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狄更斯塑造的双重性格特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双重性格的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第二种类型的性格则是书虫性格,存在一定的虚伪性,但和文学戏剧类型中虚假的人又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狄更斯笔下人物的双重性格总是给人感觉不是很典型的例子,但却更贴近生活。
关键词:人物的双重性格 整一性 社会的双重性
一、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
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主要有卡尔克《董贝父子》、文米克《远大前程》、波芬、瑞亚《我们共同的朋友》、贾斯帕《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等。他们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系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以文米克、贾斯帕为代表。在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中他们最为典型。这类人物实际上是不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出来的畸形儿。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得不在原有性格基础上发展出另一个性格体系以适应生存的需要,如文米克。文米克过着严格的双重生活,他把公私严格分开。在事务所他是个合格的律师助理,在家中他就是一个有孝敬心的人、热心的人。在后院领土上挖了一个四英尺宽沟的吊桥,代表着与外部世界隔离。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城堡里的人,然而只要离开城堡半步,他立刻变成了一部冰冷的机器。不仅如此,对于同一事件在事务所与在家里他的看法往往也截然不同。匹普想帮助自己的朋友为他在商界投资一笔款子。他在事务所与文米克商量,文米克坚决反对。然而,当匹普到他家里拜访就投资之事再次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不仅表示赞成而且积极为他出谋划策。事务所是事务所,私生活是私生活,进了事务所,就忘记了城堡的事,进了城堡里就忘了事务所的事,那四英尺的宽沟就像不可跨越的距离,把他的生活与性格分成界限分明的两个部分。
第二类双重人格人物可以以波芬、瑞亚、卡尔克等为代表。第二类双重人格人物与第一类有较大的区别。第一种类型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它们之间也许有主次之分但都是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形成人物性格的本质。而第二类人物人格的双重性则带有一定的虚假性。波芬之所以表现得比较吝啬,是为了教育爱钱、势利、任性的女郎贝拉。他故意装出吝啬的样子,把守财奴的贪婪、多疑、冷酷、任性等种种恶习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贝拉在活生生的形象面前看到任其发展下去的恶果,从而改正缺点成为一个温柔、贤淑的姑娘。在这一主要目的达到之后,波芬便抛掉了吝啬的假象,重新恢复自己原来的面貌。瑞亚也是如此。他本性善良和蔼,但因欠了高利贷主弗莱贝吉的债,不得不为后者工作整天装出一副恶狠狠的不讲情面的样子为其放钱讨债。因此,严格地说,这类人物只能算是带着浓厚的双重人格特点的人物。因为他们人格的两个方面不是主次之分而是真假之别。他们的性格虽然是双重的,但本质上只有一重。但是第二类人物与文学中常见的那种伪善型人物又存在一定的区别,如莫里哀笔下的答尔丢夫或狄更斯自己笔下的裴斯匿夫。伪善型人物表里不一,他们极力用外表把自己的内心掩盖起来给人以虚假的表象,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狄更斯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这些人物与欧洲文学中稍后出现的双重人格人物有很大的不同。如史蒂文生的《化身博士》中的杰基尔陀斯妥耶夫斯基《两重人格》中的高略德金。他们人格的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组成部分,没有主次之分。《两重人格》的主人公高略德金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然而,实际上他们又只是一个人。小高略德金本质上只是大高略德金先生主观幻觉中的那个社会英雄的外在客体化。小说的题目对此有一定的暗示。比较而言,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有道德化的倾向。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心中都蕴涵着双重人格的种子,只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绝大多数人没有让它发展成系统的性格体系。狄更斯笔下双重人格人物的性格基本都是由善恶两个方面组成的。前面提到的几个人物都是如此。波芬、瑞亚、贾斯泼、卡尔克性格的两个方面都是直接的善恶对立,文米克稍微复杂一点。道德化倾向的第二层意思是指,除了性格的组成,狄更斯还常常从道德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时通过作者的直接议论,有时通过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之口,有时则通过带有褒贬的描写。此外,人物的结局也构成这种评价的一部分。卡尔克最终葬身车轮是他咎由自取,而波芬等人的幸福结局也是由于其性格中高尚的一面。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有较强的整一性。一般地说,双重人格的两个方面虽然总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有时很薄弱,甚至感觉不到,这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而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其性格的两个方面却有较强的联系,次要的一面总是受到主导一面的制约,被主导的一面所涵盖,人物的基本面貌总是由性格主导的一面所决定。 由于以上特点,狄更斯的双重人格人物在总体上总给人不够典型的感觉,即使在狄更斯双重人格人物体系中比较典型的文米克、贾斯帕等人也是如此。不过,这里所谓典型是就双重人格这一概念本身而言的,如果以现实生活为参照系,狄更斯式的双重人格人物则更接近生活。
三、双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的产生
双重人格人物在狄更斯的笔下滥觞,又在他的笔下趋向成熟,他的描写为英国双重人格人物奠定了基础。 历史选择了狄更斯,而不是选择了他同时代的作家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等,这有着主客两个方面的原因。狄更斯生活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个典型的双重社会。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扭曲自己的本性,发展出一套与社会相适应的畸形性格体系。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这一点也得到了明确的反映。从主观看,狄更斯特别注意展现人性的怪异,喜欢描写人的怪癖。在他的小说中,他为读者塑造了许许多多怪人形象。这些怪人之所以怪,有的是因为某些独特的小嗜好,但大多数则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脱离常轨或某些性格因素的过份发展。实际上,狄更斯笔下的一些怪人已具有双重人格的雏形。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贝西姨婆,她之所以怪,主要是在于其性格的矛盾,她本性善良和蔼、重感情,但由于环境的逼迫,又不得不显出严厉、冷峻、粗鲁的样子,但又无法彻底由此造成其性格、行为的古怪。只要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有可能带上双重人格的特色。狄更斯塑造的双重人格人物正是他这一特点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从创作上看狄更斯喜欢采取的一个重要手法是二元对立。如《远大前程》中的主人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也都是双重的。甚至可以说二元对立不仅是狄更斯的创作手法,而且是他创作的基本原则,这也是狄更斯能够塑造出双重人格人物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世君.中西叙事概念“一线穿”与“整一性”辨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02).
[2][3]刘富丽.贡达尔诗歌的多声叙事对整一性的消解[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