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7期 ID: 421055

[ 周静 文选 ]   

网络时代青少年汉语新词汇的规范使用探究

◇ 周静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语言为核心代表的汉语新词汇层出不穷。这虽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语言体系,迎合了时代发展趋势,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尤其是青少年的语言不规范现象比较突出,从而影响了汉语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在界定新词汇的基础上,立足当下的网络时代背景,通过对汉语新词汇使用不规范现象的简要分析,就如何规范网络时代汉语新词汇提出一些指导性原则与对策思考。
  关键词:网路时代汉语新词汇青少年语言规范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这对我国汉语语言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先后涌现出众多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化的新词汇,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汉语新词汇出现的数量和速度均达到空前之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汉语新词汇的层出不穷早就引起了社会关注:20世纪80年代早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和陈原先生就号召“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从1987年开始在闵家骥等人出版《汉语新词语词典》的带动下,我国先后出版了多本汉语新词语编年本;从2007年教育部、国家语委通过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171条新增词语之后,几乎每年都通过权威形式向社会公布当年新增词汇,而其中诸多词汇都与网络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网络时代背景下,以网络词汇为代表的汉语新词汇频频出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不仅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的社会发展风貌,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这些新词汇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在词汇规范使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语言使用规范问题令人担忧。本文就在界定新词汇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网络时代背景,对汉语新词汇的规范使用进行简要探究。
  一、新词汇的界定
  虽然汉语每年都有新词汇增加,但是对于新词汇的定义,长久以来,语言学界始终没有定论。刘叔新先生认为:“一个词语不仅从无到有地出现,而且得到人们普遍认可,广泛地使用开来,在语言词汇中立稳了脚跟,就可以认为是新的。”符淮青先生认为:“新词就是新创造的词,它或者指示的对象是新的,或者代表的概念是新的,同时它的形式也是新的……经过实际运用的鉴定,为语言所接受。”王铁琨先生通过分析归纳国内外有关新词语的界定后,作出了比较权威的界定:“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从本民族语言的方言词语、古语词和行业语中新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这里的‘新’是个相对概念,有一定的时限性在起作用。其中,‘新创造的’既包括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词或短语,也包括不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的新构成。”虽然专家从不同视角给出了不尽相同的定义,但是对词汇的界定不外乎下面三点:其一,时间之新。一般来说,汉语新词汇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新生事物的词汇,比如克隆、写真、代沟、通勤、闪婚、人流等。而网络时代的汉语新词汇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兴起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以来出现的词汇,如网吧、电子邮箱、黑客、骇客、网民、上网、微博、山寨、闪婚等。其二,形式或内容之新。二者有一即可。如屌丝、点赞就是网络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词汇,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内容独特,符合时代潮流;而正能量、任性则是对原有词义的重大“颠覆”。其三,具有普遍的使用性,即词汇在社会交际上应当具有较大范围的认可性,如XX族、给力、纳米、搞定、宅等;而如大虾、驴友、东东则仅限于网络,因为受众较少则不能称之为汉语新词语。因此,本文中的网络时代汉语新词汇是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出现的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且得到人们普遍认同并逐渐广泛使用的词语。
  二、网络时代汉语新词汇不规范使用的表现
