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武侠小说著作,风格各有千秋,这些武侠小说的作者往往声称是依据所发生的见闻而著,因而也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本文选择了明清武侠小说中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程咬金为分析对象,从中研究明清时代文学创作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明清小说武侠小说文学手法
引言
在传统的通俗文学中,武侠小说是独具一格存在的。直到明清时代,随着《三侠五义》的出现,武侠小说逐渐地进入繁荣时期,文化价值也越发地提升。小说人物的刻画时刻显现着“侠”的影子。
一、明清武侠小说与历史人物
任何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产生都不会脱离历史而独立存在,这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联的。在严格遵照历史重大事件的基础上罗贯中创作了古典武侠名著《三国演义》,这是以史为经的文学典范,后人通过读文学来了解历史,而武侠小说恰恰是正史不可或缺的补充。本文将毁誉参半的程咬金作为典型人物,通过一些史书的记载诸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来了解当时真正的历史。武侠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也是随意而定的,作者在决定将某个历史人物当作创作原型之前,一定会深入地了解此人物在民间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渊源。而史学家们将隋末唐初这段历史大量记录了下来,资料数量多而且可靠,我们无需置疑人物的真实性。与此同时,很多的文学家会将此融入到民间故事中,进而创作出优秀的话本、戏曲等作品,这些都成为明清武侠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有力依据。
二、明清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形象刻画——以程咬金为例
武侠小说主要是围绕着人物的典型性格来展开情节,情节和性格互为表里。因此,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在情节方面经常会采用多种手法,进而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更好地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和行动。本文以程咬金这一人物为例,小说家对其形象的刻画方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历史事件的传奇化修改
历史真实人物是创作武侠小说主人公的依据,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人物形象同历史的关系,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历史事件。正史的记录较为直观,往往只是单纯地记录事件,但是小说不同,不能过于简洁。小说必然要以其深刻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因此必须对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演绎,这也是小说家对于历史事件的传奇化修改。首要的就是对历史人物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处理。史书只是以记录历史事件为目的,所以记载的生平都比较简短。其实小说为什么会比正史具备吸引力,是因为小说将历史事件进行了传奇化与细微化,使人物较为生动化。程咬金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也是因为作家对历史事件的改造。
《旧唐书》和《新唐书》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总体上是一致的,两《唐书》对此情节的记载大致相同,“及密败,世充得之,接遇甚厚。”程咬金曾经对秦叔宝说:“世充器度浅窄,好为咒誓,非拨乱主也。”之后他们才相约一起投靠唐朝,可谓是精而简之。只不过后来很多的小说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加工,使得其情节丰富。文学加工使得这一平淡事件变得生动有趣,对于人物性格更是有力的烘托。基于正史的简练概括,在隋唐小说中,这一事件却被小说家们作了各种各样的加工,有的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人物和情节,有的干脆完全“篡改”了历史。种种改造使得程咬金“弃郑投唐”这一简短平实的事件记载,变得紧张曲折,人物性格棱角分明。
(二)小说家创造了大量的偶然性事件
正史中记载的历史事件毫无疑问给小说家提供了丰富的撰写素材,但不可否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思维。虽然史书上记录下来的事件可以作为作家创作的依据,这些记载对于作家的思路有很大的限制。而武侠小说是不同的,其中的人物可真可假,事件也虚虚实实,年代也可以跳出历史的制约。只有如此,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才能任由思维自由地跳跃,才能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打动读者的心弦。但是英雄传奇是不同的,其中的人物可以是虚幻的,也可以是真实存在的,发生的故事也是可真可幻,也无需过多考虑关于年份的问题,制约因素相对较少。作者的思路可以自由地发挥,所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更加地精彩,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趣味。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刻画程咬金这一人物形象,大量借鉴了民间传说和杂剧中的相关故事,使得小说中程咬金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真实。由此可以看出,小说家创作中大量的偶然性对于小说人物的刻画是必要的。所以,在后来的小说创作中,很多的作者都大量地参照了民间的戏曲和传说故事,在作品中虚构了大量的情节,使得程咬金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更加贴近生活。种种文学加工使得这一平淡事件变得生动有趣,对于人物性格更是有力的烘托,所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更加精彩,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趣味。
