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12期 ID: 421453

  

易安词中“花”意象的认知解读

◇ 唐斌?王肖丽

  摘要:基于认知隐喻理论,从认知视角来研究易安词中的“花”,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李清照笔下花的意蕴和她丰沛复杂的情感。
  关键词:认知隐喻 花 情感
  引言
  中国语言可谓是久经历史沉淀的一门艺术,造诣非常高:言外之意、象外之音的技巧运用娴熟,百姓吵架也懂“指桑骂槐”的艺术,隐喻作为语言创造力中心所在,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很自然却不易察觉。隐喻满足人们对语言不落俗套、新奇有趣的需求,文人创作则更离不开隐喻,信手拈来。“花”作为情感的载体,古往今来颇受文人青睐,有关花的文章更是名作众多,宋朝咏物诗词的发展中,吟咏花卉的词人必然提到李清照。
  一、认知隐喻理论
  早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从词层面上理解隐喻,从修辞角度认识隐喻,认为隐喻是词平面上的一种修辞现象。本文以2009年万卷出版社出版的《漱玉词》为研究语料。大部分学者将李清照的词作以金统治者占领汴京为界分两期,本文细分为三个时期:少女无忧无虑及出嫁的甜蜜生活;屏居青州夫唱妇随的安稳生活和后期国破家亡流浪生活。
  二、易安词中“花”意象的认知解读
  (一)琼包绽放花烂漫
  前期李清照的人生可谓顺风顺水,安定美好的少女时代和新婚燕尔的幸福生活如同暖春一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这时期易安词中所描写的海棠、桂花、梅花、菊花、芍药等明快轻松,词作婉美灵秀,即便有愁,也是甜蜜的相思愁。
  1.海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雨后“海棠外形”为目标域,“人的体型”是始源域,具有玲珑心的词人忧心雨后海棠,为其嗔为其悲,用人形态的肥瘦来点明花的雨后姿态,海棠在诗词中多形容妙龄女子,花开花损有如青春逝、容颜老。词人含蓄地伤春惜春,也期望自己如花般被丈夫珍视,抚平心中不安。
  2.桂花
  写《鹧鸪天·暗淡青黄体性柔》词人还是爱极月桂的天真少女,“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其中“月桂形态”是目标域,“女子体态”是始源域,形神兼备 ,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姿体韵,纤薄柔嫩惹人怜。
  3.梅花
  《减字木兰花》作于结缡不久,生活惬意美满,“泪染轻匀”中“朝露”是目标域而“泪水”是始源域,读者在想到“泪”的同时一定会在脑中构建一幅脸上挂泪、花上沾露的图画,形成概念映射后“奴面不如花面好” 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得出“花瓣是人面”的概念隐喻,带给我们柔情蜜意的体验。
  4.菊花
  《醉花阴》一词描写重阳节丈夫出游而自己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淡雅如菊,菊香熏染伊人,纤长的花化作聘婷身影玉立风中,由花瘦思及己瘦。“菊花形态”是目标域,“人的形态”是始源域,展现给读者一幅相思清瘦的美人图,“瘦”字写出相思之久、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5.芍药
  《庆清朝慢·禁幄底张》作于新婚前后对芍药的感叹,其词令人心旌神驰的笔力依旧令人望其项背:“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清丽景雅的女子立于安宁春光中,如株芍药脉脉芬芳,“花”作为目标域,“美人”是始源域,花色、花态如何且看美人姿色如何,并引出下文“妖娆艳态,妒风笑月” ,春风拂、春雨洗、清露浇的花,就是那巧目盼兮的倾城美人。赏花人新婚愉悦,赏的花娇媚可人,此风采文笔,非易安莫属。
  (二)馥郁纷杂花百态
  前期单纯甜蜜的生活过后,公元1104年起,正是党派斗争激烈时,朋党之争激烈,李清照甚至离开丈夫回原籍生活了一段时间,所做之词或暗示党派之争,或表达思念之意。公元1111年,李清照和丈夫开始了青州十年安宁甜蜜生活。他们抚摩金石、玩赏字画、指摘疵病,但赵明诚不胜其烦地外出探古觅胜,将李清照独个儿放在青州乡间,这怎能不使她坐愁行叹、牵肠挂肚啊。
  1.梅花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词中“红酥肯放琼苞碎”,“红梅”作为目标域和“酥”这个始源域形成映射,酥是柔润、嫩腻可口的,红梅花瓣宛如脆酥,可见词人对红梅的喜爱。“梅蕾”这一常见的植物体和“琼玉”矿物体进行构建,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美好、晶莹洁净,不写梅花的盛开,以乐景写哀情,一个“碎”字使得含苞直跳到将败,传达出“秀必风催、盛筵易散”的忧心,乃咏梅奇笔,表达出词人因党派问题心情愁闷但也要赏梅的心情。
  2.菊花
  《多丽·咏白菊》全词暗藏“菊花是人”和“菊花是玉”两个概念隐喻,菊花有肌骨、能与人比美、崇高正直:“夜来揉损琼肌”,词人独身一人,只见那香腻如玉的菊被风雨折损,“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三)香消玉瘦花蕊残
  相比前期的稳定生活,后期北宋沦亡,国将不复又何谈剪红刻翠、含宫咀商之情。李清照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丈夫的离世更使得李清照的生活如同寒秋凄凄惨惨戚戚,精神的创伤比物质的流失更打击李清照。
  1.梅花
  《满庭芳·残梅》抒发了词人独居的寂寞,“莫恨香消雪减” 一句尤为精妙。梅花飘零凋谢,化作春泥护花,我们短暂的时间内肉眼是无法捕捉花的腐蚀消散,但是李清照把“梅瓣”作为目标域和“积雪”这一始源域进行映射,通过雪的融化来帮助理解花残丰韵减,国破家亡的感伤。词人看似悠闲,时常植树赏花、冒雪寻诗,实则国破家亡、丈夫离世之痛郁结于心,逃至江南,观赏到北方没有的江梅,却依旧盖不住忧国之思。
  2.菊花
  李清照关心国事、心怀天下,思虑忧心,笔下的花也总是带了这种情感,如《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人”的概念隐喻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可以理解为词人自己:随着一段不期而至的忧伤感叹容颜逝去,内心低缀;也可以理解成北宋穿着“黄金甲”的士兵,兵败南逃如那满地残花散落。
  结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含情赞花、以花传情。从认知隐喻视角对易安词中的花进行解析,清晰地呈现出一代女词人的多情、深情以及情感心路演变历程,有利于读者的心境参与从而达到共鸣。同时,对更好地翻译李清照的词,帮助扩大读者群体有着重要意义。花喻人,人是花,李清照不仅笔下绘出百花挂图,她自身便如那璀璨光鲜、高雅隽秀的人间花。
  参考文献
  [1]胡春玲.李清照咏花词情感微探[J].北方论丛,2003(3).
  [2]张彩霞.论李清照词花意象[J].惠州学院学报,2002(4).
  [3]许金华.试论李清照词“花”的人生象征意义[J].东岳论丛,2005(4).
  [4]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3):47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3年)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3YY03)的研究成果之一】

易安词中“花”意象的认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