  网络时代新词汇的不断出现就像一股猛烈的旋风一样影响着汉语发展,不仅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也让汉语呈现出勃勃发展生机,同时也给汉语的规范化带来极大挑战,尤其是对青少年语言的规范使用带来了很多弊端。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近7亿,接近我国总人口的一半,而其中绝大数为青少年群体。总的来说,网络时代每年都有大量的汉语新词汇出现,但是其使用却暴露出诸多不规范问题,这在青少年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字词使用过于随意,造成了诸多异体词、生造词。在网络背景下,人们交流为了快捷省力或者是彰显个性,不会过多考虑字词的准确规范与否,通常会根据输入法的提示随意用词,大多时候会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交际手段, 恶意创造、任意缩略和同音替代、乱用代码等等。比如对论坛主持人,也就是“版主”,称之为“斑竹、板主、班猪、斑猪、版猪、班都”等,心情高兴时用“版主、斑竹”,而心情不佳时则通常称之为“班猪、斑猪、版猪”。这种谐音词汇随意使用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他们反映了当下青少年时髦却与传统语言的规范相差甚远。
  第二,词汇的情景化色彩过浓,容易造成歧义现象。在网络交际中,很多流行词汇都需要非常特定的语境,一旦离开语境就很难理解,再加上青少年在语言交际中又经常为了“标新立异”而故意使用一些“花哨”词汇或者创造一些新式表达,让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词汇使用粗俗化、浅薄化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网络交流的个体性、开放性、匿名性、平等性等特征,人们在沟通交流时没有舆论监督,顿觉无限自由,于是用词时不免直白,特别是在宣泄不满情绪时,经常使用一些粗俗浅薄的语言,从而影响了汉语的优雅性。
  第四, 词汇中语码混用现象比较突出。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不仅大量使用具有诙谐意味的谐音词汇,而且频频使用各种字母、符号等。这种语码杂糅的方式似乎已经成了青少年的一种语言习惯,甚至经常出现在他们的写作当中,这对汉语的规范化标准产生了不利影响,比如我们经常读到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句子:“周末,在外边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偶(我)带了好多东东(东西),都系(是)(我)超稀饭(喜欢)的……”。   三、网络时代汉语新词汇规范使用的原则与对策
  从上面的简述可以看出,网络时代汉语新词汇的增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些数量众多的新词汇良莠不齐。有的因为耳熟能详而且优雅得体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的规范词汇,而有的则因为只是一时兴起而且粗俗浅薄逐渐“退场”,这就涉及到语言规范问题。所谓语言规范,就是指一个语言群体在特定时期、特定空间,以语言群体多数成员所公认的标准表达的一种形式。按照语用学的观点,这个形式是根据交际环境、社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自然形成或有意识制定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就是经过多年的提炼与规范才逐渐形成的,任何语言都是如此。现阶段以网络词汇为核心的汉语新词汇层出不穷与使用不当现象并存的原因在于语言规范的缺失,特别是缺少对青少年语言使用的规范管理,导致汉语发展面临网络化危机。只有具备了规范化标准,语言才有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当然语言规范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对网络时代汉语新词汇的规范来讲,它应当遵循以下两大原则:其一,理性原则。即对待网络时代的新词汇,我们既要参照原有的汉语语言规范标准,但又不能拘泥于它,而要结合当下的网络时代背景和青少年的新价值观念理性分析,进而保留那些具有时代气息而又能准确达意的积极词汇;其二,约定俗成原则。即我们不能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去保留或去除一些词汇,而要让语言经过一定时期的自我发展阶段,经由社会“检验”,对于被社会认可的词汇再进行逐步规范,实现“词竞众择,适者生存”。
  总的来说,面对网络时代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语言规范观,在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加以引导和解决。首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应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特点,及时制定新的规范和标准,对于新出现的失范现象及时加以规范和引导。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化的手段和平台,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大力宣传倡导语言规范。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公文尤其要注意语言规范,对于字母词、外语词、异体字、繁体字、网络语言的使用应严格遵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另外,媒体要做语言规范的表率,因为媒体承担着传播语言规范的功能,是公众展示平台,更应通过加强自我规范,从而对全社会起到积极引导和示范作用。最后,学校应当成为语言规范的主要阵地,积极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对出现在课堂上、作业中的网络语言文字等失范现象更要积极引导、加以规范,从而有效地规避青少年滥用或者乱用新词语的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
  参考文献
  [1]王铁琨.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1992(4).
  [2]杨莉.论广告语借鉴和传承古典诗歌的实绩概述[J].语文建设,2015(14).
  [3]陈佳璇.作为修辞行为的“新词语”发布——基于“2006 年汉语新词语”知晓度测试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02).
  [4]刘亚楼,景淼淼.对言语社区进行语感测量的新视角研究[J].语文建设,2015(14).
  [5]邹煜,李开拓.汉语新词语监测: 监测的不只是语言——新词语监测与研究5年回顾[J].北华大学学报( 社科),2012(5).
  [6]韩志湘.汉语言介词语义与结构模式探析[J].语文建设,2015(11).

网络时代青少年汉语新词汇的规范使用探究