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由于其成长主题而成为美国当代成长小说中的典型代表作品,文学界对其进行的研究已经有较长的历史。这类小说将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看做是写作主体,以他们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内容为题材,将青少年的成长经验艺术化地呈现在世界读者面前。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美国文学
引言
杰罗姆·戴维·塞林格是以“顿世”而闻名的美国作家。1951年发表的著名成长主题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一举成名。从他已经发表过的作品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当属他成熟时期的创作之一。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塞林格找到了自己努力长期探讨的成长主题,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写作风格。近些年以来,文学领域逐渐将成长主题小说看作是创作主体。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必然经历一个具体的成长过程,这也是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所要面临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个成长阶段的经历、心态以及顿悟对未来人生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纯洁无知的世界走向矛盾而又复杂的现实社会,这个转变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次严峻的选择。
一、作者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美国作家J·D·塞林格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即《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他众多作品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使得作者一跃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这部作品也跻身于世界经典文学的行列,这是作者未曾预料到的。小说一经推出,立马就被《纽约时报》配发评论,而且在半个月的时间之内重新出版了五次,同时,此书的英国版本也同时推出。不过,这部长篇小说的叙述内容比较独特,受到了极大的争议,推行几年之后便有美国的学校对此开始严查禁止。尽管如此,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是不容小视的。在全球范围内它虽然引起了学者们褒贬不一的评论,但是毋庸置疑,这部小说已经傲然屹立在世界经典文学之林中。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的主人公霍尔顿出生于美国一家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正处于人生的青少年时期,父母和老师强迫他为了出人头地而好好读书。在这种强迫之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霍尔顿开始了叛逆。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后来被学校开除。为了不去面对父母的质问,他没有回家,而是独自一人在纽约游荡。这段时间内他酗酒,但是他内心却得不到满足,始终充满着空虚感和幻灭感。他企图逃出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但是却找不到出路,最终进入了精神病院。这部小说是以霍尔顿在精神病院里的回忆开始的,表象虽然粗俗,可是我们却读懂了霍尔顿在成长过程中的两难选择,更加衬托了倔强少年的成长主题。小说的开头场面是霍尔顿站在汤姆森山的顶部,看着他的学校潘西和其竞争对手在远处的场地进行萨克斯顿赛季的最后一场足球比赛。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将自己的真实经历隐于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经历中。我们来看塞林格的成长过程:他年轻时在军校住读,后来进过三所学校学习,不过结果都未能顺利毕业,这一点和主人公霍尔顿有些相似,在学业上都没有成就。实际上在1941年,塞林格就曾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其中主人公名字也是霍尔顿,这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雏形。
《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被认为是世界成长小说之中的典型代表作,但是其中所表现的成长主题是值得深思的。此书当时在美国大量发行之后,“霍尔顿”就像是流感一样,广泛地流行在当时的青少年人群中,这也表明了当时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他们挣扎在青春期、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之间,深深地迷惘而又彷徨。霍尔顿的出现,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宣告着一个反叛时代的到来。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题叙事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种类,成长小说的创作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其创作背景都是基于人物的成长过程和成长经历,以青少年作为故事的内容也是成长小说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德国文学作品中,在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和美国文学中很快成为流行文学体裁。通常情况下,成长小说与教育和发展有关。“成长小说”最早在欧洲语言中意为“教化”、“塑造”和“形成”,后来成为小说创作体裁。在1774年,学者弗里德里希建议在他的理论中对小说中的“教化”术语理解为“成长小说”。根据作家歌德的理论,成长小说是人类在人生的旅程中从青年到成熟阶段的人生经历。然而,直到威廉·狄尔泰在他的著作《经历与文学》中对“成长小说”的概念进行具体解析,并获得了广泛认可。《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够成为成长小说中的典范,是有着几方面原因的:其一,其中的成长主题不可否认地是对传统的继承。单从人物本身看,主人公霍尔顿没有跳出传统,他是一个性别和年龄都在传统范围之内的男生。其二,小说情节按照主人公的成长时间来描写,融入了众多的顿悟。其三,小说的主题方面对于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安排了决定性事件的发生。不过,最为重要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故事本身相对于传统的成长主题来讲是较大的创新。
从叙事结构角度看,《麦田里的守望者》跳出了传统的成长小说叙事模式。这一特点在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和艾里斯·沃克的《紫色》两部成长小说中也有所体现。实际上,这部作品的文本情节方面较为松散,并没有比较明显的故事发生。文章在叙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时巧妙地加入了意识色彩,融入了大量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从开始就是以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将其生活现状娓娓道来,采用了典型的倒叙手法,依据时间顺序回忆了他在纽约游荡的三天两夜,回忆过程中同样加入了自己的感触和评价。主人公霍尔顿从开始陷入迷惘,后来在纽约游荡又加快了天真的失去,后又进入精神病院,最终才豁然开朗。
在早些时期,美国的成长小说一直都延续着欧洲现实主义传统,从叙事的主题方面来看,表现出了“妥协”和“社会化”的两大主题特点。《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的主题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么简单,而是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可以说,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霍尔顿所表现出来的困惑正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焦虑。从故事结局的整体安排上来讲,在传统的成长小说中,一般都是历经种种磨难之后,主人公会对人生、社会、自我的产生较为透彻的认识和感悟,进而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和典型,往往都是较为幸福的结局。但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同,没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作品的结尾处根本没有指明主人公霍尔顿的去向和思想动态,整个结局都是在绝望之中带着一点点希望。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情绪跌落到极点的主人公霍尔顿,当看着不远处摇摆着的旋转木马时,内心深处突然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欢乐。就是因为作品的这个结局,《麦田里的守望者》曾经被专家认为是令人沮丧的小说。此部作品对主人公未来的生活和走向虽没有做出任何明确的安排,但是却隐隐体现出了主人公是否有准备去迎接未来的命运。现代的小说关于主人公很少表现出明确的人为结局,恰恰是这种模糊迷蒙的结局让读者能够猜测到主人公何去何从。由于时间的流逝、地点的变化,霍尔顿在叙述自我成长经历的过程已经和当时发生的时候有所不同。存在于他心中的矛盾已经逐渐被化解,他自己也清楚地明白内心之中发生的微妙变化,这给他带来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也认清了自己的责任和未来的道路。作品安排主人公霍尔顿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分离的过程恰恰表明了他在成长道路上探求成功。我们可以将霍尔顿的生命历程定义为是一个成功的、可喜的成长过程,他始终心智明朗、意志坚定,这是他能够得到顿悟、成功转变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