接受自己阐述事实的真实性。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我们不妨以班奈特先生与太太的对话为例,班奈特太太问:我亲爱的班奈特,你听说过曼斯菲尔德庄园?你想知道是谁做的吗?班奈特的先生的回答则是:你想跟我说,而我却不知道该不该听呢。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阐述性反讽修辞。就班奈特先生的回答来说,首先他违反了言语表达方式的基本准则,即语言的简洁性原则,也正是通过这一回答,显示了班奈特太太的提问这一语言行为根本没有诚意,实际上在班奈特太太的心中,她早就想将这一好消息赶紧告诉丈夫,让丈夫引领自己去结识这个有钱人,因此,从班奈特先生的回答中我们可出看出班奈特先生领悟了太太的意图,通过这一回答显示了班奈特先生对太太态度的反讽,与班奈特太太一心只想将女儿嫁入豪门的趋炎附势态度相呼应。在这里,作者和班奈特先生的心理反映是一致的,作者刻画了班奈特先生的心理,实际上也借以表达了自己的心理感受。
  (二)指令性的反讽性修辞艺术效果
  指令性的言语指言语表达者的言外之意是欲要听者能根据自己的言语指令去做某件事,只不过在话语表达中用了一种类似于命令的口吻。而指令性的反讽修辞手法则是言语表达者用相反的话语表达相反的真实意图。指令性的反讽性修辞艺术在《傲慢与偏见》里面也是常见的,例如在小说的前几篇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一直持有极大的偏见,认为男主人公十分不讨人喜欢,又总是充满傲慢的神态。因此每次与男主人公达西的对话,伊丽莎白都是“话中带话”,充满挖苦和攻击。在两人参与的一次舞会活动中,伊丽莎白对达西说:“达西先生,我们在谈论舞会的时候,你至少应该对房间大小或者跳舞夫妻评论点什么吧?”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最后一句话明显就是反讽性指令。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跳舞过程中舞者之间应该有密切的交谈,如果出现沉默不语则表现出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采用上述口吻,正是反讽在这个时候达西不应该保持沉默,对他的这种无礼行为表示不满,也正是因为伊丽莎白的上述话语,造成了达西给众人留下了极差的形象。可见在上述例子中,伊丽莎白真正的意图是利用指令性的反讽话语故意让达西出丑、故意捉弄他。可见指令性的反讽修辞给听众一种建议的话语,实际上这种建议是表象,真正暗含的讽刺和捉弄才是说话者的本意,通过这种指令性的反讽性修辞艺术也更能衬托言语表达者的真实心理。
  (三)承诺性反讽修辞艺术效果
  承诺则是言语行为者对将来发生的事情做一个许诺,承诺的首要条件则是言语承诺者有实现承诺的能力和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实现这个承诺,还作出承诺性的言语,那么这种话语就具有反讽性的效果。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班奈特太太为说服丈夫去拜会宾利先生,提出:“你必须去,如果你不去,我们不可能邀请他来。”对此班奈特先生的回答是:“你太过认真了,我保证宾利先生一定很乐意见到你,我教你几句台词,保证他心花怒放地迎娶我们的女儿。”班奈特先生的话语就是一个承诺性的反讽,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允许女子主动拜会新邻居,因此,班奈特太太是根本没有机会去见宾利先生的。但是班奈特先生还让太太捎几句话,明显违背社会风俗。心花怒放主动迎娶他们的女儿是不可能的,所以班奈特先生的承诺是实现不了的,反讽性的效果十分明显。当然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一承诺性的反讽,讽刺班奈特太太一心只想结交有钱单身男人,只想把女儿嫁给他们的心思。
  结语
  《傲慢与偏见》之所以能跻身于世界名著之列,其中在修辞艺术上,作者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将著作撰写的较为完美,对人物语言刻画十分深刻是提升该部作品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视角对小说中的反讽言语行为做了详尽的分析,研究认为将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小说分析和欣赏中是可行的,反讽修辞艺术是推动该部作品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凯.言语行为理论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J].保山师专学报,2014(04):3-5.
  [2]杨琴.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34-35.
  [3]朱小舟.言语行为理论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8):56-57.
  [4]秦岚.试析《傲慢与偏见》的修辞技巧[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4):2-3.
  [5]王琦.《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4(01):24-25.
  [6]吕秋薇.浅析《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J].世纪桥,2009(07):34-35.
  [7]赵虹.析《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的讽刺幽默诗学效果[J].外语教学,2014(02):45-46.
  [8]廉亚健.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特色及其运用[J].电影文学,2014(02):23-24.
  [9]刘红霞.《傲慢与偏见》中运用反讽的特色[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3(02):5-8.

《傲慢与偏见》中语言修辞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