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巧妙运用反讽手法精心雕凿的文学精品,作品中反讽的应用为作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妙趣横生,令读者爱不释手。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傲慢与偏见》中最基本的反讽语言特色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浅出地论证言语行为理论用于分析小说文本的可行性。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傲慢与偏见》 反讽 文本分析
引言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曾被英国文学大师毛姆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该书作者用富有喜剧色彩的笔墨,高超的反讽语言艺术,轻松幽默地讲述了一个婚姻爱情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恋爱婚姻观,以及妇女的痛苦和彷徨。小说作者及小说中各色人物形式多样的反讽艺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这一诠释实际上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能够应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这也使我们对言语行为理论是否能够应用于具体的文学文本分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知道,宏观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作者通过他的作品与读者进行交流时所执行的宏观上的言语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品的主旨,比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反讽作为小说的主题。微观言语行为则是指作品中人物在人物之间的交流中所执行的言语行为,《傲慢与偏见》中各色人物所实施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包括阐述性反讽、指令性反讽、承诺性反讽、表达性反讽,这几类反讽言语行为都能够起到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使整个作品拥有了更深层的意蕴,让人在幽默诙谐的语言中不断深思,对小说的成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内涵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他曾经指出语言的功能并不仅仅是陈述、描写或者说明,还可以用来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伊始就在语言学界引起巨大反响,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一大热门,经过无数学者的质疑和不断论证,言语行为理论最终成为语用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核心理论之一。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反讽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反讽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文学作品中使用较多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言语行为理论中,要使“言”成功地有所“为”,即通过语言成功地实施某一行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条件的人。第二,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第三,说话人必须对自己说出的要去实施的行为抱有诚意,诚意条件是实施任何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必须条件。海佛凯特曾据此提出“对诚意条件的反讽性操作是实施任何反讽性的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
三、《傲慢与偏见》中宏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继承了欧洲文学的反讽传统,在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淋漓尽致地运用反讽手法,为读者讲述青年男女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以一种嘲讽的口吻讲叙了一些年轻姑娘们找丈夫的故事,抨击了当时西方社会中怪诞的价值观念,用反讽手法批判了19世纪初英国中上阶层一味追求金钱和地位的婚姻观。这就是作者通过反讽所执行的主要言语行为,而这种言语行为贯穿在小说的叙述、故事的展开及结局中。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开篇点题,以“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作为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通过反讽点明小说的主题。简·奥斯汀以各式各样的反讽抨击了当时英国中上阶层错误的婚姻观,彰显了这部小说的主旨,为这部小说奠定了反讽的基调。
四、《傲慢与偏见》中微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
我们所说的微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主要是指小说中各色人物所执行的言语行为,也就是人物之间交流中的语言反讽。曾有位学者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对语言反讽进行了具有发展意义的研究。他指出在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这五种基本言语行为中反讽性的言语行为并不是均衡的,反讽这一语言技巧多用于阐述类言语行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白体现了微观上的言语行为理论,反讽是《傲慢与偏见》中最精彩、最具有文学价值的语言艺术手段,在整部小说的人物对白中贯穿始终。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简要分析一下微观上几种基本反讽言语行为。
(一)阐述性反讽
阐述性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对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作出承诺,说话人的意图是使听话人接受他所说的话语中暗含的意思,并相信这些内容的真实性,而运用反讽的说话人是通过赞扬达到批评的目的或通过批评实现赞扬的目的。《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听说有钱的单身汉彬格莱搬到了附近,就敦促丈夫去拜访新邻居。班纳特先生非常厌烦,故意说:“你带着女儿们去就得啦,要不你干脆打发她们自己去……因为你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哪一个都不能胜过你的美貌,你去了,彬格莱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我的好老爷,你太捧我啦……”班纳特先生并非真的认为妻子美貌,只是希望班纳特太太能领会他的言外之意。但是,班纳特太太似乎丝毫没有意识到丈夫对她的嘲笑,反而信以为真,真是令人捧腹。
(二)指令性反讽
指令性言语行为的目的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去做某事,说话人运用指令性反讽来表达与他所说的相反或不同的含义。指令性反讽与阐述性反讽的区别在于目的性不同,阐述性反讽是要听话人听出话外之意,而指令性反讽则相反。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先生故意在太太面前多次提到彬格莱,使太太感到厌烦并迁怒于咳嗽的女儿。但当她得知丈夫已经拜访了彬格莱后,马上非常兴奋地对丈夫说:“你真是个好心肠的人,我的好老爷。”“吉蒂,现在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咳嗽啦。”班纳特先生的回答就是一个典型的指令性反讽。班纳特的这一言语行为并非针对吉蒂,而是对妻子的嘲讽。
(三)承诺性反讽
承诺类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对一个将来的还未发生的行为作出许诺。在这一言语行为中,说话人是行为的执行者,而在指令性反讽中听话人是执行者。承诺类反讽的前提条件是说话人对所承诺的行为有完成的能力,如果当谈话双方都知道说话人没有能力或不可能去实施某一行为时,承诺就蕴含了反讽的含义。班纳特太太想说服丈夫尽快去拜访新来的单身汉邻居,班纳特先生对她说:“你实在过分心思啦。彬格莱先生一定高兴看到你的;我可以写封信给你带去,就说随便他挑中我哪一个女儿,我都心甘情愿地答应他把她娶过去……”这里班纳特先生所说的“写封信给你带去”,正是典型的承诺性反讽言语行为。由于受到当时社会习俗的制约,班纳特太太是不可能去拜会那位新邻居的,班纳特先生的许诺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毫无诚意的口头许诺,其实是对班纳特太太荒谬的婚姻观的挖苦讽刺。
(四)表达性反讽
表达类言语行为指的是说话人对某种客观事态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类言语行为主要有“感谢”“祝贺”“欢迎”“道歉”“哀悼”,说话人的反讽含意需要从语境中来推断,表达性反讽的主要意图是对听话人的行为作出一个贬抑的陈述,以达到反讽的效果。《傲慢与偏见》第三卷中,莉迪亚与不负责任的韦翰私奔了,使全家蒙羞,当两口子以新婚夫妇的身份到班纳特家时,竟然自我感觉良好,没有丝毫不安或羞愧感,尤其是莉迪亚还要请父母和姐妹们去看望她,而伊丽莎白则用感谢来表达她的厌恶,其中的反讽意蕴非常明显。
结语
通过文章中的简要论述,我们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尝试着探讨了《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语言技巧,证明了作者及小说人物的各种形式的反讽都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诠释,也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在理论上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楚乔.《傲慢与偏见》中的话语交际分析[J].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8(34).
[2]胡舒莉.《傲慢与偏见》:全反讽的艺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16).
[3]洪梅.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的运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
[4]姜丽蓉,黄张活.《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语用解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5]龙红莲.论张爱玲小说的反讽叙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