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部小说的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这篇精短的小说被评为同时期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描述了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在与现实社会进行斗争的故事。本文通过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对这部作品的哥特式创作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语言哥特式风格
引言
福克纳是上世纪美国文学领域中著名的小说家,是美国南方文学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的众多短篇小说中最引以为傲的一篇。艾米丽在与社会传统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与她的心上人相爱但是最终又毒死他并且与其尸骨共眠。艾米丽的心理悲剧的形成,与现代工业文明、传统的父权制度以及南方贵族文化都有一定的关系。在这部小说中,其语言充分体现出哥特式小说的风格。哥特式小说是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分支。小说一般都会以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作者有意将故事情节夸张化处理,充斥着一种暴力、罪恶,主要是为了对现实社会以及政治的邪恶面进行揭露。在二十世纪,美国的哥特式小说的繁荣程度要高于英国,尤其是美国南方的文化背景,为哥特式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南方作家中,福克纳对哥特式创作手法的应用称得上典范。《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篇短篇小说中就有丰富的哥特手法的运用。人物在激情和欲望的驱使下,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福克纳希望通过哥特式小说震撼人心的力量,使人们认识到现实的罪恶与危险。
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简介
小说围绕着艾米丽这个性情孤僻而且高傲的南方贵族世家小姐展开,她出生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尽管如此,艾米丽的父亲依旧没有放弃那种世俗的门第观念,因此对于女儿的追求者一一反对。后来父亲去世,艾米丽一直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直到三天之后,她才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当她邂逅来自北方的修路工人荷默·伯隆后,两个人的关系日益亲密,但是伯隆却无心与她结婚。艾米丽的家人们也在极力阻止她下嫁给这个身份低微的北方人。于是艾米丽毒死了伯隆,她用自己的方式留住了这个恋人,将他藏在自己的阁楼上,从此她也深居简出,与伯隆的尸体一起生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展现了福克纳的写作风格。在小说的取材以及写作技巧上,他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时空交错的方式,吸引着读者,尤其是对艾米丽的悲惨生活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画,让人感觉到她落魄的生活中的一丝丝隐忍的悲哀。
在这篇小说中,隐喻象征手法的应用比较明显,最终的结局是艾米丽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和她父亲的死亡都是属于自然死亡。作者通过这种人的自然死亡,象征了落后的社会制度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的这一自然规律。而伯隆被艾米丽杀死,这个来自于北方的人被自己南方的情人所杀害,这一关系象征了美国南北方的冲突以及斗争,由此将社会现象也融入到小说中。艾米丽一开始爱上伯隆的时候,执着地觉得自己找对了人,并且不顾自己尊贵的身份,想要嫁给伯隆,但是伯隆却拒绝了她。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就是一个简单的痴情女子遇到负心汉的故事,但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是艾米丽与伯隆代表的两类人群是很难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的。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有着十分深刻的矛盾,生活环境也完全不同。伯隆来自北方,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资产阶级,而艾米丽还依旧生活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自幼受到南方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视清高,思想保守。在美国南北方战争之后,社会现象的改变使得很多南方人都不能接受战败的事实,他们依旧不愿意与北方人和黑人为伍。因此艾米丽对伯隆的谋杀行为,其实表明了南方人民对北方人以及社会制度的一种反抗。伯隆最终还是死于艾米丽的谋杀中,因此这也象征了南北方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语言特色解读
(一)用词准确、句式灵活
词语是文章的基本组成单位。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的用词很准确,尤其是在对周围环境进行描写的时候,所用的词汇尤其能表现出环境的特征。比如对艾米丽的住所进行描绘时,作者使用了“岿然独存”、“簇拥”等词语,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十分恢宏大气的立体画面。但是作者同时又用了“桀骜不驯”、“装模作样”、“丑中之丑”来对她的住所进行形容,将贵族昔日住所的辉煌与现在的破败进行对比,形成了强大的反差,可以衬托出他们现在生活的不如意。虽然作者在用词的时候使用的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的词汇,词义也不复杂,但是在搭配上可以看出他语言的运用功力十分深厚。当作者把这些词语搭配起来的时候,再复杂的背景都可以变得清晰。除了词语的运用比较准确之外,这篇小说的句式也比较灵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句子结构复杂多变,短句和长句交错出现,复合句和并列句同时存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句式结构适合情景的描写需求,也将艾米丽的心境以及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和情感展示出来。比如“这间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仿佛到处都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作者描述这间像新房子一样的房间时称其充满了死亡的气息,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感受到其中的阴冷氛围。
