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7期 ID: 42101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模式探究

◇ 郭冬梅

  摘要: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阐释并分析原因,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队伍、课程定位、教材规范、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研究,以此探究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大学语文课程兼具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母语,培育学生情感、完善学生人格的功能,是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基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认识不足,各方面教学支持也较少,极大地影响了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功能。
  一、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时偏少,学生缺少热情
  当前大学语文课在一些院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上还是因循“唯技能,重实用”的原则,安排专业技能课时多,实习实训时间长,导致大学语文不得不“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对于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态度不端正。而受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功利性很强,对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仅仅树立及格的目标。再加上网络的影响,上网玩游戏使大学语文成为一些学生最先逃掉的课程。校园中网络、手机微信等快捷的交流方式,使许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严重退化。一些时尚而极不规范的语言充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手机控”、“电脑控”既是学生的常态,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社会生活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影像技术的发达造成了文化娱乐的多元化、简单化,人们的阅读时间日益减少,文学被边缘化等等现象。所有这些现象也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学生的文化消费,影响到他们的阅读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规范,逻辑性差,作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中错别字和病句连篇累牍。总之,由于学生阅读时间少,除去上网玩手机,很多学生把剩余不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专业技能,考各种技工证、英语四六级证,对大学语文课完全抱着应付的态度。
  (二)高职院校缺乏稳定而强大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
  在一些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隶属于中文系。任课教师有很多是由于学期中专业课时不足,中途来任教大学语文课程的,因此经常出现这一学期带了大学语文课程,而下学期因专业课程繁多又无法继续任教的现象,这样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不能系统地教授同一门课。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专无精;或者知识面不广,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认识不确切;读写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单一造成学生的不重视,对教学没有信心的现象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三)作为人文素质课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单薄
  人文素质课程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很少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大学语文课时少,内容受学时所限,不能在短期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如果能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相呼应,形成较完整的人文素质课教学体系,如与应用文写作,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历史、哲学选修课结合,如开设古诗词鉴赏、国学诵读、历代帝王史、西方经典文学等课程,都会成为对大学语文课一个极有力的支撑。可现实却是由于师资或其他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这些课程。
  二、改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策略研究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培养一支能够长期致力于大学语文课教学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渊博、品德端正、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而学校在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方面要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室,制定章程,划拨专项教研经费,配置基本教学设备,给年轻教师出去学习深造的机会。担任这门课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较强的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比专业教师更加具有学者的风范、诗人的情怀。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努力地钻研学问,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关注大学语文教学动态。教研室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帮带关系,帮助年轻教师树立信心。教学团队可以集体备课,发挥各位教师的智慧,在教材内容上有所拓展。总体来说,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课能否取得素质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二)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选择、编撰合适的教材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薄弱,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做好知识传授、情感熏陶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类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教育的功能。这一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即在巩固语文基础工具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设置、教材的选择。高职院校制定教学大纲时应依据大学语文课的性质,使之区别于中学语文。要认识到它不再是为了应试的必考课,不应看作是“高四语文”的延续,实质上它“将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有机地加以了统一”。工具性是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人文性是指大学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素质;审美教育指语文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这三个方面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体现,成为各个院校制定语文课教学大纲的依据。
  高职院校要根据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上做出积极调整。目前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之多,诸多的教材有按文学发展史顺序编的,也有按文体或作家顺序编的。当前被广泛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已印九版)。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自编教材也很多。自编教材名目繁多,依据标准也是各有特色,有按文体分类,有按文学史发展顺序来安排内容,也有按主题来编排内容。如我院教师自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按照不同主题遴选优秀文章,既有文学史知识的学习,也有能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实践模块,还有话剧、相声、小品等艺术的介绍。此类教材编写符合自身院校的办学目标,因此这一做法现已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中展开,因为贴近学生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