(三)对已有故事情节的因袭模仿
自从出现《三国演义》之后,其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小说小话》有言:“小说感应社会之效果,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矣。”《三国演义》中对于人物的刻画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典型的人物性格。人们看到其中的人物,自然而然地就会将其贴上固定的性格标签,例如:仁德的代表就是刘备,美髯公就是关羽,军师就是诸葛亮,白袍小将就是马超等。之后的《水浒传》在对人物性格塑造时,取得了更大的突破,例如黑脸李逵这一人物,沿袭了张飞的鲁莽,却没有张飞的忠诚,更多地具备了戏剧色彩。清初的《隋唐演义》对于程咬金这一人物的描写就更多地参照了李逵的人物性格,使得人物形象成为某种性格的符号,带着一种小市民的气息和强烈的戏剧色彩,更加地新颖。由此可以看出程咬金的形象有很大部分都是借鉴了李逵形象的塑造。
三、刻画武侠形象的艺术手法
(一)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直到明清朝代出现了《隋史遗文》这部小说后,小说的叙事重点发生了变化,更加着重刻画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运用细节描写体现出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由于细节较为丰富,所以很难将其归纳出确切的定义。其中的人物细节、人物性格都可以联系到整个故事脉络,使得小说更加引人入胜。较为出色的例子是《隋唐演义》中单二哥的死。作者刻画了主角秦叔宝、程咬金等人物饯行的情节。程咬金来与雄信告别,感慨现在的生活不如在山东时与众兄弟相聚那般自由快活,“说着,看着雄信,蓦地里落下泪来”。虽然小说中程咬金的语言通常较为鲁莽,但是落泪的细微情节可以展现出主人公多情的一面,进而渲染了离别悲伤的场景,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般。
(二)夸张的外貌和个性化的语言
小说中外貌是描写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则是人物性格的直接外化。由于每一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定位不同,在不同的语境下,相应的语言风格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与程咬金魁梧的相貌相对应的就是他极富个性的口语化的市井语言。虽然程咬金处于社会阶层的最底端,甚至食不果腹,更提不上文采飞扬,使得这个主人公的语言通常不存在古人迂腐的对白,更像是现代的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这种对当时来说独特的表达方式散发着一种摒去雕饰的天然美。如《遗文》中尤俊达说要与他合伙做生意,他立刻就说:“你真是个痴子,我是卖柴扒的,那里有本钱,与你合伙,去卖珠宝?”非常直接和坦诚,符合性格粗犷的人物设置。
虽然正史当中对程咬金的外貌描写非常罕见,但是通过他的生平事迹可以推测出他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形象。但是明清小说为人物的多面性与灵活性而增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喜剧元素,利用夸张的文学手法为程咬金设计了一个令人莞尔一笑的形象。特别是在《隋史遗文》和《隋唐演义》中提到程咬金的穿着:“双眉剔竖,两目晶莹。腮边卷集红红须,而后蓬松长短发,浑如生铁团成。却是一条刚直汉,须知不是等闲人。”可见以上描写延续了戏曲中人物的特征,并利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加以渲染,展现出的人物形象是一副相貌狰狞的嘴脸。秦琼的母亲过寿之时众人去贺寿,当时讲出了程咬金的名字,秦母根本都不敢辨认。《说唐》这部作品主要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形象来刻画人物,其中对于程咬金的描写时这样的“身长八尺,虎体熊腰,面如青泥,发似朱砂,勇力过人”,简单的几句话就将程咬金滑稽的体貌特征表现了出来,戏剧效果浓厚。可见,作者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更加能够在不经意间突出人物的威猛,加上对人物细节、语言等因素的辅助,为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感受。
结语
本文从明清小说作品中对程咬金形象的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出明清小说的描写手法。虽然宋元时期已经改变了人物形象的原貌,但是明清作家们在隋唐小说中塑造程咬金的形象时,既依据史料,又不为史料所束缚,在前代的基础上,使得这一人物更加富有文学想象和细致描绘,表现了明清时代小说创作的巧妙手法。众多明清作家们延续了戏曲中人物的特征,并利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加以渲染,成为了明清小说的一大亮点。语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古代小说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丁仁涛.武侠小说的文化渊源与审美意蕴[J].语文建设,2013(17).
[3]薛亮.明清稀见小说汇考[M].北京:社会学科学出版社,1999.
[4]李保均.明清小说比较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5]张伟忠.新课程不应回避武侠小说[J].语文建设,2004(12).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刘畅.中国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J].语文建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