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和奠基人,对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成功塑造了美国文学史上经典的“男孩”形象,同时弘扬了“自由、平等”的进步思想。
关键词:艺术形象 幽默讽刺风格 “男孩”文学
一、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有小说、剧本、散文、诗歌,是一位多产作家,但给他带来世界性声誉、获得“语言大师”殊荣的还是他的小说。马克·吐温生活的年代正处于美国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在西部大开发、工业化革命的时代洪流中,勤劳而又乐观的美国人民,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为了明天的幸福而工作着。在这个过程中,乐观向上,勇于冒险,用诙谐幽默的态度对待困难的所谓“扬基精神”深入美国人民群众之中。[1]马克·吐温将植根于群众中的幽默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形成了辛辣诙谐、文学口语化的创作风格,对美国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马克·吐温不仅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使美国文学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奠基人。
二、调皮、机智、勇敢的男孩形象
马克·吐温分别于1875年和1883年创作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两个调皮、机智、勇敢、善良的男孩形象。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时代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地点在一个名为圣彼得堡的小镇。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而顽皮的孩子,他不爱学习,喜欢和好友哈克贝利·费恩到处闲逛,搞恶作剧更是他的拿手好戏。他还是一个天生的浪漫主义者,小脑袋里充满着各种幻想。汤姆是个叛逆的孩子,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迂腐与刻板令他无法忍受,因此他想出各种办法去逃避,学校的校长也成了被他捉弄的对象。但汤姆不是一个坏孩子,他从来不歧视而且乐于帮助流浪儿哈克贝利·费恩,并成为了哈克的好伙伴。可以说,马克·吐温对于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马克·吐温本人对《汤姆·索亚历险记》十分偏爱,认为它比大家公认的他的另一部伟大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更加伟大。
在创作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8年后,马克·吐温创作了另一部伟大的“男孩小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的那位好伙伴。哈克是一名流浪儿,后来结识了汤姆。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结尾中,哈克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并和汤姆平分了抓获强盗乔的奖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是说的他被收养后的事情。
哈克和汤姆一样,也是一个热爱自由,讨厌各种世俗戒律的孩子,在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后不久,他那个酒鬼父亲找到了道格拉斯寡妇家,带走了哈克和他的奖金。哈克被他父亲关在一个小木屋里,聪明的他借助密西西比河河水上涨逃了出来,再次成为了流浪儿。在流浪的过程中,哈克来到了杰克逊岛,并遇到了吉姆——一个逃跑的黑奴。吉姆是一个勤劳质朴、热情忠厚的小伙子,为了逃脱被主人卖掉的命运,吉姆冒险逃了出来。开始,哈克对吉姆非常不信任,但在与吉姆相处的过程中,哈克渐渐发现了吉姆身上的种种美德,决定帮助吉姆逃到北方推行废奴制的自由州。两人历尽千辛万苦,为吉姆恢复了自由之身。故事的最后,费尔普斯太太热情地提出希望能够收养哈克,但哈克婉言谢绝了。热爱自由与冒险的哈克打定主意,他要前往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去过漂泊不定的自由生活。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成功地塑造了哈克——这一和汤姆同样经典的男孩形象。与汤姆不同,哈克为了躲避常常殴打他的酒鬼父亲,从小四处流浪,也从没上过学,所以语言粗鲁,浑身脏兮兮的。他的身上少了汤姆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多了一份精明和冷静,时常表现出与他年龄不符的老辣和事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但哈克与汤姆一样,同样也是一名勇敢善良的孩子,他数次帮助吉姆脱险,对奴隶制不屑一顾。他也是一个机智的孩子,他装死逃出道格拉斯寡妇家,以及在救出被骗子卖掉的吉姆过程中,处处体现出冷静与机敏。哈克宁死也不愿失去自由,在他的身上,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反抗精神表现得比汤姆更加突出。
三、汤姆和哈克形象的影响力
《汤姆·索亚历险记》应该说是一部典型的儿童小说,它的叙事结构十分简单,通篇都在讲着一个调皮男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汤姆的形象虽然很丰满,但也简洁明了,没有复杂的心路历程。可以说这是一部娱乐性、故事性很强的小说。
《汤姆·索亚历险记》问世已经一百多年了,但依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汤姆身上找到自己儿时的影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汤姆所面临的问题——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习俗的矛盾始终存在着。男孩的成长过程,就是男孩天性——自由、冒险、叛逆与社会道德,纪律约束之间的较量与磨合。[2]这也为一代代人提出了如何在培养有知识懂纪律的男孩子的同时,尽量尊重他们的天性,不要抹杀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永恒课题。
同《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比,《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马克·吐温所处的时代则更加有现实意义,它是一部儿童小说的同时,也是一部出色的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讴歌自由,主张人人平等。马克·吐温在创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美国南北战争已经结束,南方的黑奴已经得到解放,成为自由人。但在美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人们仍然没有从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歧视黑人、压迫黑人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绝大多数的黑人过着贫困艰苦的生活。直到今天,在美国辽阔的土地上,“种族歧视”仍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容回避的严重社会问题。《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哈克初识吉姆时也对他充满了恶意和歧视,但他渐渐发现了吉姆身上的诸多优点——勤劳质朴、为人忠厚诚恳,渐渐喜欢上了这个不同种族的朋友,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于是,哈克全力帮助吉姆逃到自由州。作者创作哈克这一形象就是在呼吁人们打破旧的陈规陋习,与广大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的黑人携起手来,共同打造美好的明天,真正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马克·吐温也正是凭借《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功,获得了“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的美誉。[3]
结语
总之,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和奠基人,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马克·吐温,亲眼目睹金钱社会的丑陋,以及困扰美国社会人权发展的“种族歧视”现象。其作品对劳动人民充满着真挚的感情和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使命感;对那些剥削人、歧视人的制度和现象予以强烈地谴责。马克·吐温以其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为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坛留下了一笔巨大而珍贵的文学财富,赢得了“语言大师”的美誉。
参考文献
[1][美]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自传[M].法律出版社,2012:86.
[2] 穆秀丽.美国文学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探邃[J].语文建设,2014(29).
[3]王瑾.《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神话原型和意义[J]. 法制与社会,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