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融入人文素养的培育功能,既能确保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也能确保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对此,从显性培育和隐性培育两个方面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人文素养培育比较可行,且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 人文素养 培育功能
引言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从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不同方面出发,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设计,在课堂中融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人文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素养与审美情操,使课堂教学管理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相结合。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征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仅是一门应用的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的艺术。从本质上看,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就是协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使课堂中的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实现语文课堂“教”与“学”的统一。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使课堂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实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具有民主性、严肃性以及规范性的特点。一方面,课堂教学管理具有民主性,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课堂教学管理就是以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主要目标,进而使学生树立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管理具有严肃性和规范性。尽管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的“教”与“学”的过程,但不意味着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完成,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的主导作用,将课堂教学管理视为有效主导课堂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
二、人文素养培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人文素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的人文素养包涵着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建立,学生在这个层次需要具备逻辑性与自我理解能力;中级的人文素养包涵着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视,学生在这个层次需要具备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自制能力;高级的人文素养作为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其包涵着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对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重视,这个层次的学生具备有顽强的意志力,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新课改明确要求,需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必修学科,从学科的特点上看,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实用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语文自身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可以从人文内容中进一步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能够根据课文了解和认知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了解人类的高尚情操,学习人生哲理,增强人文情怀。尽管培育学生是学校教育中各个学科共同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但就语文学科而言,其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语文作为母语科目,代表了民族文化的奠基层,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语文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意识、思维、人格的其中一部分,通俗来说,人文就是“人”和“文”的统一。因此,语文学科与人文内涵的关系密切,若要培育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要侧重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不单纯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学习过程,其必须先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进而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人文情怀的濡化过程,更是学生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自我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更重要的目标应该培养人,即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使其不断完善自我。若将语文课堂教学看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则相当于曲解了课堂教学的本意,这种片面的理解会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人文素养培育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在实际的运用当中,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制定出不同的实施方案。而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时可以适当地融入人文素养的内容,在课堂中精心准备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此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管理的显性管理方面和隐性管理方面加入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管理中显性的人文素养培育
课堂教学管理中显性的人文素养培育是最直接的,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管理的外在管理方法表现出来。首先体现在语文教材的内容上,当前,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丰富有趣的人文知识,富有极高的人文特色和时代气息,在课堂教学出现突发状况时,往往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结合课堂中营造的人文气息,冷静沉着地应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因势利导,妥善处理。[1]例如,在上课时,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外边突然响起了吵闹声,这意想不到的强烈刺激,学生的注意旁移了。有经验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再讲下去,停顿片刻,稳定一下学生的情绪,甚至与学生一起关注突发事件,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讲到什么地方了?”这样问会引起全班同学的追忆,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回到原来讲解的内容上来。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保护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受外界干扰,以冷静处理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学会自我管理,进而实现自我意识的升华,为人文素养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课堂教学管理中隐性的人文素养培育
课堂教学管理中隐性的人文素养培育是一个间接的培育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运用情感方式感染和启发学生,利用肢体语言,目光对视等形式带动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人文教学场景的创设,产生主动了解语文的欲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精神家园的归属感。[2]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与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存在密切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主体。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有效地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建立。
结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将人文素养培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管理中,需要从显性的人文素养培养与隐性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入手,另外,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管理中人文素养的培育功能,既能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也能实现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目的。语
参考文献
[1]孙琼.文史融合——从历史角度看语文教育的民族化[J].语文建设,2014,26(02):1-2.
[2]陈成龙.真语文是“真知”“真教”“真学”的融合[J].语文建设,2013,25(1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