(二)倒叙手法的应用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倒叙手法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上文的分析可知,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在美国南北方矛盾日益激烈的过程中美国南方淑女的悲剧。但是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完全没有按照客观的时间顺序来描写,反而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视角和顺序,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分割成很多独立但是也存在一定联系的片段,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叙述。故事开始的时候写到艾米丽去世,全镇的人都来为她送葬,很多男子出于敬慕来见她最后一面。因为艾米丽是该镇的一个纪念碑,她的去世代表着一个纪念碑的倒下。一开始的时候小说就将艾米丽去世的消息展示出来,给人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读者会好奇为什么她是一个纪念碑,为什么她的去世会让全镇人都为之送葬,因此会有继续往下读的欲望。然后作者就将艾米丽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首先讲述的是艾米丽将镇上派去收税的代表轰出来,接着她的家中飘散出一种十分刺鼻难闻的味道,这种味道正是艾米丽所隐藏的伯隆的尸体散发出来的,因此这让全镇的人都对她产生了怨念。接下来,作者就直接描述了伯隆死后艾米丽的生活状态,最终才将艾米丽的生命终结的故事讲出来。最后作者为大家做了一次梳理,最经典的地方也是在故事结尾的地方:人们在艾米丽的房间发现了已经被存放了四十年的伯隆的尸体。到这个时候,读者才明白了所有事情的因果关系,才明白了原来之前所有的叙述都是环环相扣的,也才可以回过头来对之前小说的所有描述进行回顾,从而再次对文章进行深度挖掘。这些都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梳理的过程中,从艾米丽的死亡一直倒退回去,我们看到了艾米丽的一生。她其实是一个十分不自由的人,她出生在一个已经没落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依旧十分顽固的贵族家庭,所以从一出生开始她依旧在接受传统的贵族教育。但是她生活的时代已经与他们家族的生活完全不同了,所以她的成长过程必然会与社会产生碰撞。她被剥夺了自己应有的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她对自己的爱情并没有话语权,她的父亲依旧以一种威严的态度掌管着整个家庭。在作者渐渐将时间拉回到从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艾米丽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作者的心中,艾米丽就是一个天使与魔鬼的结合。艾米丽依旧想要找回自己,因此最终才造成了毒死伯隆的悲剧。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男权社会中被压迫的女性在与社会进行对抗的艰辛。
(三)意识流写作手法
福克纳是一个意识流大师。在这篇小说中,也体现了福克纳的意识流写作手法。他对艾米丽的心理状态的把握很到位,艾米丽的心理与常人不同,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但是作者又将她描绘成了一个正常的人。她会与伯隆恋爱,而且还给居民讲授瓷器画,这种矛盾的人格特征在艾米丽的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这种矛盾也烘托出艾米丽的悲剧人生。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描绘,给人带来了一种伤感与失落的感觉,象征了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美国,南方种植经济制度下的旧时代文明已经走到了最后的阶段,即将被新文明取代。人们对艾米丽一直保持一种爱恨交织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是当时美国南方社会中人们的矛盾生活的体现。一方面,他们想要摆脱落后的旧文明体制,但是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禁锢了;另一方面,人们对新事物又是追求和向往的,但是这种新旧交替的矛盾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改变的。
结语
从本文的分析可知,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篇小说中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语言方面,采用了准确的词汇、复杂多变的句式、倒叙和意识流写作手法,将艾米丽这个悲剧人物的一生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美国南北方社会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也表达了作者对南方老旧体制的一种批判。语
参考文献
[1] 缪春旗. 为了他眼中的“真实”——评福克纳《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主题及表现手法[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2] 洪增流,郝燕.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3] 石子娟. 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4] 聂庆娟,范杰. 一曲美国南部文明的挽歌——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J].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5] 赵婉清. 玫瑰的无声诉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艺术魅力[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6] 马晓霞,胡笑瑛. 玫瑰的缺失与召唤——由《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看福克纳的历史文化意识[J]. 作家, 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